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达师范学校第一次宣言
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
一、绪言
回教之传入中国,自隋唐迄今,千三百余年矣。声教所被,无远弗届,普及于二十二行省,信徒之散处各方者,约计不下五千万众。占全国人数八分之一。历史如是其久远,声教如是其广大,猗欤盛矣。讵时至今日,仅存虚名,毫无生气。教徒不振,教义就湮。社会一般,虽锡以天然团体之美名。实目为闭塞强顽之民族。甚至由轻蔑而毁谤。由毁谤而排斥。因是之故,此历史最久声教最广之圣教,遂致不能见重于当世。岂非极可痛惧之事耶。夫教外之人,不明我教之真义,其异视固无怪其然。独惜号称纯粹清洁之教民,考其实际,竟有仅知其世奉回教,除遵守少数禁条外,其他一无所知者。呜呼,以如此之民族,纵使日见蕃衍,微特无发展我教之希望,且恐长此以往,将益蒙不良之影响。此有心之士,所以大声疾呼。根本补救,皇皇焉为提倡教育计也。
二、动机
宗教之振兴,全恃教育之发达,教育之能否发达。视学校之能否普设以为准。然欲水之畅,必先清其源。欲木之茂,必先培其本。欲兴学校,而不预储良好之师资,犹水无源,木无本也。则师范教育,又兴学中最急之务矣。我教之所谓教师者,主管一方,师严道尊,素为一般所钦仰。其救世道,正人心,灌输人民智识,转移地方风气,实具有潜力焉。幸而得一博学通识循循善诱之教师。不独可以提倡圣教也。推之一方无谓之争端。可以劝止。公共之善举,可以倡办。其裨益于前途者甚大。乃一观今日各地清真寺之情形。其内部之组织,既欠完备,复不免为少数无识者所把持。至主持教务者,又大半学识不足,因循敷衍。以致宗教日衰,毫无振作。夫清真寺者,乃吾教之中央机关也。统辖一方,为教民公{共}同尊仰之地。举凡此方教务民生,均应兼筹并顾。庶能诸事公开,一洗从前把持闭塞之积习。前途发展,期望颇大。但积重难返,非一时所骤能改革。今先其所急,试从教师方面设法改良焉。
近数年来,各地教师,颇不乏有识之士,感世界之潮流,痛宗教之衰敝。急起直追,力谋改良,已大非前此之固塞。但大多数仍不免失之腐败因循,流弊丛生,试分三端言之。
(甲)资格 欲培人才,先重品类。此资格宜严定也。今则质地出身,漫无选择于开始。品行学术,不加考核于平时。经过数年光阴,即可与以挂帐之特许。于是乎教师责任完。学生目的达矣。至其造诣之如何不问也。此其一。
(乙)学识 既为人师,必资表率。此学识应并重也。今则中文鲜通,时务弗识。讲解则不读原文,但凭口授。译述则限于神话,自谓师傅。往往从学数年,不惟经义未通,甚至经字莫辨。误己误人,莫此为甚。此其二。
(丙)职责 代表一方,道尊任重。此职责宜恪尽也。今则职务混淆,事情繁冗。放弃本身责任,疲劳俗例应酬。言兴教则漠不关心,言开学则有名无实。寺政焉得不废弛,教务焉得不腐败也。此其三。
以上三弊,几成普通。此类教师,本无宗教之思想。遑言世界之眼光。至于上殿宣讲,除老生常谈外,或佐以不经不典之故实。讲者既虚应故事,听者亦视为陈言。积而久之。常入寺者,充耳不闻。未入寺者。裹足不进。不惟无人重视,反致惹起厌薄之心。于是乎教师之地位,乃成为寺中无足轻重之一看守者。饱暖人家,聪明子弟,谁复习此,是宗教之不振,皆由于教师之不良。教师既不良,则宣传无人。宗教又安有发展之希望。二者实互相为因果。今日成达师范学校之设立,即所以力拯以上诸弊,培植良好之师才,而谋昌明圣教者也。
三、计划
天下事创始实难。此校之设,在国内为创举。既无取法之师资,复虑外来之阻力。几经筹划,倍极困难。现惟体察普通心理,斟酌地方习惯。折衷前人教法,舍其短而取其长。毋违古训,参以新知。非云变法,勉为改良。惟求应社会之需要,谋宗教之振兴。至于高研学理,深造人才,留以有待,不敢不勉。
(甲)组织
本校由校董发起会同各方赞助者组织之
(乙)学制
专门部
经学系 哲学系 法学系 文学系
师范部
正 科 讲习科
小学部
初 级 高 级
平民部
夜 科 半日科
(丙)财务
本校基金暂定国币十万元由本校董事会基金委员会主管之
(丁)成立 民国十四年八月宣告成立
(戊)校址 济南杆石桥内永长街——
(己)组织
(庚)学则(师范部)其余各部另定之
(一)入学资格 高小毕业
(二)修业期限 六年
(三)学 科
常识方面 国 文 国 学 数 学 历 史 地 理 理 科
社会方面 公民学 地方自治
教育方面 教育学 心理学 管理法 教学法
(辛)待遇 膳宿书籍茶水各费均行免收
(壬)服务 毕业后充任宗教师或教员
(癸)班次
摘自《成达文荟》1932年第4集附录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