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班级领导者——班主任
有人谑称在中国的官位主任里面,班主任是级别最低的。级别低,并不意味着不重要。班主任可以说是比“弼马温”还小的官,但他的本领却比孙悟空还要大,虽然这种本领并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管多么伟大的人物无不出自他的手!特别是在现时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几乎没有人不经过从师而自通。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这种管理角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与精神关怀者、学校组织实施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桥梁、本班与各科任教师以及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一致教育影响的协调人。
一、班主任的管理方式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尤其是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是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R.K.White)将管理方式分为三种:
一是专制型。教师采取专制管理方法,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和管理对象。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尽量限制学生的资源,管理、支配学术的一切行为,而且还会不自觉地压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发挥。班主任包揽班级管理的一切事务,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视自己为权威。学生对教师表面畏惧,背后抗拒。班级表面看起来是统一的。教师过于自信,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之间竞争代替了合作,“不是有度、适度竞争,而是过度、失度竞争;不是比学赶帮,共同提高,而是挤垮别人,抬高自己”。[4]。班级经常发生矛盾,有时也会很尖锐,由此导致班级管理的负面结果。这是一种不应提倡的班级管理方式。
二是放任型。班主任采取无为而治、放任管理的方式,容忍学生的一切行为,对其不管不问,撒手不管,使学生为所欲为,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班级管理没有目标、没有核心,有群体但无组织。师生关系如同陌路,班级变得既无生机,亦无秩序。这种班级管理反映了班主任水平低下或者事业心不强。这是一种应当否定的班级管理方式。
三是民主型。教师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学生的权利,倾听他们的意见。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不是直接的领导,而是间接的引导;对学生的问题不包办代替,用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师生之间交流多,关系密切、融洽,每个学生都能够将自己美好的品质展现出来,体验成功的快乐。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班级管理方式。
其实,具体到某一个班主任来说,我们很难将其确切划归到三种类型的其中一类,班主任的工作是很复杂的。在某件事上,可能表现出这一类型,在另一件事上往往表现出另一类型。这只是从整体与长远的观点来区别的。
二、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和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所以,人们往往对其寄予较高的期望,对其素质有全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个教育专家。”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每个人的心灵就如同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和个性魅力。”这就需要班主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班主任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工作辛劳而光荣、平凡却富有意义。著名诗人赵朴初曾经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写了一首《金缕曲》:“不用天边觅,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忠与爱,无论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成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素质是其思想品德、智能与才干形成的内在渊源。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素质要求。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其工作的关键。那么班主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一)坚定的教育理念
班主任要树立坚定的教育理念,坚信教育的力量,即使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错误,他也会发现学生的长处与闪光点,利用其优势来克服其劣势,实现后进生的转化。“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后进生……树立‘朽木可雕,顽石可赏’的思想。”[5]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耐心地做好工作,使学生人人成才。
(二)高尚的人格力量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感染与推波助澜。班主任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这与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显著不同。班主任是受教育者学习模仿的榜样,这是教育的一条规律和特点,它决定班主任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他(她)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愿意以教师为表率的自然倾向,人们称之为“向师性”。中小学生模仿性强,他们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中,注意观察教师的言行举止,自觉不自觉地予以模仿,并由外在的模仿逐步转向内在的学习。不少青少年正是由于受到了他所崇敬的老师的启发和影响,才决定了自己的志向和人生道路。学生这种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劳动的示范性,这是与其他行业劳动大不相同的地方。班主任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会培养高尚的学生。
(三)强烈的民主意识
在管理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强者;学生是主体,属于弱势群体。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应首先注意保护或者是维护学生的权益。譬如,尊重学生的基本人权,这也是法治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教师首先意识到学生的基本人权不可侵犯,进而才能构筑一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好的教育是为孩子们预备、创造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而自尊心、自信心则是必备的通行证。而在以不同面目出现的种种教育暴力下,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丧失其本有的尊严感和自主性。一个不懂得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如何懂得维护他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每个人都应铭记:“无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对别人,在任何情况下,始终把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把人作为目的,这是人类尊严的基础。没有尊严的人生是屈辱的人生,一个具有尊严感的人才能有责任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对学生满腔热情,平等相待。不偏爱好学生,不冷落、歧视后进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摒弃讽刺、辱骂、体罚学生。
(四)善于学习的心态
进入网络盛行的时代以来,学生的信息来源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百科全书式的老师”已经不复存在了。可以说,学生在许多观念、能力、知识、技术等方面,已不逊于教师,甚至还超过了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当今的社会,作为一名班主任,没有什么可以趾高气扬、自以为高明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应该向学生学习,诚恳征求家长意见,积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各种教育理论和管理的新经验,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努力使自己博学多才,与时共进。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创造者,就要求班主任自身具有求知的欲望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所以,班主任应该“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6]。
(五)较强的组织能力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较强的组织能力是班主任不可或缺的能力,特别是他的沟通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应尽量使自己保持“童心未泯”,这样就会容易与学生心理相融,学生也乐意接受教育和帮助。更多的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走进他们的心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鲜明个性之人,表现出个别差异,如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做出决策,采取行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工作中班主任要表现出魅力,能令行禁止,既能放得开,又收得拢,这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与组织艺术。班主任还应该是一名善于社交之人,搞好“家校合作”,凝聚、协调社会、社区及其他教师对学生影响力量,造就良好的、和谐的成长环境。
(六)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对班级管理有着特殊的作用。良好的情绪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实践中,情绪的失控往往导致教育的失败。班主任要有积极的情绪,丰富、高尚的情感;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性情;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良好的性格等等。幽默感是一种综合的积极情绪,它可以活跃气氛、增添乐趣、缓解紧张等,使教育效果更好。幽默有助于班主任巧妙摆脱某种不期而至的窘困与尴尬,幽默有助于班主任把严肃的批评变得亲切得体。
三、现实中被异化的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过分行政化
这些年来,各级达标、检查、督导、考评蔚然成“疯”,这无形当中使班主任成为落实上级指示,执行“长官意志”的“行政人员”。班主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寻找教育的方法。过分行政化淡化了班主任工作的兴趣,使班主任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应付状态,教师有点穷于奔命的状态,什么事都得班主任出马。纪律不好找班主任,成绩不好找班主任,事无巨细唯班主任是问,科任教师变成了“教书匠”,一个班级管理的重任完全落在班主任身上,孤军奋战,穷于应付。过分行政化也使得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作为教育者的形象日益苍白无力,而作为班级控制者的面目却日益突显,师生关系等同于上下级关系,原来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荡然无存。
(二)班主任工作非专业化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很大的学问,它不是人人能为的不具有专门学问的工作,它有自身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许多学校领导与班主任对于班主任的专业性认识不足,仅仅将其看做是纯事务性的工作,当成搞杂务的“管家”,即使对优秀的班主任来说,也并不是因为推崇他们的专业水平,而是因为他们责任心强,工作卖力而优秀。甚至有人赤裸裸地认为班主任就是要“狠一点”,能压得住,管得了学生。因而班主任工作方法往往简单粗暴,缺乏艺术性,这些无形当中就淡化了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降低了班主任的身份。
(三)班主任工作体力劳动化
班主任是教育工作者,属于脑力劳动者的范畴,现在的事实是班主任成了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的“管家”、“勤杂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个点”,什么系统都向班主任布置工作,譬如,收取伙食费、杂费,推销报刊,推销牛奶、保险等等不该由班主任经手的事情也统统压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线索不清,职责不明,其工作量有无限加大的趋势,而且大部分都不是复杂的劳动,不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不少班主任整天沉浸在杂务当中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看书学习,涵养性情,更没有时间从容不迫地探讨和切磋教育的艺术。
四、班主任要学会“不管”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要关注与重视“不管”,并且要学会“不管”。
(一)学会“不管”是高层次的管理
学会“不管”在本质上在于学会管在点子上,学会管最基本的东西,学会在管理中有更深层的思索,学会预见管理的未来效果,学会在管理中求得做与思的合理平衡,学会管得更好。学生学习、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无不在班主任的管理之列。一味地管,有时会适得其反。要实现有效的管理,班主任要勇于管理,也要勇于“不管”;要善于管理,也应善于“不管”。真正能做到“不管”,做得自如,把“管”与“不管”和谐统一,那是高水平的管理。只考虑“管”是落后的管理、没有前途的管理。“管”与“不管”有机的结合才是管理的真正之道。
(二)学会“不管”是尊重学生心理的需要
管理对于人的外在行为的作用是直接的,而对于人的内省心理是相对间接的,有些甚至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在非认知方面,管理能起间接作用的是心理过程(如意志、毅力等),难以起作用的是心理倾向(如兴趣、信念等),更难以对心理个性起作用。所以对于学生的情感、爱好、兴趣等等,班主任只能影响他,而无法管住它。学会“不管”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爱好、兴趣等的心理因素。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需要是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其中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人在这个阶段有一种不愿被人管着的意识,班主任要主动考虑“不管”,从而使自己的管理处于主动。“不管”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的高度信任,对学生自我完善的激励,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达到顺其自然,人与事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学会“不管”是班主任自身的需要
班主任工作往往都是兼职,并非专职;管理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班主任既要上课,也要管理,事务繁多,忙碌异常。事无巨细,一切皆在“管”中,是管理不好的,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事情都做好。管理需要层次性,班主任在工作中不可能事必躬亲、样样都管,学会“不管”可以使班主任省心、省时,工作得心应手,管理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班主任要学会管好大的、主要的事情,放开小的、次要的事情,做到“抓大放小”。
(四)学会“不管”有利于理顺关系
管理究其本质是“管事理人”,而非“管人理事”,就是要理顺人的关系,管好该管的事,放开不该管的事,或者放开不该自己管的事。如何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管理者的智慧与勇气。岗位与岗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凡是扯不清楚的都是没有理顺,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理顺,把问题理出来,制定规章,那才叫“管”。最害怕的就是模糊管理,没有把事实理清楚,管理起来就会牛头不对马嘴。这样会导致被管理者惰性越来越大,越管越管不好。“管”的目的恰恰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如果“管”的结果,阻滞了这种积极性,压抑了这种潜力的发挥,这岂不是与管理的原则背道而驰?有些事情本可不管,而管了反会带来弊端;有些学生原本是可以不管的,而管了却会产生消极作用。
(五)学会“不管”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
现在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思想,90后的学生更具有极强的个性,班主任在管理的时候,要发挥他们的管理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自我管理、民主管理。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通常很少考虑“不管”也是管理。一味地管,什么都管,其危害性也是显然易见的,会挫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其结果是越管越死,越管越没有生命力。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发挥班级干部的管理作用。一个明智的班主任应懂得如何通过授权,而不是专权达到管理的目标。班干部职权内的事情,班主任要“用人不疑”,不能干涉,使他们负起责任,承担起义务。充分调动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六)学会“不管”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高水平的管理更多地依靠机制,低水平的管理更多的靠发号施令。班主任要善于建立完善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机制一旦建立,就不能轻易去变更。学生在这样的机制下,尽情去发挥主观创造性和智慧才干。通过机制约束来实现“不管”。通过种种政策和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班级氛围,形成文明、向上的班风,最终形成有凝聚力的、具有不教之教、不管之管作用的班级精神文化。特别是学会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形成成人学生领导核心。学生干部是班级活动的积极分子,是班主任工作的助手,是沟通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班级组织,对于搞好学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在管理活动中,充分利用良性机制的作用,可以避免对许多人行为的直接管理,班主任可以“不管”,机制帮你管理了。这种良性机制可以使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更强,从而许多事情可以“不管”,也可圆满完成。[7]
附录与案例8
[案例1]班级工作学期计划
一、情况分析
班级共有学生54名,分别来自21所中学,其中男生33名,女生21名,共青团员37名,校“三好”学生13名(市“三好”学生1名)。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的1名,在省、市级的学科、体育竞赛中获奖的计4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的4名。校运会成绩居年级第二,只有一人体育未“达标”。该班1999年组建至今,班级建设已初具规模。班内人际关系融洽,班级组织比较完善,班内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全班同学共同的奋斗目标——争创市优秀集体;力争毕业会考合格率100%。总之,班级已度过“组织期”,开始进入“成熟期”,有待于向“完善期”发展。与平行班比较,班级有如下特色:(1)思想意识比较单纯。班内没有发生过大的违反校风校纪的行为,暂未发现早恋现象。(2)智力水平中偏下(据各科任老师反映),学习成绩不稳定,在平行班中大约居于中等。(3)思维特性主要表现为“锁闭性”、“单线性”。好独自沉思,不善讨论;能深入苦想,不善发散性思维。(4)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向、含蓄,但并不失热情。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自觉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上全面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和特长,争做“四有”新人。
三、具体安排
1.德育:(1)针对高二学生将面临“升学分流”的现实,加强理想人生的教育,举办“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主题班会和“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演讲比赛。(2)针对班内学生性格过于内向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当代的“竞争”趋势,增强参与意识。由每一位同学出一次专刊,以照片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成长史和自己的家庭。以“君子当仁不让”为主题开展日常生活教育。(3)针对班上普遍存在的“代沟”现象,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尊敬师长,协调家庭、师生关系。以“理解是双方的”为主题进行日常生活教育,同时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为目的进行家庭走访。(4)引导学生认识学雷锋对于改变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把学雷锋活动长期深入地坚持下去。成立雷锋活动小组,给班上成绩差的同学补课,同时在校内外做好事。(5)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增强班级成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开展“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名誉”为主题的日常生活教育,坚持班级“每日小结制”,指导学生干部制定工作计划。(6)净化日常生活用语,以小幽默、漫画、小品的形式举办主题班会——“美不美”。
2.智育:(1)提倡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开展“勤能补拙”、“天才来自勤奋”的日常教育。(2)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班报、黑板报、经验交流会介绍先进的学习方法。(3)针对班上学习“锁闭性”的弱点,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气氛。在教室内开辟学习专栏、外语角、“每日一练习”栏目。(4)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每个学生各有专长。提出竞争口号:“看谁发表的文章多”、“看谁竞赛的次数多”。
3.体育:(1)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和课间操。(2)实现全班体育“达标”。(3)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成立班级足球队,举办班级运动会。
4.美育:(1)提高艺术欣赏水平。请专业教师进行音乐讲座,举办班级绘画展览。(2)培养艺术创造能力。举办文艺晚会,举办“插花”比赛。
5.劳技教育:(1)上好劳技课,掌握英文打字技术,熟悉家电维修知识。(2)加强劳动观念,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制作、互赠小礼品。(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制定班级卫生奖惩制度。
思考题:
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评价这份班级工作计划。
[案例2]一场对峙是这样结束的
这是好几年以前发生的事情了。有一天,我正在上课,而且讲得很起劲,同学们也听得很入神。这在这时,我发现一个女同学正在看小说,于是气不打一处来,心想,你学习成绩不好,还要看小说,真不要脸。于是就边讲课,边悄悄地走向她的座位。当走到她旁边时,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手,把她的小说收了过来。正当我准备批评她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那位女同学站起身来,急速走上讲台,将我放在讲台上的教本和备课笔记全部拿去了。这位班上有名的“女犟头”,站在讲台旁手拿我的备课笔记与教本,瞪着眼看着我。我站在她的座位旁,顿时觉得呼吸急促,手发麻,头上冒汗,此时我与她怒目相视,双方剑拔弩张。教室里寂静无声,气氛十分紧张,大家等待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我心里想,这次明明是她不对,应该趁机好好镇她一下:先把她的书包从窗口扔出去,然后走上讲台把她推出教室,杀杀这股邪气。但刹那间,我猛然想到,假如她不肯出教室,甚至大吵大闹怎么办?不是越闹越糟吗?不但课上不下去,还很可能将事情闹得无法收场。在师生双方头脑发热的时候,绝不能蛮干,先要保证把课上下去。我这样想的时候,便强压住上冒的肝火,勉强笑着对她说:“好吧,你不要再看小说了,好好听课。”说时将小说书放回到她的课桌上,那位女同学见此情景,也把我的教本与备课笔记放回讲台,回到了座位上。于是我润了润喉咙,又继续上课了。这堂课的教学计划总算按时完成了。下课以后,我反复考虑,这件事一定要谨慎处理,否则,以后班务工作难以开展。我决定对这件事“冷处理”。连续两个星期我没有找这位同学谈话,而是先在班干部会议上把我当时的想法告诉大家,说明班主任这样做是为了顾全大局,不影响大家听课。在班会上又有意识地讲到,凡事要顾全大局,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同时也谈到对待思想上的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谈话,先后进行了四次,班里同学的认识渐趋一致了。这时我仍然没有找这位同学谈话。但我注意到在班上干部、同学们的议论中,她的态度慢慢地有了变化,班内的活动也能比较认真地投入了。我仍然耐心等待着有利的教育时机的到来。一天外语课上,当我讲到某个语法用法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已经有两位同学讲了自己的例句,此时我环顾一下全班同学,发现这位女同学也在认真地听着,从她的神态中可以看出,她也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时机来了,我随即对她微笑地点了下头,说:“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句来说明?”她站了起来很认真地讲了自己所举的例句。我面带微笑,肯定了她举的例句很确切,并表扬了她能简要地说明这个语法的特点。
下午课外活动时,我叫另一位女同学请她到我办公室来。她来了,我先请她坐下,接着我先讲了她最近学习认真,成绩已有上升,各项活动能认真投入,作为班主任,我心里很高兴。讲着讲着,她露出笑容,随即我把话题一转,讲了两周前的事,并把我当时的想法告诉了她,她听着听着,忽然眼睛湿润了,她含着泪水说:“老师,那次我不好,同学们都讲我不应该收你的备课笔记和教本……”我接着安慰她说:“老师不会计较这些的,现在你认识了,就好了。我是担心你这样任性,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恐怕很难跟同事们友好相处。今后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太任性了,要注意个性修养。”通过这种师生交谈,我们之间的隔阂消除了,第二天早读时,她看见我就亲切地喊了一声“老师早”,我心中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慰。
(http://www.rzgx.com/xs/ClassManag/2003729737120.htm)
思考题: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具备哪些教育智慧?
【注释】
[1]安德森、卡特:《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第153页。
[2]常思亮:《学校管理概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225~227页。
[3]http://www.chinaedunet.com 2004-12-28。
[4]姚晓峰:《简论教师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载《甘肃高师学报》,2001(6)。
[5]姚晓峰:《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选自汪建华、孙立峰主编:《学生工作的理论与探索》,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6]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88页。
[7]姚晓峰:《班主任要学会“不管”》,载《基础教育研究》,20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