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层次、多阶段设置
整个实践教学分为认知教学阶段、半独立实践教学阶段、独立实践教学阶段、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阶段和地质报告编写阶段等五个阶段。
1.认知教学阶段
该阶段是整个教学实习的关键,在教员带教下通过10余条野外标准路线和典型直观的地质现象观察,完成以下教学内容:
①了解实习区地形、地貌、地质、资源和环境概况。
②学会熟练使用地形图、罗盘、GPS、数码相机、便携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
③矿物、岩石手标本鉴定描述定名;标本和样品采集要求、方法、规格及包装。
④侵入体产状、规模、时代;岩石学特征;相带(或单元)划分;侵入接触关系;内部析离体、浆混体和边缘部位捕虏体特征及分布规律;不同部位原生构造、次生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侵位机制分析等。
⑤变质岩类型、岩石学特征、标型矿物识别、变质作用的地质构造背景、变质相带划分标志及温压条件分析等。
⑥地层和沉积岩方面包括层理识别、层劈关系、原生沉积构造、化石采集鉴定与整饰、接触关系、岩性及岩石组合特征、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确定、地层厚度变化及岩相分析等。
⑦构造类型、特征、样式、序列、层次、级别及演化等。
⑧野外记录簿的描述内容及记录规范。
⑨典型地质现象素描图绘制。
⑩地层实测剖面的选择、测制及成图。
⑪地质路线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⑫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原则及观察、描述和记录内容。
⑬地质界线勾绘原则和方法。
⑭熟悉并正确使用各种规范的地质代号、符号等。
为使学生尽快掌握上述各项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师生都应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以保证教学质量并为以后各阶段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阶段教学重点可归纳为:
①虽然多数观察路线具有综合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有重点,可按地层、岩体、构造大致将路线进行学科分类。因此,在此阶段至少安排3—4次室内讲课,其内容是按学科介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或要点;同样也要安排3—4次阶段性的单科实习内容总结。
②野外观察路线以认知教学及教员带教为主,对地质现象客观介绍,对成因简单介绍,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对抽象或外延内容的讲授要适度。主讲对各类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识别和观察要领;标本、样品、地质信息或地质数据采集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③地质信息、地质数据等原始资料描述记录和图示的规范化;熟悉计算机辅助填图系统数据结构综合表并能快速按属性进行处理或存贮。
④“三基”训练和现代地质高新技术的运用应始终贯穿在每条教学路线中。
⑤为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单科教学为主的观察路线,在初始的2—3个观察点以教员带教为主,其后若干观察点以学生观察讨论为主,教员辅之。
⑥野外实践教学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教学大纲的严肃性师生都应认真对待。此阶段教学活动是整个实习的基础环节,师生应按要求完成各项基本教学内容并进行评分,未达标者不得进入下阶段教学实习活动。
2.半独立实践教学阶段
该阶段具有考核性质,是检验前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是否已具备下阶段实习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活动是安排2次野外路线考查和1次室内考核。野外考查路线的选择应是综合地质内容且难易适中。个人独立考查路线的具体教学要求是,每个学生均要独立观察识别各种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收集各种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等地质资料、正确描述记录、规范绘制素描图和地质信手剖面图、勾绘路线地质图或地质草图。强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允许相互抄录。小组考查路线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同上,但侧重于检验以组为单位所配备的各种现代化仪器运用情况和掌握的熟练程度、组员间配合协调和团结协作情况等。野外考查过程中带班教员仅向学生明确考查路线位置、考查时间和考查要点,但不具体解答地质问题。
野外考查重点是检验学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的若干技能;室内考核则应侧重于学生对基础地质知识掌握的程度,如岩矿鉴定和描述(手标本肉眼鉴定和镜下薄片鉴定)、地层划分原则及测区填图单元厘定、侵入体基本知识和野外工作方法、构造基本知识及野外识别和解析方法、常规且基础的区调方法等,其考核方式由带班教员灵活掌握,如讨论或提问、实物鉴定、读图分析或笔试等。
通过野外考查和室内考核,应据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技能熟练程度综合评分,未达标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课。该阶段应进行1—2次业务总结,使师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能心中有数,以便在后续阶段改进和提高。第一次全队性质量检查安排此时进行,检查项目有野外记录簿、剖面图、综合柱状图等,其方式是全队展示、评分。
3.独立实践教学阶段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另外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式能代替通过地质填图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的功能。因此,独立实践教学活动仍采取延续多年的成功模式——地质填图来进行。
依据地质特色和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共划分了两个独立实践区段以供选择或组合。采用常规地质填图方法其实践面积为2km2左右,利用现代地质技术进行填图,其面积为6km2左右甚或更大。独立填图实践既是对前期教学效果的检验,亦是对学生进一步综合性的全面训练,该阶段教学活动进展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实习的质量。教学进程和具体要求有:
①教学活动方式与前期的区别是,教员与学生转换角色,教员发挥指导和辅导作用,提倡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就某些地质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功能。
②教学组织方式是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
③教学程序和教学要求分别为测区踏勘、路线设计和工作计划制定,时间1天。独立填图时间为6天左右,该阶段由组长负责,其他成员密切配合。地质路线的布置、地质观测点的确定、地质界线的勾绘由全组成员讨论以尽可能达成共识,持不同意见者应掌握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在共同完成填图任务的同时,每个学生对地质现象观察、地质信息采集、描述记录和勾绘地质界线等方面都要独立地进行操作,不允许追求进度而分工。提倡对某些地质问题展开讨论并各抒己见,但要尊重事实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良好学风。野外补课阶段安排1—2天,对确属难点、疑点问题可在教员指导下于现场共同商讨解决。
④教员在此阶段要掌握教学进程,严控教学质量。初始阶段指导学生对测区实施踏勘,对学生路线设计和工作计划要进行审批修正。正式填图前期可不到现场指导以便发挥学生独立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填图后期和补课阶段针对普遍性的地质问题或难点到野外答疑辅导。在整个填图阶段,教员每天都应在室内逐一检查各组填图工作并抽查手图或野外记录簿;对利用便携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填图系统进行工作的小组,则要检查其地质信息、地质数据处理和存贮情况。对学生填图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答疑,不符合填图基本要求和规范以及存在教学质量问题要求及时返工。根据需要,应在教学小组或全班进行教学讨论或总结以便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独立实践的成绩是整个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填图结束后除带班教员对每个学生在该阶段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外,第二次全队性质量检查验收也在此时进行,其方法是将各班学生的野外记录簿、手图等进行展示和评分。
4.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阶段
该项教学活动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其一,野外专题研究,含基础地质及农业、灾害、工程、环境、旅游地质等方面;其二,利用基地教学设施对前期各阶段野外第一手资料进行二次开发。上述活动的开展仅限学有余力者,若各项基本教学要求未能达标的学生则用此学时进行补课。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员应尊重学生的选题并给予指导。选题要结合实际,要综合考虑时间、经费和本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此项活动可以在实习的中后期开展,亦可延续到校内进行。其成果可以体现在地质实习报告中,亦可单独成文。在研究阶段尚可组织一些不同形式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以便交流和提高学生求知欲。开展此项教学活动不受教学大纲制约,评定成绩时将其视为创新分另计。
5.地质报告编写阶段
该阶段是教学实习总结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对野外采集的各种地质数据、地质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处理的初步能力;对各种标本、样品等实物进行鉴定化验和对各种基本地质图件整饰、清绘的动手能力;运用基础地质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培养科学的地质思维和编写地质报告的综合能力。为了进行全面训练和总结,按大纲要求,地质报告不得以论文形式编写,每个学生都应独立完成主要附图及若干插图的编绘任务。文、图均应在教员审查合格并签字后方可定稿,文字部分抄袭和图件明显有误者重做。地质报告评分仅为整个实习成绩的一部分。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可将其成果体现在地质报告中,但不强调研究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程度。
第三次全队性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为地质实习报告,在全队展示评分的基础上,每班选择2—3本优秀报告带回学校展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