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难忘初相见

难忘初相见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甚者还会从自己固有的心理定势出发,对其中一部分“第一印象”糟糕的同学持排斥心态,拒绝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由“第一印象”而来的偏见,常使部分同学感到压抑、情绪低落。可以说,这便是本课设计与其他“第一印象”心理活动课方案相比呈现出的一个亮点。

难忘初相见

温州市鹿城实验中学 金晶晶

【适用年级】

高一年段。

【理念阐述】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首因效应的概念,意即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对我们以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社会心理学家们所做的大量研究揭示,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往往最为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交往也会起着强烈的指导性作用,成为日后交往时的依据。因此,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高一新生交往的基石。

在20世纪初,社会学家库利发现,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的。因此,面对新的校园、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普遍关注自己是否能给新班级里的同学留个良好的印象,期待获得融洽的友情;而一旦在别人的心目中形成不良的第一印象时,部分同学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弥补人际交往中错失了的这一重要环节,为此感到紧张、担心。另一方面,在与新同学的交往过程中,部分同学又会仅仅凭借自己的第一印象,主观的、片面地对他人加以评价或判定,并将它作为判断建立友谊与否的标准。更甚者还会从自己固有的心理定势出发,对其中一部分“第一印象”糟糕的同学持排斥心态,拒绝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由“第一印象”而来的偏见,常使部分同学感到压抑、情绪低落。这一切微妙的人际关系,将可能成为高一新生重要的心理困惑之一。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互相了解自己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情况,知道第一印象的影响因素。

2.态度和情感目标:敢于相互表达彼此间的第一印象,学会真诚地接纳同学的看法与评价。

3.能力或问题解决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客观地自我审视和调整,初步树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的人际交往观。

【活动准备】

1.制作PPT;

2.准备《我的印象卡》若干张;

3.准备主题活动背景音乐。

【活动设计】

img149

续 表

img150

续 表

img151

img152

【教学反思】

1.营造氛围,注重激趣

心理活动课,首先是打开学生的心门。我在本课一开始,采用了新颖而符合主题的暖身活动“改头换面”,学生欢声笑语,笑声不断,营造出了安全、开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欢快的气氛下,学生们开放了心灵,不知觉地进入了一种放松、温暖的情绪状态,积极投入到了辅导活动中来。

在随后的活动分享时间里,我又留给他们这样的思考:“当你第一眼看到黑板上的这4个人物形象时,他们分别给你以什么印象?”以此,激起学生们有所思索和启发,这也使得课题引出,显得更为轻松自然了。

2.回归情景,注重真实

“任何学习都从情境开始”。在第二个环节教学实践中,我首先利用“冥想活动”,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的重新感受初次见面时的真实情景,激起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可以说,这便是本课设计与其他“第一印象”心理活动课方案相比呈现出的一个亮点。

在让学生们回归到这样一个温馨和谐、能敞开心扉交流内心真实情感的情景中后,基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一遇宽松环境就难免会不好意思一一讲出对他人最真实的评价的情况。我又带领学生通过《我的印象卡》的活动,对获得的内心体验,进行有内而外、于无形到有形地进行真诚流露,学生们纷纷大胆、自由、安全地在他人的表格中,写下对他人最真实的评价,表达着自己对他人真实的第一印象。这种写出来的方式显得更含蓄,无疑避免了面对面表述的尴尬,同时,我极力避免学生以一种无所谓的嘻哈态度随意给予他人评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如此一来很好地增强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很多同学看到自己的印象卡上满满的评价时,脸上的兴奋无以言表。

在这一次教学的集体分享环节中,我尽量让每一个学生自己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体验中去,学生们不断地感受和述说着自己面对他人的印象评价时的种种内心体验,并对自己同他人初次见面时的表现也展开思索和领悟,学生们的这些心理互动,更是让我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了“心育活动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不要概念也不要原理,只要有心灵的成长”这一理论真谛。

3.素材新颖,注重共鸣

像每一名充满朝气的年轻老师一样,在课堂设计时难免喜欢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方式,在第三个环节中,我就将“QQ好友印象”这一学生日常休闲活动中的新元素引入了辅导过程中来。

首先,我通过将自己的“QQ好友印象”向学生进行展示,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自我暴露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我和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感受,有了心灵的真诚交流,有了情感的真挚碰撞,实现了师生间零距离沟通。显然,在试着回忆自己经常使用的QQ上或长时间相处过的昔日好友给自己描述的好友印象时,学生就变得更加乐意和主动了。

只是,在第二个“你‘今非昔比’了没?”的分享环节过程中,当我将备得如此充分得教案,付诸于课堂实践时,却万万没想到课堂中又出现了少有的意外,平时上课无比活跃的学生,在有老师来听课的情况下,变地异常地拘谨,班里孩子都选择了沉默,让我不免变得有些焦急。我总在迫切的期待学生向集体发表自己在比较中的收获,却忽略了,其实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真正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有所体验,这已是在本堂心理活动课中所获得一种成长、一种发展了。

4.聆听他人,注重分享

从课堂内容上看,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内容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在第四环节设计中,我设计了“我诉我心”环节,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同龄人的“心情故事”。学生们在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的同时,也明白了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很多学生就在课堂上发出了“我就是这么想的……”“我就是这么被同学对待的……”等感慨。基于心理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典型性,我又试着借故事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聆听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借助于学生集体的智慧,来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本课内容涉及较多,为了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我只让学生个别学生简单发表了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而放弃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机会,显得有些仓促。我大可调整自己的辅导节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修改,突出重点,不寄希望于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一课有一得即可。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露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更精彩、更深入的思考、更热烈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

5.收获感悟,注重成长

另外,在主题活动的最后环节,我精心设置了“同学,我想对你说的……”的团队体验活动,学生们无一不真诚地流露着对身边同学的友谊之情,收到的卡片的同学,脸上露出阵阵欣喜,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欣慰地豁然开朗。那些在学生的心理辅导的教学实践中,有过的迷茫、有过的犹豫、有过的失落,渐渐释然,我开始明白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成长,我享受着这样的过程。再次告诉自己,没有完美的课,但要有不断进步的课!

(2010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成果评比优秀辅导课设计方案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