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全面落实和实施《纲要》,1994年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转发了《关于〈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共28条,从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保障条件、加强领导四个部分对《纲要》目标进一步进行了细化、量化,使政策措施更具操作性,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岳 龙

1992年,随着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要求社会各个领域作出全面、迅速的改革。教育领域也必须突破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框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新体制,这就要求教育体制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为此,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成为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我国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纲要》分析了我国教育面临的复杂形势,认为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而这两种竞争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此基础上,《纲要》提出教育新体制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核心就是增强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根据以上原则,《纲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世纪末,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同时,《纲要》也确立了90年代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即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路子。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在90年代,教育体制的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即改革政策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此外,《纲要》还就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拟定了若干重要政策。

《纲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结合时代的迫切要求,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了突出位置,反映了教育内部结构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新趋向。教育发展格局的调整,充分考虑了我国地域广阔而带来的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为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提供了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因而也更有实效性。

为了全面落实和实施《纲要》,1994年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转发了《关于〈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共28条,从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保障条件、加强领导四个部分对《纲要》目标进一步进行了细化、量化,使政策措施更具操作性,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