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亲来了,妈妈没来

父亲来了,妈妈没来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一会儿,父亲就到了学校,同来的还有孩子的舅舅和舅妈。在孩子产生自杀意向的时候母亲居然没来,只是请她的哥嫂作为“代表”,似乎……父亲立即予以否认,说:“不可能,我们家易楚是个很单纯的孩子,不可能有其他想法的。”

父亲来了,妈妈没来

不一会儿,父亲就到了学校,同来的还有孩子的舅舅和舅妈。在孩子产生自杀意向的时候母亲居然没来,只是请她的哥嫂作为“代表”,似乎……当老师问及此事,三位家长都显示出回避的态度。这似乎也在暗示着父母关系可能确实存在问题,或许正好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的猜测。

父亲显得比较镇定也比较健谈。

他说道,“孩子是开学二周后提出转学的要求的。当时主要表现为比较恋家,同时也已经经历了一次进入初中后的学习测试,考试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也有可能是没有像小学时那样数一数二而心情不愉快吧。我就一直在安抚她,同时也请班主任关注她。但国庆节之后,她还是一再地坚持,所以我们当时带着她找了校外的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认为她反应快,谈吐流畅,没什么问题。于是又在她的要求与我的安抚下过了一个月,每个周末,我都让她回家。但到了上周她的转学要求越来越强烈,所以就同意她回家休息,直到她自己愿意回学校为止。结果休息了三天,她担心学习会因此落下,就要求回学校,但一进校园就又反悔了。好容易在学校挨了两天,到了周末,回家那两天是好好地,但周日一回到学校,就……”

听了父亲的介绍,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父亲在介绍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提到母亲对于此事的反应,当我向父亲提出这一点时,父亲只说孩子与他关系比较好,学习上的事都是他管的,孩子母亲只管她的生活。这个回答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尤其与孩子在房树人图画中的“心理投射”是不符合的。另一个问题,孩子父亲的介绍有一点与班主任介绍的有较大出入。班主任介绍前一天孩子回到学校后不断地给家长发消息,家长后来就关了手机,以至于孩子今天早上发出了“最后通牒”,而家长否认说,孩子总共只发了四个短信,只是最后一个电话打来时他们没听见而已。

我向孩子父亲和舅舅、舅妈指出,从行为来推测,孩子要求转学回家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如果仅仅是学习压力,一两次考试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难以引起如此强烈而又持续的反应。何况她的学习成绩在老师那里是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整整两个月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又对她付出过这么多的关注,而没有丝毫的改善却反而越来越严重,是否有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她不想告诉我们,所谓的学习压力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完全有可能她在心理医生那里,也进行了同样的掩饰。

父亲立即予以否认,说:“不可能,我们家易楚是个很单纯的孩子,不可能有其他想法的。”但他再没能说出什么来证明这一点。而舅舅与舅妈在一边则专注地望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拿出易楚画的“房树人”,提出我的分析:“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处于一生中心理成长最快速的时期,快速得可能让家长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他们开始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学习,同时还关心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家庭等等许多方面。有些事可能家长觉得这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也用不着‘管’,但事实上可能孩子会非常在意,其重视程度可能会超过她生活中任何其他事件。”

我有意停顿了一下,给三位家长以思考的时间。

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坚定地反驳了我:“我们没有什么让孩子担心的事。”

我进一步提出我的分析:“请各位看这个房树人测验,在测验中,一般而言,房子代表着家,在这张画中,孩子将通常是一座完整的房子分为相邻的两座,而且明确地说,她和妈妈是住在左边的,爸爸住右边,可能意味着在孩子心目中的家庭缺乏完整性。孩子将左边的两棵树喻为她和妈妈,右边单独的树喻为爸爸,这三棵树的排列方式亦证明了这一点。我也请她将父母画入其中,她画的是一个美满和谐的一家三口,但可能意味着这是她的期望也可能是一种掩饰。”

父亲想了想,还是说,“没有吧,我们夫妻关系很好的。”但语气似乎不怎么坚定。舅舅与舅妈仍是不语。

这时,孩子放学的时间快到了,我们一致决定先由家长带孩子回家,稳定情绪,再作安排。舅舅与舅妈提出,他们家在杭州,孩子来去方便,如果要去外面的医院看心理科也方便些,还是让孩子住在他们家,父亲同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