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汉语”教材及教学改革之我见

“现代汉语”教材及教学改革之我见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长期以来,过于强调汉语的特色,而忽略了其语言共性,由此导致了教材及教学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做出改革。下面即结合现行“现代汉语”教材,就教材及教学情况分别展开讨论。举例来说,“声母和辅音”,“现代汉语”教材中一般只交待“辅音的发音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举例来说,“词类和词性”,“现代汉语”教材中一般对每一类词都作平铺直叙式的详细说明,信息量大,且似乎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

“现代汉语”教材及教学改革之我见

王月婷

【摘 要】“现代汉语”课是语言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认识现代汉语的个性及其身为语言的共性。但长期以来,过于强调汉语的特色,而忽略了其语言共性,由此导致了教材及教学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做出改革。

【关键词】现代汉语 特色 语言共性

“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一起作为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此设置本是为了贯通古今中外。但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汉语的特色,忽略其身为语言而具有的语言共性,由此导致了教材及教学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下面即结合现行“现代汉语”教材,就教材及教学情况分别展开讨论。

一、“现代汉语”课在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成人高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使用的教材主要有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黄廖本)、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胡本)、林祥嵋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林本)、张登岐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张本)、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简称邵本)等。综观各教材,大多包括绪论(或称前言)、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汉字、修辞、语用几个部分;邵本则吸收了较多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他诸本皆较为“传统”;但即使邵本,仍跟其他“现代汉语”教材一样,存下如下问题:(1)跟普通语言学的联系不够;(2)未吸收当代语言学的新研究成果。

以“语音”部分为例:现行教材多在第一节“语音概说”中交代“语音的性质”“语音单位”——这是普通语言学的内容。但这样的交代无法用来解释现代汉语中的一些现象,譬如浊音清化——现代汉语既包括普通话,亦包括方言;普通话里没有浊音,但方言里有;那么,方言里的浊音是如何清化的,为什么会清化?其实浊音清化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为什么普遍,实验语音学已给出了解释:发浊音时声带颤动,要求口腔内气压低于喉头下气压;但当破除口腔内阻碍时,又要求口腔内部气压高于口腔外部气压,这一气压矛盾导致浊音发音困难,因而最终清化。笔者举此例,意在说明:“现代汉语”教材中应该吸收更多的普通语言学的知识,以阐释现代汉语中的现象;或者说,应该把现代汉语中的现象跟普通语言学知识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科学性的认识。

下面以“语法”部分为例,展示当代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的缺收现象——当然未成熟的研究成果不适合收入教材,但已熟悉的新成果不予收录则实属不该——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知识,跟踪学术前沿。虽然有些学校增设了“现代/当代语言学”课程,但独立地讲授这些理论知识,跟现代汉语的学习及研究脱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也不利于将来的研究。汉语既然是一种自然语言,它必然具有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那么,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引入某些普通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可行的,也是一种进步表现。

但若干年来,“现代汉语”的“语法”一直在讲词性、词类、句法结构、单句、复句之类,未反映新的语法理论,譬如,作格/非宾格理论(“开”是非宾格动词,它有致使配对句,如“开门”,即使门开),生成语法的题元理论(如“欢喜”是一价的,“喜欢”是二价的;“遗yí”是二价的,“遗wèi”是三价的),句法—语义的互动关系(既是动词语义决定句法结构,还是句法结构赋予动词以新的构式义),以及生成语法提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如非宾格动词的表达式是V+NP——“来了一辆车”,但如果此NP是有定的则前移——“那辆车来了”),还有一些虽颇有深度但极具普适性的解释(如在任何语言中“老刘批评了他”的“他”都不能跟全句的主语名词“老刘”有语义同指关系,这由约束理论三原则中的B原则规定——代词必须在它的管制范围内自由)。这些现象现代汉语中都存在,其理论成果理当为“现代汉语”所吸收;当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不是几十年不变的陈旧知识,而是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会更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现代汉语”课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普遍认为,“现代汉语”课枯燥。之所以如此,除掉学生及教师的个人因素,较为普遍的原因有如下两点:

第一,理念上未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汉语是语言之一种,从而不善于在“现代汉语”的课堂上融会普通语言学、方言、古代汉语等相关知识,也不善于把汉语的研究纳入普遍语言理论的研究之中,从而不善于吸收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善于引导学生像探究科学那样去探究现代汉语的科学性。这就降低了汉语学习及研究的科学意义,也就降低了学生学习及探索的兴趣。

举例来说,“声母和辅音”,“现代汉语”教材中一般只交待“辅音的发音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但这对于辅音的学习远远不够,应该追问:第一:为什么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以决定辅音?其实这跟各类音的定义有关:口腔是最重要的共鸣器官,气流经由口腔而出,形成各种音——在口腔内受到一定阻碍的命名为辅音,畅通无阻的命名为元音;既然辅音受到一定阻碍,就涉及形成阻碍的部位(即发音部位)和克服阻碍的方法(即发音方法)。由此牵涉到第二个问题:克服阻碍时,口腔内部的气压肯定比口腔外部大,而发浊辅音时生理上要求声带下的气压比口腔内大,正是对口腔气压的这一矛盾要求,导致了语音史上的浊音清化。这样就把汉语声母的特色问题跟普通语言学联系在了一起,使之科学化、趣味化。

语言学向来被称为人文社会学科中的自然科学,或曰“语言学是通往自然科学的桥梁”,乔姆斯基则直接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这其实都在强调: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其论证不能靠自圆其说,必须有实验数据、实践经验、文献材料等的证明。而这正是其魅力所在,但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这种魅力。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不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现代汉语”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譬如,学习语音要求分辨各类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学习词汇要求分辨具体的词是单纯词还是复合词及是哪类复合词,学习语法则要求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分析单句的谓语类型、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有所学,才能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才能懂得所学知识该如何运用。单纯的讲授,学生在听完之后很快就会忘掉。

举例来说,“词类和词性”,“现代汉语”教材中一般对每一类词都作平铺直叙式的详细说明,信息量大,且似乎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如果是讲授式,因为信息量大重点不突出,学生往往听得晕头转向,听完仍不知如何区分词类。那么干脆换个方法:教师不再讲,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行阅读,理出区别相近词类的判断式。譬如,如何区别形容词跟心理动词(“高高兴兴”的重叠式是AABB、“高兴高兴”的重叠式是ABAB),如何区别副词和形容词(“忽然”不受副词“很”“太”的修饰、“突然”受副词“很”“太”的修饰)等。通过阅读理出了判断式,记忆自然深刻;有了判断式,区别词类、分析词性科学很多,也容易很多。当然,这种学生深入参与的探究式教学,要想避免流为放羊式,必须与“形成性评价”相配合,即相关探究一结束就进行考核且记入总成绩,以压力促动力,以考核保质量。

三、“现代汉语”课在教材、教学方面应做出的改革

有关“现代汉语”教学理念以及教材、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可集中体现于教学。具体来说,教学过程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把“现代汉语”纳入普通语言学的背景之下,即不仅强调现代汉语的个性,还要强调其作为语言的共性;时刻牢记把现代汉语跟方言、古代汉语、英语、日语等相联系比较。让学生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可以“知己知彼”,进而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科学性的认识。这要求“现代汉语”课的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最好担任过所有这些课程的教学。

第二,教学方式上主要作三点改革:(1)课堂教学,改传统的教师讲授式为学生参与探究式;(2)学习时间安排上,适当加大课前、课后对语言学理论的阅读量;(3)为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及探究,配以及时而严格的考核。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及深入探究,真正理解语言学,掌握相关知识点,学会研究方法。这种方式,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大,不太适合大班教学,最好每班控制在30人左右。

第三,教学内容上,适当补充一些较为成熟的普通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语法方面,例如,生成语法的题元理论、约束理论,关于语言运作模式及动词分类的作格理论,同时亦引进分析词汇特点的一些通用概念,如“有生/无生”“有定/无定”“自主/非自主”等,此外亦引导学生探究“句法—语义”的互动关系。这样把“现代汉语”的教学与当代语言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经过探究式学习之后,可以站在理论的前沿,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自行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鉴于每个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同,这些内容的安排可保持弹性:学生感兴趣的在前,不甚感兴趣的在后或不取。

至于应该吸收哪些新的当代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的个性如何跟语言的共性相结合以及各自的讲授比例,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行探究、哪些内容适合在教师引导下参与,以及如何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跟学生的主体地位,则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以求稳定化、理论化。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林祥嵋.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6]张登岐.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