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学校[1]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报告(2001—2005年)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庞红卫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一线教师率先发动,继而政府推动,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2001—2005年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教师“个体”的自发行为转变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行政行为,依托行政力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经过2001—2005年的跨越性发展,目前,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组织网络基本完成,心理辅导课有了相对固定的课时安排,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日趋规范,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了从自发、自愿的“教师游击队”向专业化队伍的飞跃。
为及时总结2001—2005年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规划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06年上半年对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作为一个发展的案例进行解读,以探讨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下一阶段发展方向。
一、2001—2005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汇总分析
1.基本情况
为推进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自2001年以来共转发及颁布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共计10份。对这些文件进行整理归类,大致有以下四类:一是纲领性文件与实施意见;二是组织网络建设;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四是相关专题的指导性文件。
①指导纲要与实施意见,共2份,分别是:《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1〕34号)、《浙江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浙教基〔2003〕3号)。这两份指导性文件分别对我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方式与途径以及组织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评估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省全面、快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②组建组织网络,共1份。2001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发《关于成立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通知》,决定组建由黄兴茂副厅长任主任,基教处、师范处、教科院等相关处室领导参加的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这份文件明确规定了省指导中心的主要任务:负责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进展的调研、监控以及科学研究的指导和管理,并负责为省政府、省教育厅及其他政府机构的决策提供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和数据;负责对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等。并明确要求各市、县(区)教育局最迟在2001年底前相应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③教师队伍建设,共5份,分别是:《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浙教教科〔2002〕86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发放工作程序》、《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考核的若干意见》(浙心指〔2004〕3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修订)》(浙心指〔2006〕1号)。以上五份文件对我省上岗资格认证制度的管理办法、工作程序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确立并完善了我省的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明确指出要对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行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在我省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须获得上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上岗资格认证制度的确立保证了我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相关专题的指导性文件,共2份,分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学人口与青春期教育的若干意见》(浙教基〔2001〕124号)、《浙江省中小学人口与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份文件对我省中小学人口与青春期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在组织实施上进行了具体部署,极大地推动了我省中小学人口与青春期教育的开展。
2.汇总分析
综观上述,近五年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行政手段的推动,省教育厅组建了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专门机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制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年规划,对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上岗资格认证制度,保证了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但总体而言,回顾近五年来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一方面由于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依托行政力量推进,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处于“量”的扩充阶段,因而相关制度建设的重心主要集中于组建组织网络与建设教师队伍,在提升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内涵和特色建设方面缺少相关的有效措施。
我们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行政手段的推动保证了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但如果没有后继评估考核制度的跟进,组织网络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鉴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的推进不仅需要行政组织网络的保障,同时还需要一套专业机构(诸如心理教研网络、心理辅导站或心理热线等)的支持。因此,我们认为,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设计,除了具备行政管理的角色之外,还应承担起专业支持的角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建设调查分析
1.行政组织网络
2001年省教育厅组建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行政力量推进,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在3—5年的时间内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对本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规划和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专门就各市、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组建情况开展了调研。
(1)基本情况
2001年以来,各市县(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组建工作基本上按照省教育厅的五年规划进行,到目前为止,各市指导中心已经完成部署,区(县)指导中心的覆盖率达到70%左右。如图1所示。
图1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市、县两级)组建进程图
(2)汇总分析
由上我们可以发现,2001—2002年是我省市、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快速组建期,2003—2005年由于缺少后继的督导与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组建进度趋缓。
在人员配备方面:各市、县基本类似,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进行,指导中心成员主要由教育局各处室有关领导组成,中心主任一般由教育局领导担任,中心成员由各处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组成,具体的指导工作则由各市教科所的科研人员担任,但除杭州、湖州两地各有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人员外,其余各市指导中心办公室成员均由教科所科研人员兼任。
2.专业支持网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全体教师、各个部门的配合,同时还需要社会机构,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辅导机构或网络的支持。鉴于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的局限性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人数及专业性的限制,我们认为,单凭学校之力难以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还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专业支持网络,诸如市、县一级的辅导热线、辅导中心等。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我省部分市、县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组建工作后,已经开始尝试开设心理热线或心理辅导网站,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各市心理辅导热线或网络组建情况(截至2005年)
(1)基本情况
目前,在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的几个地区,如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台州等地,市指导中心已经开始尝试在常规的心理辅导途径之外(学校心理辅导室)借助心理热线、电子信箱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每年的来访学生数平均持续在500人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各市的心理热线基本上由市教育局组建,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承担具体工作,是一种公益性的热线,主要利用晚上与双休日时间提供服务,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学生,主要处理一些学生发展性的心理问题。热线的工作人员由各市受过专业训练并有丰富经验的来自学校一线的心理辅导员组成,由于缺少经费支持,他们基本上是凭借一腔热情,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不计报酬和收入。
(2)汇总分析
筹建市、县一级的心理热线与辅导中心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学校心理辅导站难以覆盖的部分群体提供心理辅导或心理援助,如尚未建有辅导站或不愿在本校接受辅导的部分学生、需要辅导的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另一方面在于为学校的心理辅导特别是个别辅导工作提供更高一级的、更专业一级的转介及督导的支持网络。
由各市指导中心组建的专业支持网络作为我省一股重要的心理援助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行政管理之下辅导资源的缺失,满足了教师、家长与学生心理对心理辅导的强烈需求。但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我省的专业支持网络的缺陷同样明显:一是结构松散,基本上是以自愿的方式组织,缺少资金与制度的保障;二是功能单一,覆盖范围有限,目前,专业支持网络的指向对象以学生群体为主,主要承担辅导工作,尚不具备对其他辅导机构的督导功能。
3.独立的民间机构
浙江省内另一股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量来自民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发展特点是自下而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民间的力量一直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民间力量不仅是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始作俑者,同时也是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心海扬帆”网站。
(1)基本情况
“心海扬帆”是一个民办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公益性网站,由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创办于2001年5月。该网站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负有盛名,至2006年5月的注册会员已达13000余人,会员覆盖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特区)和直辖市。网站以BBS论坛形式进行互动式运作,每一位注册会员均可在论坛上参与讨论、提出疑难问题、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或研究文章。
“心海扬帆”定位于“以中小学生发展性和预防性辅导为主、补救性辅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做每一位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做广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朋友”这一建站宗旨,坚持“自筹经费、自主运作”的发展方针,立足浙江省,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实际问题,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团体辅导”、“个别辅导”、“课堂心育”、“全员参与”、“教师心理”及“学校心理辅导技巧”等具体操作途径和操作方法,带有浓厚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经过几年的发展,“心海扬帆”已发展成为一个发帖量达到13万帖以上的全国性的公益网站,并通过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在网上的互动、探讨、咨询、交流的形式,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了940多个中小学生心理个案、290余个团体心理辅导案例、700多个家庭教育案例,为数千名中小学生提供了有关人际交往、学习障碍和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辅导或咨询,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和广大教师化解自身心理矛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海峡两岸心理学知名学者、专家的关注与好评。
(2)汇总分析
“心海扬帆”网站兼具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网络及心理辅导网络的功能,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填补了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省、市、县一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辅导网络的空缺,不仅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研讨、共同提高的平台,同时也通过网络的即时回复等形式对一批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干预。
“心海扬帆”网站影响的广泛性一方面在于网络的便捷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备了广泛影响力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于有一批热心的专职教师的参与、推动,“心海扬帆”的各版块斑竹基本上由一批年轻的专职教师担任,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施展自己专业特长的平台。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结构调查分析
在国内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中,一般上将在学校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人员统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走的是一种“草根”模式,队伍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主要是班主任或德育教师,我们是从教师队伍中挑选辅导人员;另一方面,我们国内的学校心理辅导的导向,是以发展性而不是以矫正性为主要辅导目的。而另一种有别于从教师队伍中挑选辅导员的模式是委派独立于教师系统的专业队伍进入学校进行干预或辅导,如澳门的心理辅导员队伍,由五个独立的民间机构派出,由民间机构负责培训和考核,以个别辅导为主。这支专业的队伍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员(如澳门)或学校心理学家(如美国)。我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应循国内主流模式,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1.基本情况
我省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核心,坚持实施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即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获得上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参考各国对心理辅导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我省的上岗资格认证制度主要包括上岗培训与资格认证两方面,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系统的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与操作能力。
上岗培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训练,作为教师入职的一个基本条件。目前,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开办研习培训班,是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主要途径,分初级研习班与高级研习班。初级研习班委托各市指导中心开展,培养从事心理辅导课教学的兼职人员;高级研习班由省指导中心负责,培训从事个别辅导工作的兼职人员。二是通过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如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也于2001年开始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类专业或方向,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目前通过这一途径培养的专职人员数量尚不多。三是自学考试,作为前两条途径的补充。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自2001年开始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科和本科专业,并举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考核。
资格认证。资格认证主要考察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素养、心理辅导理论与策略的运用水平,是教师入职的一个必备条件。考察的方式有面试(现场提供一个辅导课设计方案,考察辅导课设计能力)与模拟辅导(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入模拟的辅导情景,对个案进行辅导,考察个别辅导能力、心理诊断与干预能力等)两种。
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一支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行政层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行资格认证,到2005年12月,通过面试获得资格证书8000多人。并且,每年2000~3000人的中小学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上岗面试,近几年来参加资格认证的教师人数还在不断扩大,被证明是一条培养心理健康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2.汇总分析
目前,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图2所示。
(1)队伍组成情况
学段: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以小学教师为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的比例分别为(1∶24∶15∶7∶4);性别:女教师占多数(男女教师1∶4);
年龄:以35岁以下为主,35岁以下、35岁以上45岁以下、45岁以上分别比例为6∶1∶1;学历:以本科、专科学历为主,本科、专科与中专学历的比例为(3∶4∶1),并且以兼职为主,专职人数很少(全省不到100人,主要集中在高中)。
图2 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2)人数分布情况
人数最多的地区:分别是杭(2080)、宁(1723)、温(1230)三地,三地总人数接近5000人,其中杭州占1/4,有2000多人;人数最少的地区:分别是台州(12)、衢州(157)两地,两地持证教师人数相加不足200人。舟山(300)、绍兴(378)、嘉兴(873)、金华(716)、丽水(485)、湖州(963)。
综观上述,我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绝对人数的配置方面已经相当可观,总人数已达到8000人左右,不计幼儿园、职高大约7500人,同时每年还以2000—3000人的规模扩张。在相对人数配置方面,我省也已经接近国际标准水平,中小学生与中小学辅导教师的总体比例接近国际标准比例的1000∶1,[2]杭、宁、温三地的中小学生与中小学辅导教师的比例甚至低于500∶1,但地区之间的心理辅导教师规模及覆盖率差异显著,如图3所示。
图3 人数分布图
总体而言,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是以一批35岁以下、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年轻兼职教师,其中,小学的女性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幼儿园与职高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相比薄弱。
目前,我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困难在于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由于缺少制度的保障,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单兵作战为主,主要凭借的是个人的意愿与热情工作,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团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调查分析
1.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课开设情况
(1)基本情况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性目的为导向的,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保证心理辅导课的正常开设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点之一。如,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都制订有学校辅导计划,保证团体辅导的开设。
而我省除部分县、区外,各市县对心理辅导课的开设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基本上由学校自行安排。学校自主安排活动课的开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特色,兼顾本校学生的需求,但其弊端也是显然易见的:课时安排缺少保证,课程内容缺少系统性。
因此,近五年来我省开设心理辅导课的学校数增幅缓慢。根据我们的统计,到2005年,我省尚只有25%左右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的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我省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课总体情况调查
由表2可知,目前我省开设心理辅导课的学校中,高中开设心理辅导课的学校比例数最高,其次是初中和职高,小学比例最低,任课教师基本上是以兼职为主。在辅导课的课时安排与年级安排上则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总体课时数较低,平均每学期安排3~5课时,基本上是作为一个专题教育内容进行,并且课时安排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有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课时,有学校三周安排一课时,有学校每月安排一课时,也有学校由班主任自行决定;二是游留于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之外,在年级安排上,小学与初中基本上覆盖所有年级,或安排在中高年级,而高中则基本安排在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作为升学导向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在辅导课的开设方式上,我省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的设置尚未形成一种固定机制,目前大致有以下三种基本方式:一是校本课程中设立心理辅导课,由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授课,两周一次或一个学期不定期安排一些主题,这是少数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二是在班队活动中开设辅导课,由班主任授课,这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方式;三是在地方课程安排辅导课,省编教材《人自然社会》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进行编写,使用学校数量在逐步增加。
在教材使用方面(普陀材料),无指定教材,有省编教材,上海、北京等地的教材或读本,也有学校自编教材,多数情况是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参考有关辅导资料,组织教学。
(2)汇总分析
综观上述,目前我省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课还没有纳入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基本上是单独设立,以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但由于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课程计划,学校心理辅导课的课时没有保证,课程内容与年级安排上缺少系统性,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评价标准的缺失,辅导课的实际效果难以评价。这也造成了近几年来我省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开设进度缓慢,并且缺少成效。
因此,我们认为,我省心理辅导课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在于以下两方面的完善程度:
一是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特别是评价标准的确立。课程标准与课程计划是学校开设辅导课的依据,也是辅导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善性的保证,以此为依据并结合学校实际开设的心理辅导课能够更好地贴切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课程的评价标准则是辅导课成效的重要保障。目前,省指导中心正在酝酿出台相关文件,确定中小学辅导课的开设课时以及相关安排,并加强对心理辅导课的指导。
二是学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我省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在于内部体系的不完善,诸如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与评价标准的缺失,另一方面则在于学校始终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补充的内容,而不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整体进行规划,这使得心理辅导课始终游留于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之外,极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出路在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困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与生理、伦理融合,构建“大德育”的框架,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中,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
2.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
截至2005年统计,我省约30%的中小学已设立辅导室,高出开设辅导课的学校数5个百分点,从中也可以折射出我省学校心理辅导的尴尬境遇,有许多学校仅仅将心理辅导定位于“救火”的功能,肯花投资设立辅导室,却以课程紧张为由拒绝在学校课程计划中设立辅导课。而从分布上看,目前,我省中小学辅导室主要集中在初中、重点高中及职业高中,在地区分布上,杭、宁、温三地占大多数。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调查如表4所示。
表4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调查
在设立辅导室的学校中,高中设立辅导站的学校比例最高,接近半数,其次为初中与职高,约三成左右,小学设立辅导室的学校比例数最低,不到两成。在开放时间上,高中与职高一般是在中午与课外活动两个时间段开放辅导室,每周的开放时间在6~8小时,小学则一般每周安排两至三天的中午开放辅导室,每周开放时间只有2~3个小时。
在人员配置上,设立辅导室的学校一般配有2~7名辅导员(均持有上岗证书),轮流值班,但基本上是以兼职人员为主,其中初中、高中与职高有部分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以高中的专职辅导员人数最多,有70人左右。在年接待率上,大多数学校心理辅导室年来访者在100人次左右,平均每天接待1~2名学生,但也有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年来访者可能是个位数,或几乎为零,学校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
在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与资金投入方面,(杭州材料)随着我省校舍改造工程的完成,学校的办学条件已显著改善,目前我省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室基本上都是单独设立,建筑面积在10~30平方米左右,并且配有电脑或测试软件。
(2)汇总分析
综观上述,目前我省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有30%的中小学已设立辅导室,并且从辅导室的配置标准来看,多数学校配有独立的辅导室、有固定的时间保证、有一支相对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基本能够承担起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任务,每年100人次的接待率基本能够证明这一点。
但由于缺少相关制度的保证,目前我省的心理辅导室在年接待率以及辅导工作的规范化方面尚存在较多问题。心理辅导室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辅导室的设立标准尚未确立,接待率有待提高。辅导室的设立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辅导人员的资格要求,二是辅导室的建筑标准与配置要求。对辅导人员的资格要求,我省在2006年新修订的《资格证书管理办法》中已作出明确要求:主要由B级资格证书的心理辅导员承担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并承担对C级资格证书的督导工作,C级资格证书的心理辅导员在B级资格证书的心理辅导员的指导下从事心理辅导的实习工作。但对辅导室的建筑标准与配置要求,省指导中心尚没有正式的文件出台。
此外,如何提高接待率也是我省心理辅导站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体而言,目前我省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接待率不算低,每年有100人次来访者,但问题在于可能有许多来访者并没有心理问题,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被发现,也就是说,目前我省的学校心理辅导员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在心理辅导室等待来访者,少有通过筛选、排查进行主动的干预,如此一来,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未必能被发现。
二是相关的工作条例(辅导员守则、个案的辅导记录与回访、督导等)尚需建立与完善。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对专业伦理也有要求,作为一个基本的要求,辅导员应尊重来访者,并为来访者保密,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辅导员很容易突破规则,对来访者造成上海,因此,为心理辅导员制定工作守则是必需的,但目前我省尚无辅导员的工作守则出台。
此外,作为一项专业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对每一个个案的辅导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回访,同时这些材料都应该作为接受督导的依据,以检视辅导员的整个辅导过程是否恰当。以上这些均需要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才能顺利进行,但目前我省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尚处于数量的扩展阶段,忽视了对心理辅导室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二、2001—2005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2001年以前,浙江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部分教师与学校的自发行为,缺少专业指导以及统一部署,2001年,浙江省教育厅设立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依托行政力量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由此,零星的、自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式开始转向有计划的、行政推动方式。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近几年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迅速提速,专业化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一)完善制度建设,组建四级组织网络与专业支持网络,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发展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之一就是依托行政力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两条途径进行:完善制度建设以及组建组织网络。在制度建设方面,鉴于2001年以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一个“量”的扩充阶段,这一阶段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心主要集中于组建组织网络与建设教师队伍,2001年以来浙江省指导中心颁布的10个文件中有7个涉及组织网络与教师队伍建设。在量的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下一阶段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心将转向考核评估制度的完善。
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组建四级(省、市、县、学校)组织网络,将学校一级纳入行政组织网络进行建设;二是组建专业支持网络,诸如公益性的辅导热线,弥补行政管理下辅导资源的缺失。
到2005年12月,浙江省市、县、学校一级辅导中心的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00%、72.8%、54.5%,全省层面的四级组织网络基本建成,并有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等五地市建立了心理辅导热线或网络,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参考国际经验,完善上岗资格认证制度的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之二就是以专业化为核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即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在全省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获得上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根据各国对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浙江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认证制度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心进行设计:一是进一步细分专业要求;二是强调实践操作;三是注重专业督导。
细分专业要求:学校心理辅导有两块专业内容,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团体辅导以班级活动课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以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我们认为,相比于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具有更高的专业要求,应该有专门的咨询理论与技术的训练,因此,要求我们在培训、认证中引导、细分这种专业要求。
强调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培训,更需要一定的实践操练,新的资格证书的专业等级应该与教师的实践积累挂钩,还需要一定的督导。
注重督导:上一级资格证书的持有者负责对下一级资格证书持有者的活动课设计以及个案辅导的督导工作,以保证辅导工作的有效性。
因此,浙江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认证制度,分A、B、C三个等级,并具有以下两点鲜明特色。
在职责划分上:A级资格证书的发放对象为县(区)心理辅导中心的负责人,负责对区域内B证教师的督导;B级证书发放对象为学校辅导站站长,负责对本校C证教师的督导与考核;C级证书发放对象为一般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三个资格证之间职责明确,形成一个有梯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认证设计上:A级资格证书培训与认证的重点在于个别咨询的理论与技术;B级资格证书的认证重点在于心理辅导课的操作实务;C级资格证书培训与认证的重点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三个专业等级之间的晋升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要求。如,申请B级资格证书,需获得C级资格证书后个别辅导的实习时间累计超过20小时且心理辅导课累计超过30课时。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证制度的设计,参考西方各国对心理辅导员的从业要求,从专业培训与实践操作两纬度对专业等级进行划分,并通过建立常规的督导机制引导教师的专业实践与发展,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一支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行政层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
(三)以课题研究与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的经验之三在于以课题研究与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
2001年以来,浙江省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以研究促发展,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的研究,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台州为例。
1999年,台州市教科所“以课题研究带动工作开展”的策略,抛出了《区域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群框架,并于1999年9月在台州市级课题规划中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专项申报,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主题,有组织地开展和推动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001年台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推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台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研究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索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策略和经验方法;二是让更大面积的教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掌握基本的辅导技术,并能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来实施教育活动,及时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三是形成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策略,探索一条符合区域特征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新路。诚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本研究当然的实践目标。
台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研究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着手,根据学校类型(城、乡、中、小)与常见心理问题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分工专题研究,着重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模式、心理辅导方法、心理辅导素材、心理教育规律、心理教育个例等方面。研究的组织采用三种方式的配合模式(简称为“三网交错”模式):一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确定的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网来展开;二是通过各研究方向与子课题网来展开;三是通过各县(市、区)教科所(室)网在本地的工作展开。
通过课题研究,台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锻炼了一支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反映自己能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精神,并能够在自己教育实践中尝试性地开展。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台州市在2003年就初步形成了以学校实际为取向的多种形式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模式[3],并已初步形成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实践和评价的方法与策略,积累了几百个心理辅导活动个案与专题。全市有150多所学校开展过心理辅导活动,约有50所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比较正常地开展。
通过台州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研究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快速发展。2001以来,浙江省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科研成果。诸如,由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黄黎明等主持的《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获2001年省基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杭州第十四中学赵碧野、冯冬怡等主持的《促进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研究》,以及富阳市富春第三小学陈玉海等主持的《学会表现——促进小学生潜能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获2003年省基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温岭市箬横中学葛文辉主持的《高中同伴心理辅导培训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获2008年省基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课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迅猛扩张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是以基地促发展,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与实验基地的方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上虞市为例,参考的是台湾模式。
2000年以来,上虞市在基础较好的“百官学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以“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引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上虞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完善实验园区工作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文件和通知,行政决策、园区搭桥;确定10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教科研部门和园区给予重点指导,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举行专题报告会和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园区指导、典型示范;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形成具有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区域渗透、全面推进。园区各实验学校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充分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形成了充分体现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过近十年的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的基本经验,并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建设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上虞市园区实验成果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获省级课题评比一等奖、浙江省第四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和2006年度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奖。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建设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建设也带动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及实验基地的建设,如宁波市在2002年确定184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名单以及141所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分会团体会员名单,通过试点学校与实验基地的形式引领当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同时,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研究计划,通过实验研究推进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定期邀请台湾、香港等地的心理辅导专家举办“浙江省校园危机预警与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等,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极大地推进了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三、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反思与建议
(一)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反思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之外,并且缺少发展的保障制度与督导机制
2001—2005年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全省11市100%建成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除台州、丽水两市之外,其余纳入统计的8市、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组建工作覆盖率均达到100%,总覆盖率达72. 8%。但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到2005年12月,全省只有25%左右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30%的中小学设立辅导室。
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站建设推进缓慢,一方面原因在于部分学校领导及教师尚未真正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部分学校领导尚未转变以“升学”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一个辅导功能,或作为一支“救火队”,未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进行整体的规划,并以学校课时紧张为由,拒绝将心理辅导课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另一方面原因则在相关制度的缺失,在职称方面: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系列一直未能解决,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专业建设的进程。2001年,省教育厅在省指导中心成立之初就提出,要从2001年起,将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范围,但具体的人事制度一直没有出台,期间有人数不少的专职教师辞职、转行。直到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的职称评定文件中同意部分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申报德育教师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问题总算基本解决。
在课程设置方面: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统一的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每学期开多少课,课程的安排与导向,基本上都是由学校自行决定。学校自主安排活动课的开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特色,兼顾本校学生的需求,但其弊端是显然易见的,缺少内容的系统性,同时在时间上也难以保证。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后继的督导与评估措施。在学校层面,由于没有将辅导站建设与等级学校、示范学校的评估挂钩,学校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少动力。在教师层面,由于没有跟进的督导与考核机制,没有将教师的辅导实绩与资格等级及职称挂钩,有许多获得心理健康上岗资格证书的教师并没有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便教师有兴趣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少制度的保障,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仍以单兵作战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团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缺少定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全省中小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缺少调研与监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个体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根据本地或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选取辅导内容与辅导策略,一种“适切”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校为本”的,应该由学校根据指导纲要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修正。为了制订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学校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美国、香港等地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监测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各州或各区域还会定期发布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指导本州或当地的心理辅导工作。
目前在浙江省内,虽然有零星的课题研究关注了本地学生或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有组织的,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对中小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几乎是空白。在学校层面,仅有杭州部分学校为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但目前其功能主要限于为辅导教师重点监测部分学生提供依据,而没有将其作为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在区域层面,鲜有对本县或本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与监测,因此,对这些群体的心理干预往往缺少有针对性措施,极大地影响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
此外,在2001—2005年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省还缺少对全省范围内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的监控。作为一种行政推进的手段,2001年浙江省省教育厅为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制订了一个五年规划,但由于省指导中心缺少对全省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的监控,因此,在2001—2005年期间,省指导中心并没有对五年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对实施策略进行调整,最终在2005年底的调研中发现,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与我省五年规划落差极大,区域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差距显著。
区域间:据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4年统计,杭州市除滨江区以外,各区、县(市)886所中小学中,已经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有622所(占学校总基数的70%)。而据发展速度较快的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5年统计,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仅有360所(占学校总基数的24.3%)。而像丽水、衢州、台州等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加缓慢。
区域内:即使在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的杭州几个县、区之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市区的5个城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100%的中小学校均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县(市)的情况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富阳、淳安2个地区100%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站;桐庐、萧山、余杭3个地区55%~70%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站;而临安、建德仅有39%、21%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站。[4]
可以说,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前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全省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监控的缺失,使得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年发展规划的执行大打折扣,影响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发展进度。
3.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开设缺少以校为本的发展计划的支持,心理辅导室的设立缺少制度与标准的保障
目前,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开设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总体课时数较低,并且缺少保障,平均每学期安排3—5课时,基本上是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由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教师自主决定课时;二是游留于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之外,缺少以校为本的发展计划的支持,课程内容与年级安排上缺少系统性,并且没有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如高中年级的心理辅导课基本上安排在高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作为升学导向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同时,浙江省心理辅导室建设尚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辅导室的设立标准尚未确立,接待率有待提高。如何提高接待率是浙江省心理辅导站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体而言,目前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接待率不算低,每年有100人次来访者,但问题在于可能有许多来访者并没有心理问题,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被发现,也就是说,目前浙江省的学校心理辅导员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在心理辅导室等待来访者,少有通过筛选、排查进行主动的干预,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未必能被发现。
二是相关的工作条例(辅导员守则、个案的辅导记录与回访、督导等)尚需建立与完善。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对专业伦理也有要求,作为一个基本的要求,辅导员应尊重来访者,并为来访者保密,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辅导员很容易突破规则,对来访者造成上海,因此,为心理辅导员制定工作守则是必需的,但目前我省尚无辅导员的工作守则出台。
此外,作为一项专业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对每一个个案的辅导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回访,同时这些材料都应该作为接受督导的依据,以检视辅导员的整个辅导过程是否恰当。以上这些均需要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才能顺利进行,但目前我省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尚处于数量的扩展阶段,忽视了对心理辅导室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二)对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我们认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在于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完善程度:
(1)是推进“以校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贴切本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增进本校师生的心理素质服务,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于根据本地或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选取辅导内容与辅导策略,学校应根据指导纲要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定期(每一年度)进行修正。
为了制订一种适切的“以校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的情况确定学校每一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重心,同时,学校应根据对前一年度心理健康发展计划的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实施策略与工作方式。
(2)是加强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专题调研,完善心理援助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策略,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为了向学生提供一种及时极的心理援助,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专题调研,根据调研的情况对“重点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同时,省、市、县心理指导中心应进一步完善心理援助网络建设,包括校内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以及校外心理辅导中心(专业支持网络)的建设,构建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与转介网络,为学生提供及时的、适当的心理援助。
此外,为配合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干预,省、市、县心理指导中心应对群发性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与研究,并举行专题研讨会,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专业援助。
(3)是从大德育、生命教育的视野来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在于内部体系的不完善,诸如督导机制与评价标准的缺失,另一方面则在于学校始终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补充的内容,而不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整体进行规划,这使得心理辅导课始终游留于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之外,极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大德育、生命教育的视野来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与生理、伦理融合,构建“大德育”的框架,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注释】
[1]这里的学校指中小学校,包括职高和幼儿园。
[2]全省中小学9000多所,中小学生800万多人。
[3]如台州市玉环县采取“以点带面模式”,以自我意识辅导为主要研究点,辐射影响本县的心理健康教育;温岭市采用“实验学校带动模式”;天台县则利用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的优势,采用“社会力量引借模式”,由学校直接与医学专家挂钩开展辅导与咨询,等等。
[4]参见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0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