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1890—1974)
王国新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绍兴人,我国气象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教育家和大学教育家,浙江大学历史上最重要的校长。
竺可桢1910年考取“庚款公费生”赴美国留学,先后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1915年与留美学生发起成立我国最早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并任《科学》月刊编辑,确立了“以科学之方法,研察吾国民族”的科学救国思想。1918年以关于台风研究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后便归国。1920年,由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转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创立我国高校最早的地学系。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一年。1926年,应聘到南开大学任地理系教授一年。1927年,应中央研究院聘请,在南京筹建气象研究所,任所长。为培养气象人才,他亲自开办短训班,自任讲师,培养了一百多名观测人员和气象业务骨干。他领导了气象研究、广播与预报工作,并创办《气象杂志》,成为中国气象学的拓荒者,奠定了中国气象工作的基础。
1936年至1949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动荡不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存、发展、壮大了浙江大学,为中国塑造了一所名校。主持浙江大学校政后,立“求是”为校训,并亲率师生实践,提倡“学生毕业后工作,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不惮地方之辽远和困苦”,凭借自己的学问和技术报效于国家。为复兴浙江大学,广泛网罗人才,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使浙江大学人才济济,名噪一时。为培养“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的人才,他注重新生质量,从严录取;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学生的坚厚基础,广博知识,并注重求知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确立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造就专家学者,还在于培养“荡丑虏之积秽,扬大汉之天声,用缵邦命于无穷”的实干家、开创者;实行教授治校,民主办学;允许学生跨院、跨系攻读,以形成深厚的知识基础及开阔的眼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南犯,他率浙江大学西迁,历时两年半,途经六省,行程近五千里,被称为“文军的长征”。抗日战争期间,艰苦创业,把只有文、理、工农3学院16个系的浙江大学,发展成为文、理、工、农、师、法、医7个学院27个系,教育、生物、化学、史地、农经5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竺可桢深受浙江大学学生爱戴,学生赠锦旗给竺校长,上书“浙大保姆”、“广被春风”。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担任了多种职务,并组织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综合考察。他还非常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一生为普及科学知识写了68篇文章。他还把自己从1936年至1974年总数大约900万字的日记全部奉献给社会,成为珍贵的教育史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