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村社图书馆(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梁亚丽
乡镇图书馆,包括村社图书馆(室)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基地,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担负着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供科技知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可是,当前村社图书馆(室)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社图书馆(室)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做更多的尝试。本文就西部欠发达地区村社图书馆(室)的现状提出笔者的思考,以期与大家商榷。
一、当前农村村社图书馆(室)发展的现状
乡村图书馆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20余年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乡村经济建设,也跟不上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进程。特别是村社图书馆(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刚起步就要萎缩的态势。就我们陇西而言,陇西地处陇中干旱地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共有人口49.6万,其中农业人口37.8万,有乡镇17个,但仅有农家书屋30个,藏书总量不足4万册,人均占有量不足0.1册,就全国范围而言,县、乡镇、村社级图书馆(室)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文化脱贫”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1.地方政府领导和村社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村社图书馆(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它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关心与支持。有些乡镇领导只认识到乡镇图书馆是县图书馆的延伸,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的延伸,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地方经济,图书馆则是可有可无,而村社图书馆(室)更是有些“破费”,因而在人、财、物等方面都未能给予一定的保障,具体表现在:
一是缺乏足够的服务设施。多数乡镇图书馆不仅馆舍条件很不理想,甚至有些乡镇图书馆竟然被安排在乡镇的机关楼里,无形中变成了乡政府的图书馆。大多数村社甚至没有图书馆(室),就是有的村社也设立在农民家中,那些图书只是应付领导检查而已。由于农民进出极不方便,图书馆一天能有几个读者是可想而知的,至于发挥图书馆普及文化知识、传播信息技术的职能也就无从谈起。由于村社图书馆(室)因长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落后表现在:①馆舍面积狭小,设备简陋,采光不好;②为维持自身生存,有些农家书屋往往被其它用途挤占;③馆藏文献资源更新缓慢,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是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有些乡镇领导虽然重视图书馆建设,也能在经费方面给予一定支持,但年购书经费严重不足,除了订购报刊外,购书经费所剩无几。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县对布局不合理和规模偏小的乡镇、村进行了撤并,一些乡镇的文化机构也同时被撤,结果使得一些原有村社的图书馆处于窘地,因事业经费来源遭到断绝,已经落到了名存实亡的境地。
2.乡村图书馆建设不稳定
一些基层领导重视经济发展、轻视文化建设,片面要求乡村图书馆搞创新,实行自收自支,忽视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对贴近农民、方便群众的农村图书馆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因而导致了近几年来乡村图书馆不稳定的发展状态。
3.读者的文化素质偏底、文献缺乏、读书难
读者的文化素质偏底、文献缺乏、读书难成为现阶段村社办馆的主要表现。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2001年文盲和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的8.09%,小学文化程度占32.22%,初中文化程度占48.7%。即我国88%的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长期以来教育资源趋向于城市现代化,乡镇图书馆,特别是村社图书馆(室),极度缺乏产生文化资源的机制。乡镇图书馆的书籍和信息得不到补充,读者的减少、经费的缺乏,管理的废弃,是影响目前村社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4.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
由于村社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居家农民,他们不仅没有经过相应的业务培训,本身也没有长期服务观念,而且一些农民家中不适宜读书,那些上面配发的图书资源就形同虚设。所以,村社图书馆(室)的业务工作普遍较差,具体表现在:藏书结构不合理、服务手段单一、业务管理不规范等三个方面。
一是藏书质量不高。由于经费困难,多数村社图书馆(室)的馆藏都是上面配发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够充分。如果这些图书馆(室)每年不能添置新书,再加上采购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对图书馆所承担的功能认识不足,就是一些村社所购新书大多是言情、武侠之类的小说书,而那些农业科技、科普知识、法律等类别的书籍则很少购置。
二是服务手段单一。馆藏不足与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使得一些图书馆(室)只能勉强应付人们的消遣需要,只能借借还还,至于开展对当地公众的教育与培训、专题服务等工作,则是既无心也无力。因此,这些乡镇图书馆和村社图书馆(室)的现有水平已严重滞后于新农村发展地需要,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基本功能。
三是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对保证馆藏完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村社图书馆(室)基本上都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借阅手续,或者有制度不执行,一些农民借书不还,也有些农民读者不珍爱书,随意将所借图书弄脏弄破。时间一长,书刊流失就十分严重,可看的书很少。
5.文献的教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趋于缺失
不少乡镇和村社在组建图书馆(室)时,总是想不花钱,或者只想花一次钱,所藏图书大多是上面统一配置或有关单位赠送,使图书馆(室)的藏书缺乏更新,有些内容陈旧,根本不能适应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有时为了迎合读者,应付检查,购入一些盗版图书,质量差,漏洞百出。有的图书馆(室)除了上面配书外购书,基本上是以武侠、言情、卡通为主,图书馆已经失去了传播先进文化的职能。
二、村社图书馆(室)发展事业的几点思考
村社图书馆(室)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发展农业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乡镇图书馆和村社图书馆(室)的实际状况却不太理想,与其所应承担的职能有很大的差距。农村乡镇图书馆,特别是村社图书馆(室)的发展远远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如何摆脱困境并谋求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乡镇村社基层领导和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当前对于乡村图书馆发展的错误认识,彻底改变那种认为应该大量发展城市图书馆,而乡村图书馆可有可无的思想,应该充分认识到村社图书馆(室)对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性,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将村社图书馆(室)的普及与发展作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重点,并纳入到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工程之中,做到整体规划,统一要求,不定期检查。或把村社图书馆(室)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使之成为文明乡镇村社评比的必备条件,主管部门结合文明乡镇评比结果,以此作为基层领导政绩考核标准之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介,把党和政府重视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精神、政策宣传到位,通过提高基层领导的认识,带动村社图书馆(室)的全面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图书馆发展的行列中来,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努力开创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使农村图书馆在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政策支持、加大投入
长久以来,村社图书馆(室)隶属于乡镇文化站管理,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导致村社图书馆(室)服务功能不健全,业务建设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严重制约着乡村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长期有效机制,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赠送图书等多种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乡村图书馆正常运转的经费。中央、省、市、县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重点要从城市转向农村,加大对乡村图书馆建设的财政支持,切实承担起公共财政职责。在确保各级政府财政文化投入前提下,实行多种集资渠道兴办乡村社图书馆(室),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农村图书馆,走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馆的道路,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兴办农村图书馆的新路子。政府投入是从根本上改善图书馆现状的关键,然而绝对充裕的经费在中国目前是很难实现的。具体而言,可由国家财政提供启动资金,民间筹集资金,走公益性、商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同时要摒弃以往的“以书补书、以书养书”的做法。
3.优化队伍、创新服务
优化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村社图书馆(室)建设的根本。优化队伍要做好三项工作:①选择爱岗敬业、具备良好图书情报专业技能的人员,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行业务指导和图书馆员专业证书资格认证制度相统一的模式,严把进人关,为农村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提高待遇;③做好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工作,提高基层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增强服务创新意识,加强自身图书采编、分类、外借、保管等业务技能,了解农民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方向,培养村民的求知欲,优化馆藏文献,举办兴农知识讲座、推荐农业科技信息方面的书籍,聘请农业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指导农耕,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吸引村民,彻底把乡村图书馆建设成为农村的信息服务中心、知识培训中心。
4.整合资源、多元发展
鉴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的社会状况,各地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乡村图书馆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分类区别,多元发展,采用适合当地实际的办馆模式。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也可采用3种模式:乡级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农村报亭、家庭图书馆,经营采用会员制,利用私人文献资源,以藏书入股,采取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借阅服务。
5.地域有别、彰显特色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特色。村社图书馆(室)建设要奉行“地域有别、彰显特色”的方针,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建设需求,结合本地区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要求,以某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为重点,闯出一条融入自身特征的办馆特色、服务特色的发展道路。创建乡村图书馆时,切忌形式单一、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馆藏资源建设可以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以当地特色产业、名人、名胜古迹为主体,亦可从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角度出发,形成自己馆藏图书独特风格。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应有配套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经济欠发达地区,馆藏以贴近民情、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书刊为主,应该考虑增加农业科技含量较高的兴农书刊,如农作物种植、果木栽培畜牧业方面的书籍。作为“中国黄芪之乡”的陇西,有着种植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是全国有名、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县委县政府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经济提出的口号是“发展中药材产业,打造中国药都”,因此,图书馆藏书应注重增加中药材种植、加工方面的书籍,直接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图书馆藏书应以实用为重,不图虚名。
6.正确定位、科学管理
村社图书馆(室)的正确定位:它是农村普及和提高科学、教育、文化水平的一个基本的公益性的文化基地,也是公共图书馆系统在乡村的延伸和补充;服务三农是它的主旋律,贴近农村,方便农民是其宗旨。乡村图书馆要根据客观条件、发展目标、工作分配,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借阅制度,保障图书馆工作合理有序的开展。图书购置采纳农民的意见,以便农、助农为原则,也要避免重复采购,合理规避资金浪费的风险。同时,要搜集适时的有关致富的资料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阵地,搜集和反馈市场上的各种信息,整理成有关专栏、专题、专架、专室,建立专门的目录检索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跨乡镇的横向或纵向的网络,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网络与省市图书馆联系,形成讲究实用、较为权威的信息中心。
在广袤的农村推进图书馆的普及和发展,虽然任务艰巨,但前景是无限光明的。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作为公共图书馆系统在农村的延伸和补充,既为亿万农民所期盼,也是我国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新路向,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或将成为“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青史。
【参考文献】
[1]陈清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图书馆发展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
[2]张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图书馆建设.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6).
[3]郝淑红,石磊.略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策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1).
[4]彭一中,陈希.发展社区文化的基础是发展社区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09(2).
(梁亚丽,女,甘肃省陇西县图书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