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沧(1892—1979)
杨 旭
郑晓沧,又名宗海,浙江海宁人,教育学家。他6岁入家塾,爱好诗文。10岁进达材小学,大半时间学国文,对英文也感兴趣。曾读《天演论》,自幼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时值国家危亡之秋,他萌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1905年,参加了我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秀才。1906年,被保送杭州高等学堂。曾读欧文和圣西门的书,开始接触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文科。1914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受当时“教育救国”思想影响,深感教育是救国的根本要图,即攻读教育,于1918年获教育硕士学位。
1918年归国后,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教。直至1928年,除部分时间在浙江杭州女子中学任校长和浙江省教育厅任职外,大部分时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及后来的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度过。1929年,他到浙江大学任教,创办教育系,任系主任。之后二十多年,风风雨雨,郑晓沧为保全浙江大学,发展浙江大学,献出了无数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后,郑晓沧相继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直至逝世。
1918年至1928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浙江省杭州女子中学及浙江省教育厅任教或任职期间,郑晓沧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则,他结合教学,为高师编译了多种教材,如《密勒氏人生哲学》、《杜威教育哲学》、《设计组织小学课程论》等。在编译中,他重视结合中国实际,补充实例,加强了当时高等师范教材的建设。二则,在介绍杜威教育思想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翻译了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教材》、《兴趣与努力》等著作,其中也结合实际进行评说。此外,他作为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员,积极参加了该社的活动。他在《教育汇刊》发表的《制宪与教育》一文,立言教育的本义和重要性,主张推行义务教育;在《教育上应有之国家主义》一文,主张一国的教育设施,必当根据国情,反对盲目模仿外国。他的这些主张都颇具现实意义。
1929年后,他扎根浙江大学,与浙江大学同呼吸、共命运。抗战前的八年间,他聚英引贤,扶植学科,创建浙江大学教育系。在以晓庄师范为先驱的乡村教育运动和以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民众实验学校为代表的民众教育运动中,他团结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宣传和实践社会教育,提出了初步的终生教育思想。抗战开始后,在办学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坚持教学和科研,弦歌不辍,谱写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曲凯歌。新中国成立后,他仍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克服困难,兢兢业业,集中精力研究外国教育史和浙江地方教育史,抢救了大量的历史遗产,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