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镇考见略》文献价值初探
罗 茜
甘肃省图书馆藏《甘肃镇考见略》一册,该书1957年据崇祯刊本抄录,线装,开本16.3cm×28.8cm,共102页,竖行,每页9行、10行不等。《甘肃镇考见略》为明代周一敬著。周一敬,字问寅,号梓山,衢州人,崇祯戊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甘肃镇考见略》有序无跋,其成书年代无确切记载,据周一敬自序“此时更丁卯岁在已卯矣以二月朔之癸巳记于首简”之记载,书大致成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至十二年(1639年)之间。
《甘肃镇考见略》以明各朝抚臣奏疏和作者实地考察为依托,分八大目类:即形势、营卫、兵马、钱粮、剿抚、沿革、驿道、赏罚,取材丰富,内容广泛,涉及明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全书考察了河西五郡(庄浪、凉州、甘州、肃州、西宁)及河东四郡(兰州、靖虏卫、洮州、河州)之疆域形胜、历史沿革、战略地位及戍防政策,记录了河西五镇与河东四州的城池、峰堠、边墙、墩台、堡寨、关隘等军事设施状况,论述了甘肃镇各郡守备、屯田、剿抚之状况及贸易、马政、赋税收缴情况。该书八大目类中,形势、营卫、剿抚为该书考察重点,《形势考》一节概述各郡之地理沿革、疆域形胜、边疆经略;《营卫考》一节详列各卫所职官建制及兵备营卫状况;《剿抚考》一节考察甘肃各镇剿抚、驿道、赏罚情况。
《甘肃镇考见略》反映了明代的行政建制、军事建制、边防建设和对外贸易政策,是研究明代历史、地理、军事、经济的重要参考资料。其文献价值大致如下:
一、体现甘肃镇的战略地位与防务体系
甘肃镇“夹以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1]为军事要地。明代,甘肃镇的边防重点是“北拒蒙古,南捍诸番”。[2]明廷为巩固政权,采取集军事、行政为一体的管理体制。
《甘肃镇考见略》详细叙述了甘肃镇所处地理位置、布防体系、防御工程、指挥调度以及后勤供给状况,体现明廷为防御少数民族入侵,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
明廷为巩固政权,“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3]在河西地区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河东设陕西布政使司。形成以布政使司为中心,由总制府、卫、所和营堡等构成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甘肃各边镇实行以军政代行政的制度,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正如兵部尚书王复所言:“贼一入境,经年不出……往往损兵悮事。请摘甘州五卫正军之外余六七丁者除供给……招集四五千名编成一卫立于凉州,填实地方。”
为防御少数民族侵扰,甘肃镇各卫所均以戍边之需分配兵源。“甘州马军三百步军二百每岁以十月初旬至肃州守备明年二月中放还”,各镇之间兵力可互为调遣,以便防守。“洪武中旧设九所及带管士民七里,其后次第迁调,今止余四所城。若移请靖虏卫于凉州城每岁调凉州官军八百人于扒沙操备,而靖虏官军代之城守,实为两便”。为了有效防御敌人的突袭,各卫所军队通常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凡险隘关口,都派重兵驻守,若遇强敌,则共力剿杀,相互接应。“……甘肃所属地方虽远近不同……颇有险隘可据……虽有通贼路径山密地狭,军马颇易战守”;“考抚臣徐廷章以甘肃所属庄浪地方,最为冲要,疏请以鲁鑑同赵英协力操练。遇警相机战守,则选能干指挥或守备守红城子堡”。
《甘肃镇考见略》详述各镇兵马钱粮,仓屯盐银,马匹驼骡料草配给情况以及诸营堡将领操防状况。可以看出,明代甘肃镇各卫所镇戍兵力配给较为充裕,现摘录甘州、肃州、凉州、庄浪、西宁、兰州、靖虏卫、洮州、河州镇戍人马如下:
甘州:
正兵营:马步官军家丁幼童达妇人口3648人,马骡1409匹。
标兵营:马步官军1853人,马骡630匹。
奇兵营:马步官军人口1817人,马骡693匹。
山丹营:马步官军601人,马匹92匹。
高台营:马步官军643人,马匹284匹。
宪兵营:马步官军452人,马匹216匹。
洪水营:马步官军933人,马匹150匹。
肃州:马步官军1635人,马骡383匹,长边一道140,濠一道长28里,水头14里。
嘉峪关:马步官军152人,马匹50匹,边墙两截长40里,墩台水头40里。
镇夷所:马步官军774人,马匹153匹,边墙一道25里,山壕一道长20里。
凉州:额兵4049人,摘拨永昌及庄凉750人,摘拨兵1480人,降丁2833人,有马官军878人,无马官军降丁1644人。
永昌:马步官军1100人,长边一道280里,峰墩141人。
镇番:1955人,大边为里50,小边如之,墩座45座。
庄浪:马步官军2358人,边墙一道亘60里,墩39座。
西宁:马步官军8982人,马骡6823匹。
兰州靖虏卫洮河二州
临洮镇:马步官军1717人,马额分异,墩445座。
兰州:军丁1815人,马骡1648匹
洮州:兵马2270人,边墙29里,墩18座。
靖虏卫:马步官军3120人,马匹989匹。
为防御各边少数民族侵占,明军均派重兵把守各边镇。依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敌情状况,各卫所设置兵力轻重有所不同,其中西宁马步官军人数最重,防御藏族南番和西部吐鲁番;凉州次之,防御北部蒙古套部;甘州、肃州、兰州四郡兵力较薄,以抵御蒙古、番藏残部为主。这些兵防材料,直接反映明朝甘肃重镇的兵备军力,体现甘肃镇的地位和防务体系。
《肃镇志》云:甘肃镇“关乎全陕之动静,系夫云晋之安危。云晋之安危关乎天下之治乱”。[4]甘肃作为军事战略要地,为防备来自南、西、北少数民族的侵略,特别是北部套部蒙古(“北虏”、“套虏”、“海虏”)和西部吐鲁番以及瓦剌的扰略,在明代修筑了大规模的防御工程,也就是明长城。
在甘肃镇十五卫所中,十一卫所皆分布于长城沿线一带。该书《形势考》及《营卫考》中描述明代甘肃镇长城的构成、分布。将长城、墩台、濠沟的具体位置和长度作以详细描述。就该书的叙述来看,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城墙,它还是由边墙、壕堑、城、堡、墩、台、关等组成的综合防御体系。明长城的防御工事分城镇、关城、堡城三类,城上有城墙、墙台、敌台、烟墩等不同设施,城中由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官员率领戍卒驻守、管理长城。
长城各墩台防守设置都依据地理位置而修建,各镇设置的额兵数量与镇戍卫所的战略地位轻重相对等。如《营卫考·肃州》一节中描述嘉峪关:
嘉峪关
三面强虏虎穴自哈密弃损关益单弱苦峪赤斤不能内援所赖者甘协之策应耳
守备一把总一
见在马步官军百五十二马匹五十
边墙二截长四十里墩台水头四十
《甘肃镇考见略》列出了甘肃镇内长城的走向、设施(烽堠、墩台),防守路线及防守兵丁的设置,对研究长城历史和明代防御工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代甘肃镇边患不断,《甘肃镇考见略》记叙了甘肃镇与周边少数民族多起战役,这其中还有较大规模的战事:
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鞑靼小王子率部进入河套。攻扰沿边诸堡,延绥都御史在黄河率军击退之,斩首六十四级。十月,小王子攻山丹(今甘肃山丹),扰甘州(今甘肃张掖),为明副总兵白琮击败于黑柴沟,斩首百六十三级。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鞑靼小王子别部驻青海的卜儿孩(额布纳)部以万余骑进扰甘肃,总兵官姜夔御之于苦水墩,斩其首领,卜儿孩退走。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踞于大、小松山(今甘肃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带的鞑靼阿赤兔等部。平定后役平,筑松山“新边”。
除记录与蒙古的战役外,该书还记录了明军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战斗,诸如:洪武年间总兵刘广追击阿鲁部史实,崇祯六年(1633年)哈儿罕夺占青海攻西宁之史实等。这些史实反映了甘肃镇的边患和防务状况,是研究明代军事战争和各少数民族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二、反映屯田制与移民开发之状况
古代作战,师行而粮从补给是个大问题。为使军队补给充足,明廷在长城沿线大力开展屯田活动,就地解决军食问题。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以军隶卫,以屯养军,形成了以戍边军屯为中心,以土官为屏障,平时耕牧、遇警保塞的屯田制。为发展屯田,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屯军使用的“牛具种子,皆为官物”。屯军调守,屯地则归还卫所,另拨军士耕种。一时间,“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为了提高屯种者积极性,朝廷有意减免屯垦者的租税,建立赏罚制度:“管屯之官,尤必委任得人。侵克者罚无赦。三年以上屯粮无负者赏之;五年以上无负及有赢积者荐举擢用。”[5]此外,明廷还无偿为屯种者提供生产、生活用具。“召募初至者人给牛犊牡各一,犁铧各具,种五石,所获自输租外即价原价(假)种子”。[6]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屯田的发展,为开发西北的农业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天启、崇祯年间,随着国力的日渐衰退,政治的日益腐败,科税负担过重,军事将领疏于屯政,屯田制度遭到破坏。屯军士兵由于要为其上司承担徭役而不堪重负,从而大量逃亡,人口锐减。“各卫额军七万三千九百四十余人,今止四万一千六十余人,皆余逃亡”。[7]
屯田的大力开展使移民大多数被迁移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方,使内地农业文明扩展到边地,为戍守边镇提供有力保障,捍卫了明朝的边防线。移民的不断迁入,也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该书再现明代屯田史,为研究西北屯田和移民开发提供资料补充。
三、反映中央财政政策及互市贸易
《甘肃镇考见略》详细列数了世宗朝(嘉靖间)、穆宗朝(隆庆间)、神宗朝(万历间)及毅宗朝(崇祯间)甘州、肃州、庄浪、凉州、西宁五镇镇戍守官兵人数和朝廷相配给的马匹、粮料、粮银、盐账、年例银、草束、草价、布匹、棉花、毛襖领具体数量,反映中央对甘肃镇的财政政策。
世宗朝甘肃庄凉西宁五镇额兵95998,马匹28733,粮料236002石,盐账111680,年例银85457两。
穆宗朝全镇兵91571,马匹29318,主兵银51497两,无客兵银。
神宗朝兵47512,马匹22375,粮料228580石1斗2升,运银233090余两。
毅宗朝额兵40548人,马匹25242,粮料211948石,新增粮石1315,新垦粮石1553,盐帐111680,民运银295285,垦军遗地粮银562两九钱,引淮浙银27万,价地银102150两。
明代后期军队额兵数量减少,中央调拨款项亦逐年减少。这些钱粮数字一方面反映明代甘肃镇的经济构成,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甘肃镇实行多种经济方式对促进明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避免因蒙古贵族与藏族贵族联合形成对明廷的严重威胁,明王朝极力推行茶马互市贸易。洪武八年(1375年),明设立茶马司,以茶叶、布帛等与西番诸族互市。永乐六年(1408年),明廷在甘州设立不定期的马市,与西北边地的蒙古诸部在甘州进行互市贸易。通过贸易手段,以优厚的马价拉拢西番诸部,成效显著,“岁中茶马增匹3550”。这种经济贸易活动,一方面使藏族民众归向明廷,另一方面,也使明朝获得了大批用于国防事业的战马,促进了甘州贸易的发展,满足了汉族与其他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需要。
《甘肃镇考见略》在内容及文字上也存在着不足,一些叙述有不明确之处,文字上也有讹脱,像“自哈密弃损关隘”写成“弃损关益”;“比年外番所贡马驼虽有高下,不宜简斥□怨”一句明显有脱。虽有瑕疵,但却不能掩盖该书珍贵的价值。
《甘肃镇考见略》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资料性,该书编纂时所依据的材料多为朝廷官员奏疏和议政,部分史实为作者实地考察所得,因此具有很强的参考性。总的说来,该书从内容到形式,详略适当、言简意赅,既反映了明代甘肃镇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对外贸易政策,也体现明朝开发甘肃的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是研究西部开发及中西交通关系的珍贵史料。
【参考文献】
[1][明]程道生.九边图考.甘肃.武进庄氏玉青馆,1919.
[2][清]张廷玉等.明史·西域传二(卷330),北京:中华书局,1974:8541.
[3][清]张廷玉等.明史·兵制(卷89).北京:中华书局,1974:2195.
[4][明]李应魁.肃镇志(卷1)//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35.
[5][清]张廷玉等.明史·屯田(卷77).北京:中华书局,1974:1884.
[6]杨一清.论甘肃事宜疏//皇明经世文编(卷119).北京:中华书局,1962.
(罗茜,甘肃省图书馆,助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