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893—1976)
杨 旭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新民主主义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干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等方面的论述。
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根据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和教育。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同时还指出,对于“一切奴化的、封建主义的和法西斯主义的文化和教育,应当采取适当的坚决的步骤,加以扫除”。毛泽东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和教育。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并对德育、智育、体育分别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在德育方面,他指出,学校应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时事政治,培养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智育方面,他提出要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要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改革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等等;在体育方面,他倡导发展体育运动,提倡爱国卫生运动,注意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定要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毛泽东从战略高度着眼,十分重视干部教育。他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培养大批能领导革命的高级干部。抗日战争时期,他认为干部教育工作特别是在职干部教育工作要放在第一位。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要求干部一面战斗,一面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要求干部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同时还要学习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他创造的整风运动、对党内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矛盾的解决,以及在他倡导下创办的许多干部学校,对提高干部思想和理论水平,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他指出,这既是革命及生产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及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毛泽东始终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入教育方针,作为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江西苏区的实际情况,就提出了一方面要办列宁小学、中学、师范以及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干部学校,另一方面要办群众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组等,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以民教民,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根据群众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办教育,倡导开展扫盲运动,发展群众教育,发展小学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依然多次重申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毛泽东试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分析、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他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实践,对中国旧教育的改造和新教育的创建具有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