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者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读者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者工作是图书馆直接面向社会、组织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活动,它是图书馆与读者接触的一线工作,它既是其他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他工作的归宿。由此可见,读者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由此可见,读者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各种性质能否充分显示。因此,对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整序,就成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这6个方面的因素,使文献信息的无序状态逐步加深,进而使得文献信息流的流向更加分散。

第二节 读者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直接面向社会、组织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活动,它是图书馆与读者接触的一线工作,它既是其他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他工作的归宿。也就是说,其他各项工作都是为了读者工作更好开展,而读者工作开展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图书馆方针任务的完成,甚至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读者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概括地说,读者工作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直接反映图书馆的社会效果,直接检验整个图书馆工作的价值与质量,直接推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水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读者工作直接体现了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

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方针、任务,虽然体现在整个工作中,但主要通过读者工作直接表现出来。

图书馆的一般性质,是社会性、学术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等。这些性质只有通过组织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直接体现出来,否则,任何性质都无从谈起。体现的程度,取决于图书馆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由此可见,读者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各种性质能否充分显示。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五个:

(1)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

社会文献信息的产生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连续性,二是它的无序状态。所谓连续性,是指社会文献一旦产生,它就不会停止运动,它总是源源不断地涌现。社会文献信息的这种连续运动状态,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就叫做“文献信息流”。所谓无序状态,是指社会文献信息的产生,从个体和单一的机构来说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而从整体上看则是不自觉的,无目的的,文献信息的流向是分散的,多头的,有时甚至是失控的。文献的这种无秩序的、自然排列的流动状态就叫做无序状态。社会文献流的无序状态,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有效地、方便地利用文献信息,控制文献信息流的动向,就需要对文献信息流加以整序。图书馆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对文献信息流进行整序的社会机构。因此,对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整序,就成为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

图书馆行使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控制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流向。现代文献信息流的无序状态是受这样一些因素影响的:

①社会文献信息生产数量大、增长快。由于科学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各种知识门类不断增加,各个知识领域的文献信息数量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呈指数增长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文献信息的年均增长率达12%,现在的增长则更快。特别是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如计算机等信息技术领域内,文献信息量翻番的时间更短。如有观点认为,美国戈登·莫尔1965年提出的莫尔定律,即计算机芯片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会成倍地增长的定律,也适用于现代文献信息数量的增长。

②社会文献信息类型复杂、形式多样。传统文献信息,主要指印刷形式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等。而现代文献信息,除了类型繁多的印刷形式之外,还出现了大量非印刷形式的新型信息载体,如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机读资料(如磁盘信息、光盘信息、网络信息等)。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机读信息等各种形式的文献信息并存的状况,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机读信息(特别是光盘信息、网络信息)在其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并对人类文献信息的生产传播模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③现代社会文献信息时效性增强。这种情况突出地反映在科技文献信息中。目前,科技知识的更新期在不断缩短,科技文献的“老化”在不断加剧。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研究表明,各类科技文献信息的平均寿命为:图书10~20年,科技报告10年,学位论文5~7年,期刊论文3~5年,标准文献5年,产品资料3~5年。据欧美一些国家统计,科技文献平均寿命低于10年,而信息技术等带头学科的文献信息的寿命则更短,在部分分支领域内知识更新的速度仅有1年左右。文献信息时效性的增强,就使得老化了的文献信息,成为社会文献信息流中的一种“污染物”。

④文献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使得文献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文献流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就不可避免地给文献信息流的控制带来种种困难,进而使文献信息的无序状态进一步加剧。

⑤文献信息内容交叉重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向着分化与综合两个方向前进。分化的趋势导致学科愈分愈细,分支越来越多;而综合的趋势导致各个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出现许多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相关学科,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在消失转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逐渐加强。在此趋势的影响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文献信息,一方面内容广泛分散,复杂多样,很不集中;另一方面相互渗透,彼此重复交叉的现象很严重。同一刊物登载许多学科的论著,同一出版物由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一书多版,旧书改版,互相翻译,同一论著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出版等类似现象常常出现。传统的文献被转化为数字化信息生产成光盘文献,也可以上网发行。特别是目前网络环境下,同一信息即可在网络上发表,又可以转化为纸质文献或光盘文献;而且,由不同网站的搜索引擎对同一信息进行的虚拟连接和下载保存,使得同一信息可以反复出现在网络上的不同节点。

⑥文献信息所用语种在扩大,文献信息质量下降。据统计,20世纪末,世界上大约有60余种文字被用于文献信息的生产中,其中较为通用的文字只有12种。因此,大约有1/2的现代文献信息是用各学科专家所不懂的文字出版发行。而由于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文字都可以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信息,如蒙文、藏文、维文、阿拉伯文文献等都可以在网上传播。此外,文献质量也在逐渐下降,尤其是期刊质量下降更为明显。而网络由于信息传播较少控制,各种未加证实、未加筛选的信息很容易地进入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更加剧了社会信息质量下降的趋势。这样,被社会利用的文献信息在社会生产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日益下降。

这6个方面的因素,使文献信息的无序状态逐步加深,进而使得文献信息流的流向更加分散。因此,只有控制了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流向,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反过来,只有充分认识了影响文献信息流无序状态的因素,因势利导,才能使文献信息流合理流动。

第二,发挥文献信息的潜在能量。分散的文献虽然具有极大的能量,但是,一种图书、一种古籍善本、一种期刊、一篇论文、一条信息,只有当它是一个文献信息集合体的一部分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量。无序状态的文献信息,只能使人茫然不知所措,而经过整序的文献信息,形成一个整体,就会使读者得到一种支配它的力量,读者才能够驾驭文献信息而不致被文献信息流所奴役。在此基础上,读者才能充分利用文献信息所提供的潜在能量,深入地进行专业研究,发挥文献信息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按照一般系统论的观点,一千种文献信息经过图书馆整序而形成的有组织的文献信息的集合体,比分散的、无序的一千种文献信息的个体的作用不知要大多少倍。这种整体的力量就是文献信息流的潜在能量。所以,图书馆的整序,是发挥文献信息潜在能量的先决条件。这正如水库的闸门一样,通过闸门的水可以给人类带来无穷的效益,而无序的水流则往往要浪费掉它的潜在能量,而且因其泛滥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

图书馆的整序职能,通常是由对馆藏文献信息的分类、编目、保管贮藏等手段来实现的。整序的实质就是组织和控制。社会文献信息经过图书馆的整序就成为有序的文献信息集合体,因而才能为读者所利用。没有整序的职能,图书馆的性质就无法体现,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

这是图书馆的另一个基本职能。传递是由图书馆的中介性所规定的。没有传递也就无所谓中介性。问题是图书馆传递的对象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图书馆是传递文献的,还有人认为图书馆是传递信息的。

我们认为,图书馆是传递文献信息的。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①图书馆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文献是人类文化信息的载体,文献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传播文化信息。图书馆对文献的传递,实质上就是传递载于文献中的科技文化思想信息——文献的内容信息。因此,在图书馆文献借阅流通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传递文献内容信息的本质。在这些内容信息中,能够消除读者对文献所论述的主题内容的不确定认识的部分,就是信息。所以,信息的传递是随着文献的内容信息传递一起进行的。

②图书馆传递关于馆藏文献的信息。这种传递的目的在于回答某个图书馆是否收藏有某种文献,或一组图书馆收藏有哪些文献,以便消除读者关于某种文献是否收藏在某图书馆或某些图书馆的不确定性认识。图书馆目录是传递关于馆藏文献信息的主要工具。图书馆目录的本质,就是馆藏文献信息的集合体。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利用,首先是通过查阅图书馆目录,在获取了馆藏文献信息之后,通过借阅而实现的。因此,图书馆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是以传递馆藏文献信息为基础。读者只有在获取了馆藏文献信息之后,才能进一步获取文献的内容信息。所以,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必然包括传递馆藏文献的信息。

③图书馆传递网络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信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④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形式,有主动传递与被动传递之分。主动传递是指图书馆能够根据读者需求的学科范围等,主动地进行文献信息服务,为读者提供其未知的文献信息,如新书报道服务,定题文献服务等。被动传递是指读者向图书馆提出确定的文献需求,由图书馆员通过借阅流通等来满足,如借阅、咨询等。主动传递对于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有较高要求,要求馆员熟悉文献内容,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目前,在图书馆中大量存在的传递形式是被动传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图书馆主动传递文献信息的形式将会大大发展起来。

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服务部门来实现的。因此,这些部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传递职能的发挥。

(3)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职能。

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作用。图书馆馆藏文献是人类文化科学技术思想的结晶,它也为图书馆从事智力开发,进行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开发馆藏文献资源;二是开发网上信息资源;三是启发读者的智力,培养读者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馆藏文献资源和网上资源并不是都能在同一时间里为读者全部使用,有许多文献信息会被长期搁置在书架上,或存贮在网络上,不为人所注意。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图书馆对文献信息流整序不当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对文献信息本身存在着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由于社会文献信息量的巨大而造成信息的湮没不彰,这样就造成了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图书馆对馆藏文献和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应尽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揭示文献的内容信息,为传递文献信息创造条件。图书馆进行智力开发,还体现在对读者进行的各种图书馆教育上。这些教育包括:书目知识教育、文献检索知识方法教育、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教育、阅读方法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等等。它们对启发智力,活跃思想,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读者进行的“如何使用图书馆”的综合性教育,对读者从事科学研究或者自学都是大有好处。这种智力开发的作用,也是其他的社会机构所不能代替。

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是在图书馆为社会提供了自学场所这个角度上提出来的。图书馆不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主体,实现这种教育的人是读者本身,是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自学者。图书馆作为一种中介性的社会机构,它的教育职能也带有中介性——文献对读者的教育作用是通过图书馆为中介而实现。同时,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受图书馆的社会性、依辅性和学术性所制约。一方面到图书馆接受文献教育的读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必须依靠充足的经费、丰富的馆藏文献和网上信息资源,才能实现这种对教育的辅助作用。此外,这种教育职能发挥得好坏,还与图书馆的学术水平有关。因此,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的连续性,使得图书馆的教育也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是无限发展的。受教育者可以长期地、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图书馆的智力开发与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智力开发,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就无法行使得完善;而离开了社会教育,图书馆的智力开发也就失去了意义。未来社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而学校教育仅仅是培养人才的一种形式。在大力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图书馆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就显得格外重要。

(4)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和娱乐消遣的职能。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席勒高度评价娱乐休闲的作用,相信玩(游戏)、审美活动和创造力是人性的中心:“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肯定是在玩;人也只有在玩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他还指出:“艺术家不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同时代人,而是在游戏中通过美来净化他们,他使他们在闲暇时得到娱乐,不知不觉地从他们的娱乐中排除任性、轻浮和粗野,再慢慢地从他们的行为乃至意向中逐步清除这些毛病,最后达到高尚化的目的。”(《审美教育书简》,第15篇)。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休闲娱乐已经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较为富裕的时候,生活物质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人民更多地将金钱投入到休闲娱乐消费中。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撰文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的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也许1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将在美国GDP中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他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中心位置将会进一步突出,人们的休闲观念也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福雷斯特研究公司对年龄在16至22岁的消费者进行了一项娱乐消费研究,据这项研究的组织者瓦尔什博士指出,73%的年轻人的第一消费动力来源于娱乐,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有60%都花在了娱乐消费上。

Booz-Alan&Hamilton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沃尔夫预言:“到21世纪上半叶,‘娱乐’将不再是一个特定的行业,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换个角度或者方式来做,为人们提供娱乐,让人们过得更轻松愉快。”

在互联网上,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众多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数字娱乐业也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体,数字娱乐业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电脑游戏,它覆盖了以数字技术向人们“制造快乐”的各个领域,如:提供视听享受的音乐、DVD、VCD、交互电视;Flash动画;重在体验的电脑电子网络游戏;陆续开发出的新式娱乐产品MP3、数码摄像机、电子显微镜等;甚至连网络聊天、网络媒体都是数字娱乐业的组成部分,一切通过数字技术(如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人们提供娱乐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数字娱乐业。

图书馆是社区的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信息中,包括文学作品、音乐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游戏软件等,可以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需求。儿童图书馆还可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组织游戏、故事会等活动。今后,图书馆要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拓服务领域,充分满足读者的休闲娱乐消遣的需求。

(5)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图书馆是作为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文献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各种机构中,只有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任务。世界上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型图书馆,都是保存人类文献文化遗产的宝库。有很多国家专门制定了保护文献文化遗产的政策法令和出版物的呈缴本制度。搜集和保存人类的文献文化遗产是图书馆对国家负责的社会职能。

在信息化社会里,图书馆要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贮存中心。图书馆所搜集的文献不仅包括印刷型资料,还包括各种载体传递的信息。

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之一,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每个图书馆都有意识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或者地方资料,或者专科文献,或者历史古籍。为使保存至今的珍贵资源能永久地流传下去。从20世纪末开始,图书馆致力于将各自特色资源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展示在大家的眼前,打破了在时间、地点上的限制,给保存和利用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如:

①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该数字图书馆收藏了美国历史、文化和立法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具有深刻历史或纪念意义的各类有关文字材料(如名人手迹、手稿、早期书刊)、图片、照片、绘画、乐谱、早期电影、录音录像、服装等珍贵资料,将这些资料转换成电子产品,按主题收藏到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可供互联网上公开获取,免费检索和利用。

②日本国会图书馆:

日本国会图书馆将馆藏中的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特色资源,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编制了《日本记忆》、《特藏珍贵古籍画像数据库》和《近代数字化文献库》。

《日本记忆》包括了“江户时期的博物志”、“近代日本人肖像”、“日本藏书印”、“日本宪法诞生”、“日本的历法”、“世界中的日本”等主题数据库,并配以简单明了的说明文字。

《特藏珍贵古籍画像数据库》将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珍贵古籍画像中选出具有特色的资料,分成“和汉书”、“绵绘”、“绘画”以及“重要文物”,用彩色图片形式表示。共收录了874件、约41200幅图像。“和汉书”包括了“本草”(江户时期博物学资料)、“绘本/绘卷”、“其他”三个部分。“绵绘”汇集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珍藏品中江户时期的全部锦绘。“绘画”收录有地图等图片。有时可供放大使用。“重要文物”收录了图书馆的5件重要文物。

《近代数字化文献库》的内容是该图书馆所藏日本明治时期(1867—1912)出版的书籍,至2006年4月已收录达127000件。

③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资源特色,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方便实用、技术先进的专题文献数据库。形成中国高校独有的数字化特色文献资源。其特色体现为:学科特色,以某重点学科或某特定专题、或具有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或能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资源;地方特色,如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立项情况如下:

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资料库(清华大学)

长江资源库(武汉大学)

机器人信息系统(上海交通大学)

东北亚研究数据库(吉林大学)

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北京大学)

东南亚及闽台研究数据库(厦门大学)

珠江三角地区研究文献数据库(中山大学)

书院文化数据库(湖南大学)

巴蜀文化特色数据库(四川大学)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武汉大学)

心血管疾病信息资源数据库(北京大学医学馆)

《北大讲座》视频点播资源库(北京大学)

邮电通信专题文献数据库(北京邮电大学)

复合材料专题特色数据库(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数据库(华中师范大学)

建筑艺术与技术资料库(华南理工大学)

现代纺织信息参考平台(东华大学)

公安文献全文数据库(江苏省警官学院)

纳米材料数据库(上海大学)

农作物专题文献信息资源库建设(中国农业大学)

重型机械数字图书馆(燕山大学)

矿业工程数据库——以煤炭行业为主(中国矿业大学)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华中科技大学)

有色金属文献特色数据库(中南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信息数据(天津大学)

猪养殖特色数据库(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年谱数据库(华东师范大学)

河南地方文献数据库(郑州大学)

潮汕文献数据库(汕头大学)

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数据库(华南师范大学)

明清诗文集综合数据库(复旦大学)

无人驾驶飞机专题文献数据库(西北工业大学)

铁路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北京交通大学)

跨国公司研究专题数据库(南开大学)

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广州暨南大学)

汽车工程信息数据库(吉林大学南岭校区)

朱子研究(江西上饶师院)

红色江西特色数据库(南昌大学)

建设粮油食品专题特色数据库(郑州工程学院)

饲料添加剂专题特色库(武汉工业学院)

民用航空专题数据库(中国民航学院)

《江南制造局》专题特色库数据库(西安交通大学)

民族相关文献特色库(中央民族大学)

陆相油气勘探开发专题数据库(长江大学)

西厦文化数据库系统(宁夏大学图书馆)

中国民族音乐数据库系统(上海交通大学)

北大名师多媒体特藏数据库(北京大学)

楚文化特色数据库(长江大学)

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数据库(天津大学)

湖南人物数据库(湖南大学)

上海百个著名作家学术研究资料数据库(上海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特色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钱伟长特色网站数据库(上海大学)

特色农产品加工专题数据库(武汉工业学院)

《红楼梦》特色数据库(湖北大学)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信息检索系统(石家庄铁道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题数据库(江南大学)

民国时期文献资源库(中国人民大学)

摩托车信息特色数据库(天津大学)

CAD/CAM专题文献数据库(西北工业大学)

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河南农业大学)

汽车资源数据库(江汉大学)

国外著名大学教学信息数据库(华东理工大学)

中文循证医学数据库(四川大学)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数据库(复旦大学)

行为科学专题数据库(大连医科大学)

宋代文献数据库(河南大学)

轴承专题特色数据库(河南科技大学)

河洛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洛阳师范学院)

中国邮政数据库(南京邮电学院)

汉代文化与人文南阳数据库(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

兽药文献信息数据库(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审计文献资料库(南京审计学院)

中国航运信息资源库(大连海事大学)

④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根据馆藏的珍品,分别建立了《碑帖菁华》、《敦煌遗珍》、《西夏碎金》、《数字方志》、《民国期刊》、《年画撷英》、《中国学》、《博士论文》等多个特色数据库。

⑤中国的科学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建成的科学数据库,内容涵盖了化学、生物、天文、材料、腐蚀、光学机械、自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湖泊、湿地、冰川、大气、古气候、动物、水生物、遥感等多个学科。截至“九五”末期,科学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已达到180个,总数量7250亿字节。科学数据库由中心站点和分布在网上本地和外地的相互独立的若干个专业库子站点组成网上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基于中国科技网对国内外用户提供服务。

⑥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

是从中国建筑史中一个片断——以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生平为主线构建的数字图书馆,资料内容成熟而珍贵,文本、图像、声音多种媒体俱有。

⑦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馆藏精选》,是该馆收藏的珍籍中精选出了216种,展示了中外古代精品。分别为“古籍揽胜”、“遗黑留真”、“碑帖精华”、“近代珍籍”和“西文拾贝”。另外还有《家谱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共收藏有约17000种、110000余册中国家谱,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

⑧南京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取材于馆藏民国文献精品,收录时间范围为1911年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之前,称为民国时期的图像文献,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宗教、法律、人物、民国建筑、民国风俗、民国广告、医药卫生、历史地理等15个栏目。图文并茂,以题名、关键词、内容说明等字段为主要标引款目,提供免费使用。

⑨中国生物学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负责研制的综合性生物学专业数据库,收录:普通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学、药理学以及生物交叉学科与相关科学技术领域。数据库文献以期刊文献(包括研究论文、综述或述评、简报)为主,同时也包括一定比例的专利、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重要学术会议论文等文献。文献内容包含中文与英文两种语言。

⑩航空航天数字博物馆(http://digitalmuseum.buaa.edu.cn):

航空航天数字博物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筹建,以北京航空馆为依托,是专门性数字博物馆。内容介绍航空、航天知识为主。内容专业化程度高,但分类较单一。内容表现形式有文字、图像、视频。在单个栏目设有简单的搜索引擎。

img1行内图 中国数字科技馆(http://www.cdstm.cn/index_cn.shtml):

中国数字科技馆无实体馆藏依托,为综合性数字博物馆。内容涵盖了理、工、农、医、综合等各自然科学领域。网站建设完备程度高,分类体系健全,用户个性化建设程度高。内容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能够实现站内检索。

img2行内图 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http://www.tcmchina.info):

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是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科协共同主办的。其主要内容为介绍中医、中药的相关历史,普及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属于专业馆,无实体馆藏依托,内容分类体制完善、细致、内容充实,除展示一般中医药知识,还设有咨询、保健专栏,人性化程度高,内容表现形式主要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可进行单独的检索。

英国科学家、政治家约翰·卢保克说:“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他还说:“科学、艺术、哲学——总之,人类思想所发掘的一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在书籍的世界里等待我们。”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丰富与集中人类几千年来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在浩瀚书刊文献海洋中吸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也可以冲破时空的局限而看到世界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还可以透过书刊文献而清晰地感受到当今世界脉搏的跳动,我们要让“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家庭同那些公共阅览室的长期读者一样,能够任意从自己所在的地点接触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崭新而重要的资料,并按个人的要求来理解、重新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直到现在,保存文化的职能仍然是图书馆其他职能的基础。可以说,如果图书馆没有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它也就不可能完成文献信息流整序、文献信息传递、教育、娱乐的职能。图书馆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保存对象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龟甲兽骨、纸草泥板,到近代的印刷型图书,再到现代的磁盘、光盘、磁带、胶片、缩微胶片、平片等等,只要是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所留下的文化遗产,都可以作为图书馆保存的对象。但是,与古代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的目的不同,现代图书馆的保存职能,更多地体现在对文献的利用上,保存的目的在于使用。因此,现代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在图书馆的其他职能中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图书馆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是图书馆本身所固有的、有代表性的职能,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部门的重要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图书馆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图书馆的职能有不同的侧重点。当然,从总体上看,图书馆的几种基本职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孤立地强调某方面的职能而忽视其他职能的作用,则是片面的。一般来说,前一个社会职能,它是读者工作的技术基础,通过对馆藏信息流分类、编目、保管和贮藏等手段,而对文献信息流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控制,社会文献信息经过图书馆工作者的整序而成为有序的文献信息集合体,因而才能被读者使用;中间3个职能,是直接通过读者工作的一系列活动,满足读者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需求体现出来的;第五个职能,也是通过当代人对前代人,下代人对当代人所保存的图书文献直接开发利用体现出来的。离开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离开图书馆直接为读者服务的活动,任何职能都将失去现实意义。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基础来看,只有服务才是图书馆生存根本,才是图书馆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图书馆的建筑、文献资源、设备、技术、人才资源等不是为存在而存在,而是为更好地为读者的服务而存在,为全面实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我们必须对读者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开展基本的借阅服务工作以外,还需要开展专深的情报、网络信息服务,优质高效地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提供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资料和情报的需求。仅仅依靠传统的服务方式,局限于初级服务水平,不可能实现图书馆的各种社会职能,尤其不能实现情报传递职能的要求。

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已载入宪法。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已载入政府工作文献,在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有自己具体的方针与任务。同样,所有这些方针、任务都要落实到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中去,都要通过组织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各项活动加以体现。否则,再丰富的藏书,再完善的目录,再先进的方法和设施,如果不能组织读者开发利用,不开展深入细致的服务工作,方针、任务就会落空。

2.读者工作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效果,是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尺度

读者工作的成效,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解决读者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反映了图书馆对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广泛效果,关系到图书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关系到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通过图书馆的实际社会效果,又可以检验图书馆整个工作质量及其使用价值。图书馆的每一种书刊资料,从选择、订购、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入库、排架、保管、装订维修、到借阅参考,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花费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倾注了图书馆工作者的心血。至于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情报调研等服务项目,更需付出创造性的劳动代价。这些劳动成果,究竟利用了多少,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的使用价值,能否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在组织读者反复利用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检验,显示出成效。因此,读者工作是衡量图书馆一切工作质量、效益和价值的尺度,也是提高图书馆社会效果的途径。

3.读者工作位居一线,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窗口,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一线工作,它面向社会,广泛接触各种类型、各种成分的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前沿阵地,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窗口。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既使读者受益于图书馆,又使图书馆受益于读者。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对图书馆工作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其中有感激、有意见、有评价、有要求、有建议、还有支持与帮助。所有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图书馆的人、财、物得到充分的利用。

为读者服务和依靠读者办馆,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过程,其表现形式是:为读者服务—向读者学习—改进图书馆工作—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形成螺旋上升动态循环的发展过程。读者工作作为图书馆的前沿窗口,处于读者与图书馆有机联系的接口部位,直接接收从读者中返回的反馈信息,不断从中吸收好的建议、好的思想、好的方法,以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更协调地发展。读者工作只有自觉地运用信息反馈原理,才能真正起到图书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读者工作是全馆工作的重心,其机构设置及情报服务,标志着图书馆的发展水平

藏书与目录工作同读者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不尽相同,始终存在着谁是重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重心不断地调整,逐渐由前者转移到后者。古代藏书楼时期,以收藏图书为中心,藏书与目录工作是工作重心,读者工作居于从属地位。近代图书馆时期,图书馆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读者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未实现重心转移的根本性变革,藏书与目录工作仍然居于工作重心的地位。只有到了现代图书馆时期,读者工作才逐渐发展成为全馆工作的重心,并对藏书与目录工作起着带动和制约的作用。藏书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目录是沟通读者与藏书的桥梁,我们必须根据读者的实际需要,制定藏书发展方向,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完善目录体系,使之与读者工作相适应。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它业务工作内容广泛、环节众多,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个体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信息输入工作,即文献信息流的搜集、整理和组织典藏工作,如文献的采集、登录、分类和主题标引、编目、文献的组织和保管等,也称基础业务工作;一类是信息输出工作,如文献的外借、阅览、文献宣传、阅览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及方法指导、网络信息服务等,也称读者服务工作。其中,基础业务比较固定,机构层次变化不大,随着编目工作的标准化,集中化与自动化,许多基础业务工作将会社会化,因而基础业务工作的层次将减少,而读者工作则不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复杂多样的读者需求将贯穿于读者工作的始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满足读者日益高涨的需求,读者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它要有新思路,新发展,它不仅要分科分层设置服务机构,还要设置新的分支服务机构,如书目参考部,科技咨询部,文献检索、情报研究室等等,开展参考咨询、情报及网络信息服务,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专门需要。读者工作能否有大发展,服务工作能否开辟新领域,服务活动的广度、深度、速度如何,是体现图书馆工作条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总之,读者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读者需求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与各个领域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其在整个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