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渡与收束的形式

过渡与收束的形式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完美的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布局,动静疏密,张弛浓淡地安排课堂教学,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节奏美。总之,要根据教学过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遵循过渡的基本规律,灵活运用过渡的各种方法,设计好课堂教学过渡。要三五几句话,就能承上启下,自然过渡,使得整堂课的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做到有静有动,动静交错,变化有致;有张有弛,张弛交错,跌宕起伏。

第三章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艺术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与排列,它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安排。教案编写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但它又涉及了纷繁众多的内容。因而,在这一章里我们只就教案中的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与结构安排技巧和课堂教学的导入、过渡、收束予以介绍。

第一节 教学结构理论与结构安排技巧

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是课堂教学活动在时间序列上的逻辑安排,是课堂教学活动在单位时间内展开的步骤与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善于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多方面科学而灵活地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

一、几种常见的课堂教学结构理论

课堂教学结构安排,是否灵活多样,恰当与否,它关系到一堂课的优劣。完善的课堂教学结构,不仅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优美和谐的氛围中吸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下面简单介绍古今中外几种常见的教学结构理论。

1.四阶段教学结构理论

感觉———记忆———理解———判断

这是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接受知识必须从感觉开始,通过想象达到记忆,然后归纳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2.五阶段教学结构理论

准备———呈现———联想———概括———应用

这是莱因提出来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欧美教师广泛接受的一套固定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3.六阶段教学结构理论

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告诉课题(破题与明确目的)———讲新教材———巩固教材———布置作业

这是前苏联凯洛夫提出的课堂结构理论,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对我国的影响尤其深远。

4.开放式教学结构理论

学习准备———建立气氛———诊断学习———个别指导———评价

这是盛行20世纪60年代的开放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理论。

5.合作式教学结构理论

教师提示新教材———分小组讨论与练习———分组检查或全班汇报———总结

这是近年来美国流行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理论。

我国有二步法:分组学习———对话教学。

分组学习阶段为:组内讨论———组间交流———指导明确———展示交流;对话教学为:诱发联想(师生间或学生间对话)———探究发现———主动发展。

6.尝试法教学结构理论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文———尝试练习———师生讨论———教师讲解

这是我国近年来,针对学生爱探求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改变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理论。

7.导学法教学结构理论

引导———自学———理解———讲评———练习巩固

这是我国近年根据“导”为重点设计出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理论。

8.五步法教学结构理论

目标定向———引导自学———启发诱导———深究对话———消化巩固

这是我国近年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出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型教学结构。

目标定向: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单元要求,课文学习重点,可由教师或学生拟出学习目标,使全体明确;

引导自学:可教师设计导语———布置自学提纲———教师结合提纲谈话———学生自学;

启发诱导:可教师归纳学生提出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对话、参阅资料、精讲重点章节———教师总结归纳、重点讲解;

深究对话:师生共同字词品味———句段梳理———内容形式结构特点赏析;

消化巩固:师引导———生整理已学知识技能———写体会笔记———读写结合发展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结构理论,可以创制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来,它需要我们因时因人因文而设计安排,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下面我们再讨论教学结构安排的技巧。

二、教学结构的安排技巧

完美的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布局,动静疏密,张弛浓淡地安排课堂教学,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节奏美。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优美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消化、吸收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它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美感,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从三方面就教学结构安排技巧予以介绍。

(一)课堂教学结构的起承转合

课堂教学结构的起承转合,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过渡和结束的组织结构安排。起,课的开起开端,即课的导入;承与转,即课的上下衔接,即教学过渡;合,课的收尾结束,即课的收束。课堂教学结构的起承转合,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最基本的形式,在备课时必须认真设计组织安排好,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学结构,收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堂课的开始,要敲响开场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起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好的导入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进行新课学习,三两分钟的导入,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导入千篇一律,公式套用,缺乏变化的教法是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新课导入设计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因人因课而异。可以开宗明义,单刀直入,采用直观导入、审题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瞻前顾后,复习知识,采用联系导入、提问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设问悬疑、出奇制胜,采用悬念导入、故事导入等等。总之,我们要根据导入的原则与要求,导入的基本形式,导入的有关知识,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方法,设计好课堂结构的开端。要三两分钟,三言两语,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一下子抓住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为上好一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精彩的演出,必须有好戏压轴。一堂好课善始还需善终,有好的导入还要有好的收束。精美的收束能够探微见源,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是一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高度统一的教学艺术。课堂收束不能千课一面,一定要精心设计好。要么归纳特点,进一步强化理解,采用归纳式收束,故事式收束;要么比较异同,使模糊迷离的地方豁然开朗,采用比较式收束,表演式收束;要么画龙点睛,刨根寻源,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采用照应式收束,欣赏式收束;要么升化点染,首尾呼应,前后贯通,采用延伸式收束,游戏式收束;要么悬念不绝,“言无尽而意无穷”,采用抒情式收束,故事式收束等等。总之,我们应按照收束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遵循收束的基本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收束形式设计好课堂收束,使得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做到统观全局,照顾整体,具有一个完善的结局。做到水到渠成,自然作结,主题明确,不拖泥带水,有利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总结重点,加深记忆,巩固知识。

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仍要讲究承上启下,前后衔接,有好的开头结尾,还要讲究精妙的过渡。教学过渡要严密巧妙,前铺后垫,自然过渡。好的教学过渡使得教学结构清晰,环环紧扣,浑然一体,就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效应。教学过渡要顺畅自然,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要统筹兼顾,衔接有序,和谐统一,对承与转的每个细节都要精心设计,缜密思考。要么前瞻后顾,遥相呼应,采用导向式过渡,照应式过渡;要么联系勾连,环环相扣,采用联系式过渡,逻辑式过渡;要么高密度过后的轻松调节,启承转接,采用游戏式过渡,唱歌式过渡;要么由学习新知到运用知识,练习与巩固,则采用迁移式过渡,具象式过渡等等。总之,要根据教学过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遵循过渡的基本规律,灵活运用过渡的各种方法,设计好课堂教学过渡。要三五几句话,就能承上启下,自然过渡,使得整堂课的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静动交错

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一个整体,教师备课安排教学结构时,要有一个整体布局。要做到有静有动,动静交错,变化有致;有张有弛,张弛交错,跌宕起伏。静,指教学活动中,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专注,情绪稳定,使学生在庄重课堂气氛中相对静态的聆听、思考和回味。动,指教学中学生情绪饱满,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思维活跃,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势。

课堂结构安排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交替,动静结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教学程序。比如语文阅读课,可以在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有时指导学生高声朗读;有时引导学生静思揣摩;有时引导学生默读领会;有时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激烈争论;有时诱导学生质疑问难,启迪解惑。在这种布局和谐,节奏明快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有起有伏,有波有澜,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活动的持续性和情绪的兴奋性,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结构安排要有张有弛,要具跌宕起伏的课堂态势。重点与难点、高潮与低谷,要有详有略,错落有致。每节课重点高潮,要运用各种技巧安排大密度,高度集中紧张的教学大环节。要么课堂讨论,各抒己见,据理力争,针锋相对;要么质疑提问,条分缕析,静思细虑,启迪明智;要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音像毕具,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强化巩固。重点和高潮,是一堂课触动学生兴奋点的高峰,没有高潮的课堂教学,就会使课堂平淡无奇,淡而无味,但一堂课之内不能安排得太多的高潮,只能出现一两次。都是重点就不是重点,都是高潮就没有高潮。重点之后,应安排的是非重点的教学环节,高潮之后应转入低谷的教学结构。要在低谷中细步缓行,在紧张以后要有松弛,兴奋以后要抑制,教师在设计教案安排课堂结构时一定要把握转换规律,一张一弛,张弛有法。

(三)课堂教学结构的疏密相间

课堂结构的节奏安排要做到疏密相间,缓急结合。舒缓,能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之情;密急,能使学生在急促中产生紧迫之感。舒缓与密急相间的教学节奏,在一堂课中要不断交替使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断变化,不断调控,促使学生保持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在理想的学习境界中,愉快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课堂教学节奏始终是舒缓轻松,平铺直叙,无波无浪,或始终是密急紧张,高峰跌宕,惊涛骇浪都会抑制学生神经,要么使学生索然无味,恹恹欲睡,要么让学生紧张过度,疲顿不堪。一堂课仅有小溪涓涓,水流潺潺,缓缓流淌;或是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紧锣密鼓,热闹非凡,都会使学生疲劳困倦,精神不振。心理学研究认为,单调信号的刺激会压抑学生的神经,而中学生无意注意仍占一定地位,他们的认知节奏与生理节奏像潮涨潮落一样呈波浪式状态,其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会转移和松弛。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曲线式的节奏推进课堂教学,以疏密缓急相间的节奏安排课堂教学,不断设计出课堂教学的若干“浪峰”“波谷”,使教学空间呈现出波浪起伏变化的态势。因此,在密急节奏之后,应安排短时间舒缓状态的教学节奏,使课堂气氛由密到疏,使学生在由急到缓的状态中,冷静思索问题,在思维的驿站,停顿回味,加深理解,使知识条理化和清晰化。设计课堂结构的“浪峰”,即教学的高潮处,教师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思维,在高密度、高强度的紧张训练中,实现和完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波谷”,即教学的间歇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短暂的舒缓,使他们吸收知识,迁移应用,安排好练习的时间。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在重点和非重点主次的关系的比例上,作出适当安排,力戒过分的疏缓和密急,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参照“黄金律”原则来安排教学结构。

教学的重点,要反复强调,深入剖析,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加深印象。一般讲,知识越新越理性,难度越大,舒缓的节奏次数就越应增多。一堂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节奏要缓慢舒平,讲述不厌其烦,使学生回味咀嚼领悟。非重点部分,则要惜言如金,不可多一句,只要了解知识概要即可。只有教学内容安排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教学结构节奏的疏密相间,缓急交错,学生才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时而扬帆鼓浪,激流奋进;时而舒缓泛舟,徜徉忘返。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呈现出五彩缤纷,摇曳多姿,变化无穷的节奏美来。

总之,课堂教学结构安排,是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知识智能的综合运用,我们每一堂课都应精心设计,使其每一堂课都有一个完美的教学结构。

第二节 教学结构的导入、过渡与收束

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教学导入,指一堂课的开场,它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教学过渡,指课堂教学中的衔接,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教学收束,指一堂课的结尾,它是教学过程中的终端环节。这三者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每堂课都会涉及这些内容,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的意义作用

教学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了基调,确定了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引发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学生,对北京一所初中45名学生测试“经5周观察,每次语文教师讲第一句话时,至少有15个没听讲……上课至少5分钟之后,全班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1]

无独有偶,请看另一例,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学员史倬树对“导入技能效果”对比测试:同样10句话,有导入的,最少的记住6句,全记住的22人,占57. 8%。无导入的,最多的记住7句,记住2~5句的26人,占78. 9%。两例充分说明了导入艺术的重要性,只有精彩的导入,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激起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为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渡,是两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它是由一个教学环节转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桥梁。它承上启下,自然过渡,使得教学过程的结构清晰,联系紧密,环环紧扣,提高和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教学收束,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它是教师依据教学计划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中去,它是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升化提高,也是作业练习、强化理解、能力训练的课堂延伸。一堂课的收束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好的开端,好的中间,而没有好的结尾,就如开始都是吃的香脆花生米,最后吃一颗霉花生米一样,苦涩难受。一堂课的收束也一样,其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优化效果。

二、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是课堂教学极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怎样才能设计好它们,它们又具有哪些要求呢?

1.围绕教学重点目的设计

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目的,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因此,无论是导入、过渡、还是收束,都应紧紧地围绕本堂课的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教学的中心内容和重点进行,必须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它的要求是必要、自然、水到渠成而不是故弄玄虚,为设计而设计,成为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摆设和装饰。

2.针对学生教学实际设计

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导入、过渡和收束设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使学生在好的学习气氛中开始学习和结束一堂课的学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基本原则。

3.运用新颖多样形式设计

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因此,导入、过渡和收束,要做到因人因课因年段的不同而进行设计,要形式多样变化,新颖别致,不可千篇一律。中小学课型基本上可分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型是指一节课内容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新课;以巩固复习训练为主要任务的复习课;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训练课;以检查学生知识技能为主的检测课等等。所谓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课,常常在一节课内把讲授、复习巩固、检查训练、作业练习交错进行,这是运用得最多的课型。课型的不同教师就应采用不同的导入、过渡和收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好教学任务,才能丰富多彩地展示出课堂教学的艺术来。

第三节 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的形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不同的课型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导入、过渡和收束。

一、教学导入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确定一堂课基调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的开头,学生的思维不受前摄抑制的作用,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教师利用这一规律设计的开头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的导入应是很讲究的艺术。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反复推敲设计一个好的导入,一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新知识的情趣。课伊始趣亦生,好的新课导入,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教学所需要的境界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常常可起到事半功倍,旗开得胜的最佳教学效果。要设计好导入,就要研究它的形式。下面着重就导入的一般形式给以介绍。

1.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利用挂图、板画、实物、演示、影视,配合语言导入新课。学生未见过或不熟悉的陌生事物,让学生直接感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刺猬》一课,就可用刺猬的标本直观形象导入新课。又如《中国的石拱桥》就可用石桥的挂图,直观形象的导入新课。如高中一册《荷塘月色》、三册《孔雀东南飞》就可用教材的插图,直观形象的导入新课。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设计直观导入。

①板画法

直观导入可利用板书配和语言导入新课。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先出示东北地区轮廓图,再用彩色笔描画大小兴安岭两条山脉;接着用富有感情的语言重点介绍小兴安岭:牡丹江的西北部有两条山脉,一条是大兴安岭,一条是小兴安岭。今天我们说的是小兴安岭,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有茂密的森林,那森林就像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无边无际,也就在于此,人们给它“林海”的美称。你可知道一年四季的林海是什么样吗?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去旅游,愿你们尽兴,愿你们大开眼界。这样使学生直观了解地理位置,并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中,从整体感知小兴安岭的概况,一下进入浓厚的学习气氛之中去。

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始老师边讲边画(如下图见3-3-1) :杜甫在761年春天求亲靠友,在成都浣花溪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八月大风破屋,大雨不断,此时此刻我们的大诗人诗圣在想些什么呢?这样导入不仅形象介绍了作者背景,又概括了诗的大意,有意造成悬念,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学习

3-3-1

直观导入可利用影视、影像、板书配合语言导入新课。比如《离骚》一课,对屈原介绍,能用多媒体出现教材上的屈原像,再用富有感情的语言重点介绍,一下就让学生进入浓厚的学习气氛之中去。又如《我与地坛》,先播放悉尼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多金时的镜头剪接(约两分钟),接着讲:同学们,刚才看到这些健儿,虽然身罹残疾,但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使我们这些正常人感到汗颜。我们应该向他们一样,去拼搏,去追求。君不见,罗斯福坐着轮椅完成了世界格局的大逆转;布伦克特牵着导盲犬坐在了英国教育大臣的座位上;张海迪,坐着轮椅为他人减轻痛苦;王占君,坐着轮椅,写出了近十部长篇小说;海伦·凯勒虽生活在黑暗而无声的世界中,却演绎了《我生命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位残疾人作家用十五年时间悟出的生命价值———《我与地坛》。

③演示法

直观导入,也可用演示法。如初中五册的《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教师拿出一本工具书直接查阅演示,导入新课。讲《沁园春·长沙》能仿照毛泽东手书板书在黑板上,再导入新课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又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老师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玻璃球,演示给同学们看后说“你们刚才看见的情况就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著名的比萨斜塔上做的实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就详细描述了这个实验情况。现在咱们就来看看伽利略做实验的情况”。这样演示导入,既增加了学生的实感,增强了可信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理,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气氛之中。

又如初中《死海不死》的一则导入实例,教师把两只装着水位一致同样大小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说:“这节课我们先做个实验。(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瞪大眼睛,看着老师)。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齐声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烧杯里,怎么样?”“没全沉”“半沉浮”。学生七嘴八舌。“是的,半沉浮,为什么?”“水有问题。”“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生尝后说:“第一个杯里水是淡的,第二个杯水咸极了”。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的食盐水。我们想一想,假如有这么一个含盐量特别高的湖,人到湖里会怎么样?”“会浮起来”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这一演示导入,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这演示导入又恰恰印证了课文的内容,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④情景法

直观导入,还可采用情景法。所谓情境法导入,就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染,把学生迅速带入到丰富的感情色彩的文章之中去。比如《药》:生活当中,我们如果感冒发烧,或哪里不舒服,常常要吃药。药到病除,可见药的确能治病。然而鲁迅笔下华小栓,吃了父亲买来的药却没有好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说说。好,不能说就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短篇小说《药》。首先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再进入新课的学习。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始:黑板上挂着周总理的遗像,像旁披着黑纱,在肃穆的气氛中,响起了振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曲《葬礼进行曲》。既而沉重、悲哀的声音响起:一九七六年的一月八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停止了呼吸,顿时江河呜咽、群山肃立,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哭声震撼祖国山河。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道两旁,在泪雨的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葬礼。时至今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就可以把我们带到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然后放范读录音,一下使学生进了庄严肃穆、凝重的气氛当中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课文的感情脉搏,进入课文的描绘意境中去,怀着对总理的怀念与异常崇敬的思想感情进入新课,开始新课学习。

情境导入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入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教学情境可从图画、音乐、电视、模型等多方面入手。例如:在教学《<白毛女>选段》时,如此开课:先打开投影,伴随着选段中徐徐的音乐,北风劲冽,雪花飘舞。杨白劳挑着担子迎着风雪艰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同时画面一边显示大年三十喜儿倚门盼着父亲归来,锅凉灶泠的凄凉情景;一边显示黄世仁全家团聚,张灯结彩的热闹场面。这时,学生就会在这两种声光色彩组合的特殊氛围中产生对比,引起震憾,学生不禁要问:杨家父女能否过上团圆年?为什么两家的处境不一样?如此,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将课文读下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探求。

2.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悬念,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以激发情趣,引发积极思考,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一个特定的问题之中的一种导入形式。科学小品一类课文,常用这种方法导入。如《海底世界》一课:你喜欢大海吗?那大海辽阔美丽,白帆点缀碧蓝的海面,洁白的海鸥在水天之间翱翔。望着那美丽的海景,我忽然产生一种想法: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的?有阳光吗?有声音吗?有无深沟峡谷,有无动物植物。我多想知道啊,这令人向往的海底世界!同学们,你们也想知道吗?好,我们就来读《海底世界》这一课,它将要告诉我们上面的一切。这样描绘,造成悬念疑问,以指示学路,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海底世界》。又如初二册《海滨仲夏夜》一课导入:同学在第一册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济南的冬天》,那么大家想了解仲夏时节海滨的夜吗?这样复习提问造成悬念,进入新课学习。

悬念的设置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设置悬念。如《过秦论》的导入: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这样的一段史实:秦国曾经强大无比,让各国臣服一统天下,它筑起了长城,粉碎了胡兵的进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国家,仅传到二世就灰飞烟灭、土崩瓦解,其原因何在?我们想知道吗?当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时。老师再适时“言归正传”: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汉著名散文家贾谊的高见吧!

运用悬念式导入,让学生带着兴趣听讲,就能使学生在整堂课中精力旺盛,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其收效都要明显得多。

3.尝试导入

尝试导入,即先让学生试做后,而进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有些是接近学生生活,或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比如习作例文,就可先让学生思考试作,如自己写这篇文章,准备怎样写,写哪些内容,怎样表达中心,怎样安排层次,尝试后再学习课文,这样在对照比较中进入新课学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抓住点、突出难点,吸收新知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文言文教学,先让学生参照课文注解,查阅工具书试读后,再进行课堂教学。

4.提问导入

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师可以设疑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机器运转起来而导入新课。如《将相和》一课,出示课题后:今天我们要学习《将相和》的故事,那么,“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什么叫“和”?他们一直“和”吗?后来为什么不“和”了,最后又“和”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阅读学习。又如《茶馆》一课,出示课题后:今天我们要学习《茶馆》,老舍说,《茶馆》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那么,老舍究竟写的是哪些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阅读学习。

又如讲藏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导入:同学们,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有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裕;有的人高尚;有的人低贱;有的人勇敢;有的人胆怯。作者想歌颂的是哪一类人,想抨击的又是哪一类人呢?它还有个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作者心中的鲁迅先生又是哪一类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歌,从中找到答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文内容的思考。这样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带着问题阅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审题导入

通过审题明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直接导入。课题是课文的眼睛“窗口”,常常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往往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从窗口往里窥探,从审题入手而导入新课。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出示课题后:课题是一个什么样的词组?地点是哪里?那么课题告诉我们本文重点要写西沙群岛的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富饶”。那咱们就来看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富饶”的。这就能让学生抓住主要的课文内容而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比如《逍遥游》:一只白色的蝴蝶,自由快乐的飞着,流连在花丛中,徘徊于小溪边,尽情享受着明月清风,甘露醇浆,如此逍遥的蝴蝶就是庄子,就是庄子思想的化身。那么,何为逍遥?从语义学讲,是一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另外,还是一个韵母相同的叠韵词,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哪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叫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品。

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出示课题后:课题是一个什么样的词组?地点是哪里?那么课题是一语双关,大家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既指我家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烟雾迷蒙犹如耸入天空中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的“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这就能让学生抓住主要的课文内容而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学语文的课题是多种多样的,有概括内容的,有点明中心的,有与内容相关的时、地、物来标题的。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方式的课题,由审题而直接导入新课。

6.简介导入

通过对课文的作者、背景,或课文的主要内容提要介绍导入新课。由于时间的阻隔,给学生阅读一些名篇或历史名人事迹的文章造成困难。这类文章就可以简介作者和所处的背景入手,为学生解决一些阅读难题。如《<呐喊>自序》学生读本课注解①后,教师导入:鲁迅无论是苦闷彷徨时,还是战斗呐喊时,都贯穿着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呐喊>自序》一文。中国现代文坛巨匠鲁迅显示的作品,在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不少,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了哪些作品? (《故乡》、《社戏》、《孔乙己》)这些都是小说,他们选自鲁迅哪一部小说集? (《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

又如《咏鹅》一课,老师开始讲课:骆宾王是唐初四杰之一,他从小聪明伶俐,在七八岁时,一天在河边看见鹅在水里伸长脖子歌唱游泳,河水清澈透明,看见鹅的双脚在河水里不停地翻动,回家后就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咏鹅》诗。这样简介同龄的作者在学生中留下了良好印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自然也就能认真地学习了。又如《李时珍》一课: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生为穷人治病,并以毕生精力编写了药物学术著作《本草纲目》,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学习李时珍热心替别人着想,并以艰苦劳动编书,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的崇高精神;还要懂得课文是怎样写李时珍这个人的,这就为学生学习本课铺了垫。这样概括提要导入新课,就能迅速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心内容。

背景导入法就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消除阅读理解障碍,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内心。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头导入时就须介绍当时的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但不知如何改变现状。因而内心苦闷、彷徨,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7.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是运用谜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启迪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情趣中自然接触课文内容而进入新课。如《花生》一课,教师走上讲台,首先让学生猜:“麻布衣裳白夹里,粉红衬衫裹身体,白白胖胖一身油,建设国家出力气”。又如《猫》:“脚穿钉鞋行无声,不爱吃素爱吃荤;白天无事打瞌睡,夜间巡缉眼似灯”。当学生猜出谜语,知道谜底后,感到新鲜有趣时,教师然后趁势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又能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8.故事导入

把课文内容编成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听故事中进入角色学习课文。比如高三《归园田居》,教师板书课题后讲: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大诗人陶渊明已四十一岁了,正在江西彭泽县当知县,一个月为五斗米官俸,为改革政治,拯救百姓的抱负。生活清苦他倒不在意,但最看不惯的是官场中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妒贤嫉能的腐败现实。他觉得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难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像雀鸟一样被关在樊笼里,失去了自由,很想离开这浑浊的官场之地。

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他办完公事回到内衙,换了衣服翻看自己的诗稿,又想起任知县80多天所看到的官场黑暗,郁闷难解,更思念家里的妻儿,他多想像飞鸟一样自由翱翔,像鱼儿那样快活畅游……正在这时,小吏突然来报“启禀老爷,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查,请老爷快去迎接。”

陶渊明听了很不高兴,但还得应付这等俗务,便问:“督邮在里?”“正在堂上。”陶渊明站起身就要出去。小吏连忙劝阻:“请老爷换过官服再去。”陶很不满,“为啥非换官服不可?”小吏说:“老爷新来,有所不知,那督邮大人原是我县有名的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现在又成了李太守的亲信,奉命来我县巡查,礼仪上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途不利。”

陶知道督邮原是彭泽县富豪人家,又会吹牛拍马,很得太守宠信,竟然成了他的上司,他长叹道:“我怎能为五斗米就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呢!”他打开柜子,取出知县印信交给小吏,严肃而果断地说:“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渊明告病还乡,不当这个县官了。”说完收拾行装,不顾小吏的惊愕,昂然出衙而去。弃官归乡不久,参加劳动中,就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诗。

又如《赠汪伦》一课,一位老师课开始讲课时:唐代有一位农民叫汪伦,他非常想请当时的大诗人李白来家作客,但又怕他不来,就写信告诉李白,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当李白如邀到来后,汪伦向李白解释说,信里所说“十里桃花”是说这里有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说“万家酒店”是说这里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的独家酒店,希望李大诗人宽恕。李白听后哈哈大笑,不但没有生气,还非常珍视这种情谊。李大诗人住了些日子后就要走了,临别的时候写了一首诗送给汪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赠汪伦》这首诗。当学生听完这有趣的故事时,新课已经开始了。那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情也就自然地倾注到了孩子们的心田。

9.情感交流导入

登上讲台,不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温和、关心的目光扫视全体同学,并用关切的口吻询问以交流感情,使心理相容后才开始上课。如《穆老师的眼睛》一课,老师进教室,开始教室里很不安静,走上讲台隔一会待稍安静后说:“同学们,你们知道眼睛是观察事物的器官,是用来看东西的,可是你们大概还不知道眼睛还会说话呢?”此时课堂完全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老师接着说:“我知道你们不会相信,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穆老师的眼睛》这篇课文,学习了这篇课文就会使你们相信的。”同学们由不安静到安静,到完全进入课文学习的气氛中,这样机智应变、情感交流,是训斥挖苦、严厉批评所不可比拟的,它既展现了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的应变能力,又相容了师生情感而结合课文内容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运用与课文有关的典故、笑话、传说、寓言等进行情感交流激发阅读兴趣而导入新课。例如:教学《竞选州长》时用一则笑话导入:一次马克·吐温与当时纽约州州长不期而遇。这个州长早就对马克·吐温怀恨在心,因此见到马克·吐温劈头就问“马克·吐温,你的小说很成功吗?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坚固,最锐利吗?告诉你,我的防弹车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微微一笑,说:“尊贵的先生,我了解的和你不一样,我认为世界上最厚实、最坚固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瞧,你的脸皮那么厚,而你的胡须竟能刺破它钻出来,能不锐利吗?”有趣的笑话引发学生的阵阵笑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师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竞选州长》中去了。

10.联系概括导入

用简洁的语言,从旧知识引入新课,也可以从与课文有关、有联系的事物导入新课。比如《再寄小读者》一课,就可以复习《给黎颜民的信》一课中所讲的怎样读书,怎样写信等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因为它们的内容和体裁都相类似,也可以将同一作品或中外作品中,学生已学和未学的作品联系起来,也可同写作方法上有相同或相似的旧课导入。如教《桂林山水》一课就可以从复习《梅雨潭》《火烧云》等写景文章,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景物后,再进入《桂林山水》的学习。也可用有关的事物或诗句导入新课。上课时,老师朗诵一首诗或与课文有关的散文,则另有一番情趣,比如《草原》一课开讲时可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草原吗?”当学生摇头时老师说,那就请听老师背诵写有关大草原的一首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一下就被带入浩瀚无边的大草原。假如能使用视听手段,打出幻灯画面,放出录音,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效果将会更好。

又如《春》一课的导入。师:今天,学《春》这课,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满目新绿的景色。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用彩笔描绘春色,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杜甫《绝句》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王安石《泊船瓜洲》是怎样描绘的? (生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是怎样描写春的? (生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师:以上背诵的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二三景来写,今天学习朱自清散文笔下的春天,则是山、水、草、树、花、鸟、蜂、蝶、风、日、雨、人,容量无限,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的。这样复习巩固前后联系,又对新课所写内容略加概括导入新课,使得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也可比较联系导入,将课文的难度降低。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可用小学曾学过的课文李白的《赠汪伦》诗导入:离别是文人墨客笔下常写的一个话题,在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今天也是书写离别情怀的,同学们认真比较,稍加品读就会发现一个明朗豁达,一个哀伤凄切。一篇字里行间激荡着少女般的欢笑,一篇却蕴藏着少妇般的喟叹。为什么反差会如此强烈呢?我们现在先看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然后再与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对柳永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其风格也有了大体了解,这样就会认真品味其诗。李白的《赠汪伦》直抒胸臆,文风易于把握,与柳永的《雨霖铃》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从反差处入手,通过比较就容易把握柳永的《雨霖铃》的风格了。

导入新课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十种,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创新。总之,导入新课的好坏,则是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备课时应认真设计好课堂教学导入。

二、教学过渡

教学同写文章一样,同样讲究承上启下,照应过渡。所谓教学过渡,是指在教学环节的转接处安排的教学衔接环节,它是由一个教学环节转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中间环节,它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好的教学过渡,在较短的时间内,三五几句话就能做好承上启下,自然过渡,使教学过程节奏清晰,环环紧扣,教学结构严密紧凑,浑然一体,就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的整体效应的作用,就能处理好环节之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教学过渡的作用。下面对一些常用教学过渡方式给以介绍。

1.导向过渡

导向过渡,即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向正确的需要的方向。在较大教学环节的转合之间,常用此法过渡。比如由初读全文,了解文意到给课文划分段落,指出分段根据,这两个较大环节之间对学生来讲,无疑有个较大的跳跃,这也就增加了教学难度。但只要我们设计好教学过渡,学生就会由感知内容这一环节顺利地过渡到理顺结构这一环节中去,缩小两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跳跃。如《东郭先生和狼》在初读课文,初知文意后,教师导向说:“刚才同学们又一次读了课文,读得很认真,现在请谁说说东郭先生救了狼,狼怎样?后来又怎样?”当学生按着教师的导向快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后,层次结构也就自然理清了。这两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就非常自然,而不露痕迹地完成了。

又如《祝福》在初读课文,初知文意后,教师导向说:“刚才同学们又一次浏览了课文,读得很快很认真,现在四人为一小组研究祥林嫂的年谱。”教师出示26岁以前~38岁年段,由学生填写祥林嫂的事情变化,然后让学生找出序幕( 1~2段)、结局( 3~33段)、开端( 34~35段)、发展( 54~65 段)、高潮( 66~110段)、尾声( 111段)起止。当学生按着教师的导向快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后,层次结构也就自然理清了。这两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就非常自然完成了。又如初中五册《防治近视常识问答》,当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教师:课文四问四答,分别讲述了哪些防治近视的常识?四个问题的顺序排列能否调换?为什么?这样由初读,了解大意的环节自然过渡到细读,弄清层次结构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使得教学结构严密紧凑,环环紧扣。

2.联系过渡

联系过渡,就是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主要用于内容相近、相似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学习过渡。常用于组与组之间、课与课之间、段与段之间,阅读与试作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前面说的联系导入新课,后面将要讲的照应收束,也就可以说是课、组之间的教学过渡。在一课之中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常采用此法。如《精彩的马戏》一课,二、三、四段的结构写法基本相同,在教完第二自然段后,就可以让学生回忆总结第二段的写法,用学到的知识规律去指导学习其余各段。可讲:“同学们,我们总结出第二段写法规律,猴子干什么?表演得怎样?观众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看看是怎样来写熊、山羊表演的。”这样就由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过渡到三四自然段的学习,由旧知识的学习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这样过渡,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举一反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如《再别康桥》一课,第一、七诗节,第二、三、四、五、六诗节的结构写法基本相同,在教完第二自然段后,就可以让学生回忆总结第二段的写法,用学到的知识规律去指导学习其余各段。在讲最后诗节是呼应第一诗节时,只要提示即可。这样就由第二诗节的学习,过渡到三、四、五、六诗节的学习,由旧知识的学习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这样过渡,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得教学结构更加严密完整。

3.逻辑过渡

逻辑过渡就是利用课文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过渡。中小学语文的文章,都是脉络清晰的、段与段、段与篇之间都有内在联系;或总分、或分总、或转折、或承接,显示出较强的逻辑性。我们在段与篇、段与段之间的教学,就可以利用本身内在逻辑关系过渡。如初一《春》一课,当分析完第一段后,老师: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有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课文后面五幅春景图描绘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下面我们就看看怎样描写的,这样顺着文章的逻辑关系,由第一自然段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又如《饲养员赵大叔》一课中第一句写:“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总概了本文要讲的主要内容,当学生齐读完第一段后,老师:“为什么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是怎样有意思法?”顺着课文的逻辑关系由总写到分写过渡。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既点了中心,又暗示了行文的条理。课文分析到此,教师问:同学们想一想,小兴安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你能不能用书中一句话来概括?这样顺着文章总结性结尾的逻辑关系自然地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分析阅读,到回归整体归纳总结阶段的教学过渡。这样的教学过渡,既揭示了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又反映出执教者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的严密性。

4.问题过渡

问题过渡,就是教师设计提问,在问的过程中由此环节过渡到彼环节。这是常用的一种过渡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和莫怀成的《散步》,都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挚感情,但时代不同,感情的基调也不同,请回味一下课文中《背影》的感情基调(悲凉沉郁),请再体会《散步》的感情基调?(范读)这样由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又如《狐假虎威》,当引导学生理解了题意,知道了“假”、“威”的意思,领悟题意之后,教师问:“狐狸怎么能借到老虎的威风呢?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又干吗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咱们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这样过渡就会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十分自然地由破题过渡到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这一环节上来。

5.具象过渡

具象过渡,即通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环节之间的过渡,诸如图画、图片、板示、幻灯、实物、影视等作为过渡的桥梁。比如《孔乙己》在读了第一段文字后,让学生理解方位,请看教材上的平面图就由阅读过渡到课文分析上来。又如《荷花淀》,教师讲:小说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朴实、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题解完后讲:同学们,下面请跟读或细听全文录音,看小说是怎样塑造这群劳动妇女形象的。这就通过录音由题解教学环节过渡到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环节来。

又如小学课文《虹》在复习巩固生字后,用幻灯演示虹出现的情景,借助声像,过渡到理解句意上来,当幻灯幕布上出现雷雨,太阳出来时,问:书上哪一句话是写你们刚才看到的情景?第一句话是怎样写看的情景?然后逐一展示理解,最后出现整个虹的出现过程,再让学生回忆表述先看见什么,然后看见什么,最后看见什么,以此理解句子间的含义和顺序,把观察理解表达思维各项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幻灯的声像连接各个教学环节,使得整堂课大容量大密度生动活泼地进行训练,使得教学结构紧凑严密、环环紧扣。

6.引用过渡

引用过渡是引用名言、警句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进行过渡,把两个教学环节连接起来。如初中五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分析到最后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老师:诗人伫立在雪地上,望着归客远去,归客越行越远,越远越小,慢慢变得模糊了,时隐时现,最后被山隔断了,诗人久久不忍离去,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这使我们一下想起李白送友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空”字究竟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惆怅惜别思乡情),它与同写雪景的《沁春·雪》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由引背诗句进行课文分析到课文中心思想的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上来。

又如《葡萄沟》进入第二自然段课文分析时,教师先朗诵:“秋到葡萄沟,宝珠满沟流,亭亭座座珍珠塔,层层叠叠翡翠楼。尝一尝那葡萄,心甜透。”学生一下被带到诗歌中葡萄成熟甜美的丰收情景之中,教师接着说:“这就是对吐鲁番葡萄沟的描写,这第二自然段就是写这情景的,咱们就来细细地读这一段,好吗?”这就自然地过渡第二段的学习,同时更有助于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扩大了知识面。

7.唱歌过渡

唱歌过渡就是利用唱歌的方式进行过渡。特别是一些由歌词演变而来的课文,我们就可以直接教学生演唱来进行教学过渡。比如《游击队歌》,当我们教完课文,新课已结束。要过渡到复习阶段中去,就可以用唱歌的方式自然过渡。一节课下来,已经疲倦,用唱歌来放松以达到调节的作用。这样唱歌,在教学结构上起着过渡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歌声中进行复习巩固,远远比单一呆板的练习背诵、复习巩固的方式要好得多。我们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低年龄学生爱唱爱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通过引唱与课文相吻合的内容歌曲来进行环节之间的过渡。如歌曲《小小的船》,它本身就是为《小小的船》这首儿歌课文所谱写的曲,这就为我们把音乐引进语文课,用唱歌方式进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提供了条件。

8.故事过渡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有利于教学环节间的过渡。如《太阳》一课,当教完新课,进入归纳整理阶段,让学生明确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类的关系时,就可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来过渡:春秋时,孔子东游,碰到两个小孩,一男孩说:早上太阳大,是因为离我们近;中午看太阳小,是因为离我们远。另一男孩不服气连忙说:“我看法相反,离火炉越近越感到热,越远越不热,所以离我们远,而中午感到很热,说明离我们近。”两人争得面红耳赤,问孔子,孔子也答不上来。同学们刚才学了《太阳》这篇课文,你们现在能回答太阳究竟有多大多远,有多热吗?能不能回答两个小儿提出的问题呢?这样既把两个教学环节巧妙地联系起来,又增加了知识,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思考。

9.游戏过渡

在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插入游戏,把两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进行游戏过渡。如《蝙蝠和雷达》在扫除生字障碍,开始课文分析时,师:同学们,咱们先做个“贴鼻子”的游戏,好吗……在识字教学中常常用游戏法过渡,当识完生字词后,常用“开火车”、“找朋友”、“当邮递员”等方式过渡到复习巩固阶段中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复习巩固,学完一课。表演法也常用于过渡,就是让师生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这类方法常用于故事、童话一类的课文。经常在新课结束进入复习巩固的教学环节中运用。

10.迁移过渡

迁移过渡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进行的环节之间的过渡。这样过渡就会前后连贯,知识环环紧扣,激发求知欲。如习作例文《第一次跳伞》,按照到机场、飞机起飞、跳伞和着陆的顺序写了第一次跳伞的经过,着重写了准备跳伞到着陆的过程,学完课文后过渡:“现在学完了第一次跳伞的有关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要求大家写一篇《第一次×××》,如第一次洗衣、做饭、洗碗都可以,回忆做的经过,仿照例文,共分几步,怎样一步一步做,并请列出提纲,写好作文。”这就较好地进行由学课文到仿写,由学知识到运用知识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

以上我们仅只介绍了十种教学过渡形式,当然不可穷尽,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而不容忽视的教学现象,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好常用的过渡方法,以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调控,以便充分发挥教学中整体效应的作用。

三、教学收束

收束指的是课的收尾结束。写文章讲究文止而意不断,教学同样如此。好的收束要留给学生无穷的韵味,留给探求的思索,引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结束了,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不熄灭,要做到课止而思不断,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获取知识,掌握本领保持急切、渴望的心态。因而,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收束要求对所教内容进一步强化理解。收束不是多余的尾巴,而应使起初有些模糊、迷离的地方豁然开朗,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收束使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有好的开头,自然也就有好的收束,使得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开头结尾,素有“黄金环节”的美称,它们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收束,统观全局,照顾整体,做到遥相呼应、前后贯通。其实,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这样,教学也就自然应如此了。收束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方式。

1.照应收束

语文课的编排先后有序,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总有一定的联系而前后照应的。就独立的一篇课文而言也是如此,因而收束可采用照应式。前后联系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准备,使上新课省时省力。如小学《猫》一课,教师在收束时:《猫》描写了猫十分古怪的性格,作者通过静动态的描写,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一篇《老牛》也是同样的写法,也是以静动态描写,赞美老牛一生尽干重活、积劳成疾,却没有半点怨言。同学们想读吗?以此收束诱导学生课后读《老牛》一课。

又如初一《春》一课,教师在收束时指出《春》描写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通过几幅图画歌颂了春天的活动,激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鼓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下次就要接着学习《济南的冬天》,同是写景文章,绘天绘地,绘出祖国的山水风貌,写雪写水,写出了济南美好风光,同学们想读吗?请预习《济南的冬天》。这样,课结束了,但新的学习兴趣又被激发了起来。课与课之间前后联系正向迁移,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就一篇课文教学也可用照应式收束,主要是收束时对课题、开头、文中等照应而结束课堂教学。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收束时可围绕课题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①文中的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②为什么称朝鲜人为亲人?③从文题中你能否知道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这样前后照应收束,既使教学结构完整严密,又升华了主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

2.归纳收束

在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一起,梳理全课内容,并归纳成几句简短明了的话,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如《荔枝蜜》师生共议:蜜蜂美不美?(美,没有五彩斑斓的外表,但有美的精神) ;散文美不美(美,语言凝练、优美;结构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如《滕王阁序》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骈文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即句式整齐(基本为四六句),讲究对仗,辞藻华丽,善用典故。在下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并鉴赏文章的文辞之美。这样对骈文体基本特点,归纳总结,收束课文的教学,既加深了对课文文体特点的理解,又自然过渡到下节课学习上去。这样归纳式收束也可发动学生,引起争论来概括归纳而结束全课。

又如五年级的《草船借箭》一课,写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刁难,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从曹操那里“借”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学生学完后十分佩服,结束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四个字概括诸葛亮的才干,学生个个积极思考,争先发言:“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智慧超群”、“精明能干”,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诸葛亮的才干,这样围绕中心、各抒己见,归纳总结,收束课文的教学,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路,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延伸收束

新课结束后,教师留下一个从新的角度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另辟蹊径,发挥创造思维的能力。这种方式强调学生参与,一篇带几篇,课内带课外。如五年级的《太阳》一课收束时:“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太阳和人类关系的知识,自古以来关于对太阳的传说很多,你们还想知道太阳其他方面的知识和传说吗?老师向你们介绍与太阳有关的几本书:《后羿射日》、《神奇的太阳》、《太阳能的利用》。读后别忘了给老师讲讲有趣的知识,好吗?”这种延伸收束就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又比如《祝福》第二课时结束时:请同学们课后思考祥林嫂的死因。原文说“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同学们,你怎样看。又如《草船借箭》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常感迷惑,以为真佩服诸葛亮了。老师收束时布置:周瑜从心底佩服诸葛亮吗?先不作结论,回去查资料,读有关三国故事的书,或问家长,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学生如查到“既生瑜,何生亮!”就会明白周瑜嫉妒诸葛亮,到死都没有变。学生明白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只是嫉妒的升级。这样收束启发思维,由此及彼,引导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巩固扩大教学成果。

这种方式的收束也可让学生读作品,由于时空、篇幅所限,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节选或缩写的,收束时,可以引导读原著。如初中课文《生命的意义》、《挺进报》、《分马》等,小学的如《景阳冈》、《高尔基的童年》、《少年闰土》等,都可采用这样的方式收束。

4.故事收束

将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写作意图编成故事,在课文结束时讲述。如《江雪》收束:唐代有位进步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参加了当时比较进步的政治斗争,被帝王贬出京城,到湖南的永州当司马,永州在现在的零陵地区。他被贬后不怕恶势力当权,不甘心斗争的失败,常写诗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堂课学的《江雪》就是他的名作,诗中顶风抗雪,独钓寒江的老渔翁就是他的形象,这位作者是谁,就是柳宗元。这样收束既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同时又扩大了知识面,让柳宗元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5.游戏收束

上完一节课,学生已很疲劳,简单采用提问复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效果往往不好。可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课文内容,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复习所学知识而结束全课。如二年级的《草》一课的教学片断实录。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把新学的《草》一课背给家里人听? (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这么多同学愿意,那么,现在咱们先试试,谁愿背给他的哥哥听? (一名学生走到面前),现在我是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说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一个“白”字! (众笑)我先背给你听,(背前三句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

师:谁愿背给奶奶听? (指一名学生)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又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生:背《草》。

师:草?那么多的花不写,干么写草哇?

生: (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

师:噢,我明白了。(生背)

师: (“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时,没钱上学呢?好,今天就学到这儿,回去后再背给家里人听,好吗?结束时,游戏戏剧化,老师的潜台词,是根据检查的要求和角色的身份精心设计的,有趣而传神地进行了复习,在欢乐的气氛中巩固而结束全课,这远不是一般收束方法可比拟的。

6.表演收束

对一些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在课尾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表演,再现课文的情景,就会余味无穷,兴趣盎然。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讲完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进行对话。其中妻是爱邹忌,妾是怕邹忌,客是有求于邹忌,三个人都说邹忌是齐国最美的人。但通过对话中不同的语气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处境和心理,精彩地再现原文。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态。

又如四年级的《西门豹》一课,让学生想象官绅和小徒弟们跪地求饶的狼狈和话语,西门豹的语言,以及老百姓如何冷眼旁观,然后让其表演,通过对话语言、动作,西门豹的幽默机智,善于斗争的品格进一步认识,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又如《小猴子下山》、《美丽的大公鸡》课文,戴上面具,顺着课文内容层次表演出来。如《雷雨》、《茶馆》,初中的《最后一次讲演》、《范进中举》都可试着表演,在表演中复习巩固而收束全文,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7.欣赏收束

可通过听音响图像形式,巩固已学知识,发展求异思维,如《祝福》课结束时放《祝福》电影片断,课后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又如《琵琶行》、《荷花淀》学完课文后,在悦耳、动听的乐声中欣赏电教篇结束。在观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录像片,在观赏《桂林山水》风光幻灯片之时收尾,将会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

欣赏歌曲收束也是一种好方法。歌曲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课文的情感。名家的诗词大多谱有曲,如教学毛泽东的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用欣赏歌曲的形式收束就别具一格。听觉型教具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教学。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收束时,可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在学完林黛玉的《葬花吟》时,播放《葬花吟》歌曲,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悲切感伤的情怀,更有助于理解升华诗人的情感。此外,欣赏歌曲收束还有助于学生朗读背诵。

欣赏板画、板书收束也是一种好方法。如学完了高中第三册近体诗八首《山居秋暝》快结束时,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山居秋暝》(见3-3-2),要求学生一边试着高声诵读背诵,一边欣赏老师书写,最后还让学生用八年级上册学过的书法欣赏知识来评价老师的书写而结束全课。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诵读背诵,复习巩固,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兴趣。

3-3-2

8.朗读收束

收束朗读可深化主题,再现作者思想感情。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结束时,连续三次齐读朗诵中心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这激越昂扬的爱国之声中下课收束全篇,课尽情未尽,诚挚而壮美的爱国之情仍在师生脑际中萦绕。又如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结束,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康桥的美,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体味徐志摩难舍康桥的离别之情。很多课文,特别是诗歌,抒情性的散文一类的教学,用这一类收束用得最多。

9.抒情收束

借文抒情,给学生美的想象,如《第一场雪》一课结束说:“雪花不负秋色,在严冬舒展花瓣;雪花不争春,一夜东风,落花遍野;雪花不择土壤,飘到哪儿,就在哪儿开花。隆冬里,雪花已为我们展示了春华秋实的未来,难怪老农说:‘瑞雪兆丰年’,啊!雪花呀,我怎能不高声地赞美,雪花!”把抒发的感情传递转让给学生,让学生抒发对所学课文中的人或物的热爱之情,引起学生们共鸣,这样收束会收到课止而情不断,余音缭缭的效果。

10.联系收束

联系式是前后连接,瞻前顾后的一种收束方式,常用本课总结结束,联系下课,归纳提示下课所学内容,使得课与课之间,或单元之间紧密联在一起,使得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如在学习了初中《最后一课》时结束: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同学们该怎么样学习大家就很清楚了。古往今来,前人在用功读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掌故、佳话,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囊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对于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他们却各执一词,莫衷一是。21世纪,我们又为什么读书?你们能告诉老师吗?在课结束时,巧妙地把两课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总结前文,连接下文,激发阅读思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失街亭》课结束时,教师:《失街亭》选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明小说“四大奇书”,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师生共同讲述:《三国演义》,以政治军事斗争为表现内容;《水浒传》以历史事件为据,刻画英雄人物;《西游记》以神魔争斗为题材,奇异想象;《金瓶梅》以日常家庭生活为题材,描写了平凡生活,脱尽了前三部的传奇色彩。你想读这四大奇书吗?课后可有计划阅读。这样,由课内联系到课外,由一课到几部小说,联系结束。

课尾收束的方式还有很多,各有长处,采用哪种恰到好处,要因课文的内容不同而定,不能搞成僵硬的模式。

总之,课尾收束,是教师学识、智能、语言以及课堂应变能力的综合运用,它渗透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丰富的营养,每一堂课都应精心设计,使其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有一个好收束,我们应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好更丰富多彩课尾收束来。

第四节 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设计的失误

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作为一堂课的教学篇幅应该是短小的,但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在教案编写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地设计好它们。在我们设计过程中,常常在如下一些方面失误。

1.生搬硬套,缺乏联系

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设计,不是围绕教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而是为设计而设计,生搬硬套,常常是同课文无内在联系,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教《古井》一课导入,老师:同学们,我们喝的是河水,是机器抽的水,你们这个地方吃的是井水,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古井》。好,我们就来学习。说吃水与学习《古井》这篇课文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课始,要讲一讲将要学习的课题,这是教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可用的,这样的导入是不可能唤起学习新课的激情的。

2.故弄玄虚,可有可无

有的新老师在课始之初,有意显示自己的水平,露一手,想一鸣惊“生”,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结果导而不入,可有可无,或过渡无效,甚至收束成了画蛇添足,影响教学秩序。如有老师在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时,从孙仲谋的字,到如何打败曹操,再由寄奴到刘裕的小名,再到佛狸祠的考证,神鸦的由来,由一故事到另一故事,就是十分钟也没讲完。这种导入离题太远,与课文内容沾不上边,结果是费时多,故弄玄虚,导而不入。

3.套用公式,平淡无味

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设计,套用公式,平淡无味,导入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良好的气氛中去,每次开课总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讲七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某页,希望大家认真听讲……长期这样使用,导入就会可有可无,怎能引起兴趣,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特别是刚上课时,学生还想着课外课间的事,这就更需要转移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开始上课。过渡每次总是开始读,现在分析课文,收束老是今天就学到这儿,下节课怎么样,怎么样……平淡无味,不能引起兴趣。

4.脱离实际,只做摆设

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设计不是针对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来设计,而是凭空想象,超越学生知识实际,为设计而设计,有其名而无其实,只是一种摆设。比如《滕王阁序》导入,大讲王勃,大讲唐初四杰的文学历史知识,大讲骈文的句式,铺陈夸张的手法,结果十分钟也讲不完。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导入设计是没有用的,最多不过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5.长篇大论,喧宾夺主

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设计应是篇幅简短的,不能长篇大论,冲淡主题。有的老师讲课,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的讲,十多分钟过去了,却还没有接触到课文,有的尽管与课文有关,但讲得太多太杂,用时太多,这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好的导入、过渡与收束,要短小精悍,尤其是过渡,三两分钟,三五几句话,就要完成导入、过渡与收束。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是教师智慧、知识、感情、口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首先应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年龄特征灵活掌握各种方法,精心选择,精心设计。

6.不够重视,无足轻重

课堂教学导入、过渡与收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后二者,不少人认为对于教学无足轻重,有无没多少关系,只要把课讲清楚就行了。因而教学环节间缺乏过渡与收束,即使有也显得生硬,多余累赘。没在“巧”上用力气,自然上用功夫;有的语言太冗长,没有把握好契机,四五分钟也没有完成,这样就会使人感到结构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不严密不紧凑,甚至会造成模糊混乱的感觉。教学环节没有过渡缺乏转合衔接,就会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或思维跟不上,就可能会出现学生思维与课堂教学脱节,以致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整个课堂教学。开头结尾,素有“黄金环节”的美称,它们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有导入而没课尾的收束,使得教学结构有头无尾,不完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注释】

[1]谭惟翰,语文教学心理学[M]. 1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