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1894—1988)
魏 薇
叶圣陶,又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出版家、语文教育家。从1912年起的七十多年时间里,他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始终衔泥不辍,探索不止。
叶圣陶1911年毕业于苏州公立中学。后因家境贫困未能继续升学。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1912年至1931年是他早期教学实践阶段。前10年在苏州和上海的一些初等和高等小学工作,后10年与朱自清、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等一批志趣相投者,在中学和大学里担任国文课的教学。20年里从事了由低到高各个年段的国文教学工作,这段经历使叶圣陶从此与语文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31年到1949年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编写教材上。他为中小学生编写的教材,代表着20世纪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从1949年到他去世为第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当然这也是重任在肩,使得叶圣陶能够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矢志推行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得到广大同仁认可和中小学教师的爱戴,成为深深影响现代语文教育的教育家。
叶圣陶开拓我国语文教育革新之路,在实践上可以说是从革新教材入手的。据不完全统计,叶圣陶个人和与人合作编写的语文课本有十余种之多,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是他亲手撰写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即《开明国语读本》。他早期的教学实践是在不断接受西方新教育思想的磨合和超越中完成的,由此他也获得了探幽览胜般的快乐。五四运动在中小学课程建设上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是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纲要》的颁布和试行,于是编写一部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青少年特点的语文课本的任务就迫在眉睫了。1931年叶圣陶正是肩负着使命走进开明书店的。经过他自己创作和对选文重新加工,在短短的一年里他完成了《开明小学国语读本》的任务,教材既出,反响非凡,重印达40版次。其中为孩子们写的《小小的船》、《荷花》、《瀑布》、《赶集》、《粜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保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二部是开明《国文百八课》。当时,对文言文和白话文在中学语文中谁主谁次,争论不休,而且还存在重选文、不重科学的编排训练顺序等问题。有鉴于此,叶圣陶鲜明地认为,应文白混编,以白话文为主,教材还要体现科学的编排顺序。《国文百八课》这套富有特色的中学教材就这样诞生了。编者把初中教学内容归纳成108课(单元),每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在材料、知识构成、能力训练上都形成了序列,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第一次大胆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探索。第三部是开明出版社出版的文、白分别编制的初、高中国文课本,即初中用《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本白话、乙种本文言)和高中用《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这部教材在选文方面,白话文和文言文分别排列,自成体系,为后来的教科书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材料。这些教材对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在如何反映语文教育特有规律方面,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此外,叶圣陶还为青少年编辑了许多课外书刊,如《中学生》、《文心》等,还与朱自清一道为教师编写《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研究心得无保留地贡献给中学教师们,可谓用心良苦,感人至深。
叶圣陶毕生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耕耘求索,其目的就是用教材来带动语文教学的观念和教法改革,以实现科学化的理想境界。他主张系列化、序列化编排教学内容,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适应,教学的着眼点要始终放在养成能力和习惯上;他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不能完全背弃传统,要保持汉语言教学中民族性的东西。这些都为现代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尤其在语文教学效率受到质疑、人文内涵流失之时,语文界更应重新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以审视我们语文教育的得与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