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因素与学习

人格因素与学习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讲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其学业成绩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高。教育心理学家库伯史密斯认为培养自尊心有三个先决的条件:一是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的、有意义的;二是成就感,指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表现出成就;三是有力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 人格因素与学习

一、自我概念与学习

(一)自我概念界定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二)自我概念与学习的关系

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讲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其学业成绩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高。也就是说,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学业成绩只是构成学生自我概念的两大基础之一,除此外,还有与学业成就无关的自我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帕奇曾收集了很多资料,分析学生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两者相互影响,具体结论如下:第一,较自信和自尊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佳;反之,自卑自弃者学习成绩较差。第二,学生学业成败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概念。可见,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自我概念,从而促进其学业成就的提高。

(三)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1.注意辅导学生从学习中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简单地说,正确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人经过自我评价之后,能自我接纳而且感到自尊。这类自我概念是积极的、正确的。正确自我概念的形成关键在于自尊心的形成。教育心理学家库伯史密斯认为培养自尊心有三个先决的条件:一是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的、有意义的;二是成就感,指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表现出成就;三是有力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物的能力。据此,学校在教育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除家庭,父母关爱子女外,学校、教师应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他们表示接纳和支持。

②教师在教学上应配合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均能在相对标准之下获得符合其能力的成功经验。

③在现实生活中,应提供学生多方面锻炼的机会,并鼓励他们自定目标,自行完成,从而培养其独立能力与自我价值感。

2.通过改变学生自我概念来影响其学业成绩

改变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学校教育关注的重要方面。

对学生进行动机训练是改变其自我概念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引导个体在预先设定的领域中获得高成就。在引导过程中,主要培养特定技能和能力。由于取得了较高的学习成就,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心,可以改变以前消极的自我概念。另外,教师帮助个体形成追求成就的倾向和态度,如改变个体习惯、态度、信念与期望等,使个体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控制点与学习

(一)控制点的概念

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心理学家将控制点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因素所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够控制事态的发展。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则相信,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行为。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外部控制者的成就动机相对来说比较低。由于内部控制者把学业上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勤奋,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能力不够,因此对他们来说,成功将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鼓励;失败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他们对待困难的学习任务也是积极的,并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中等的、适度的学习任务。相反,外部控制者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外因,诸如碰到好运气、猜对了答案等,而把失败归因于他人或是问题太难这类客观因素,或者对失败持无所谓的态度。外部控制者的反应都是消极的,奖励、鼓励等强化方式都无法增加或提高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和信心;他们也不能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选择和完成合适的学习任务。

(二)控制点对学习的影响

控制点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投入学习的精力、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奖励的敏感性及惩罚和分数对他们的意义、责任心等一系列变量来影响学习的。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正确归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成败观念,促使学生建立内外平衡的控制点。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控制点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学习者对学习任务采取的态度,并根据他们的态度,对教学活动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焦虑与学习

(一)焦虑的概述

所谓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致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情绪状态。焦虑按照其性质可分为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正常焦虑是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焦虑;过敏性焦虑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焦虑。

(二)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学习效率,中等程度的焦虑学习效率最高。在实际情形中,参加重要的考试(如入学考试),高焦虑者往往成绩不好,很难集中注意力,阻碍了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当然,如果焦虑太少,又会引起学习注意力的缺乏、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同程度的焦虑对知识学习的影响

由于焦虑是在对个体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中产生,因此,焦虑势必会促使个体改变自己目前的唤醒状态,从而动员体内更多的能量,以谋求目标的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只要程度适当,对知识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相反,由于过低的焦虑,使个体处于较低的唤醒状态,则会使个体毫无顾忌,且注意集中程度也较低,从而对知识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2.焦虑对不同难度学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不十分复杂的学习和机械的学习,焦虑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于比较复杂的学习,如对于非常生疏知识的学习或需要依靠随机应变、较灵活知识的学习,高焦虑则有抑制作用。

3.焦虑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影响

焦虑对知识学习的影响还受学习能力的制约。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中等程度的焦虑是一种最佳的焦虑水平,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过强或过弱的焦虑则会降低学习效率,甚至破坏学习。对于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焦虑的程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焦虑程度高,学习成绩反而会上升。

4.焦虑不同持续时间对学习的影响

焦虑对学习的影响还受焦虑持续时间的制约,短期焦虑对学习影响不十分明显,而长期的焦虑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还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三)考试焦虑与学习

考试焦虑是一种特殊的焦虑,其对学习的影响也与一般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不一样。所谓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不少人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消极情绪。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即考试焦虑越高,其学业成绩就越差,而且这种关系与学生的年龄及学习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小,学习能力越差,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间的这种负相关就越明显;而对于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考试焦虑的这种消极影响就不十分明显了。

在对考试焦虑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担忧:担心考试不好导致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利;担心考试失败会对个人的自我形象增加威胁;担心自己未来的前途;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所有这些反映了学生自信心的不足,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条对付考试焦虑的得力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