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工作者之使命
孙功达
【摘 要】人类历史发展到21世纪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转折的关口,需要进行全面反思,需要给予全面总结,这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契机: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国人的共识,当代史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显得尤为迫切,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分析现实问题,合理解释现实;二、把握时代精神,抓住时代特征;三、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四、总结历史经验,探寻时代发展。历史发展的现实必然性、合理性、时代精神、未来趋向以及历史本身所包含的真实性都需要史学工作者认真对待,实际上,历史赋予了当代史学工作者特殊使命。
【关键词】史学工作者 21世纪 时代精神 使命
毋庸讳言,近30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历史学是被边缘化最厉害的一门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史学危机就成为学界一个话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史学不能直接为现实的社会服务了。与此同时,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历史学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科本身有关,厚重的历史似乎只与往昔有关,而与现实相去甚远,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也直接导致与之关系密切的历史学走向衰微。就是与社会经济关系不够密切的文学、哲学也因为较早与西方近、现代前沿学术思想挂上钩,搭上了西方学术的顺风车,借助西方现代、后现代时髦理论而高歌猛进。历史学在改革开放时代没有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既不能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也不能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更不用说为这个时代指明方向了!高校历史学科逐渐缩小,一半师资转行,成为组建旅游学院的主力,历史学科走向了低谷。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历史学科有触底反弹的迹象。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发表关于重视历史学习的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指出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历史学实际上迎来了自身大发展的曙光。同时,也为当代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自身的当代使命问题。
史学工作者的当代使命是什么呢?这确实值得关注,值得人们探讨。笔者不才,愿就此问题抛砖引玉,敬请方家指正。
一、分析现实问题,合理解释现实
德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兰克对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如实书写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历史工作者之首要任务其实是如实地书写历史,研究真实的历史,这是历史学之基本要求。史学之真实是史学生命力之所在,是史学之为史学的第一要义。文学需要艺术地虚构,艺术地创造,需要艺术家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艺术地再现现实。这里,艺术创造成为文学之生命力,这是文学艺术与历史学之最大不同。历史需要真实,这就需要史学工作者秉笔直书,如实地书写历史,真实地再现历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如此说来,现实也每时每刻都在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所以,现实也是史学工作者关注的对象,思考的对象。
现实其实是历史的继续,有其内在的规律。现实问题,一大部分其实是历史问题,需要历史地看待现实问题,以便找出现实问题的症结,这是历史主义态度。比如,从历史层面上考察现实问题,我们会发现现实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其原因首先归于我们的祖先没有留给我们这种宗教信仰的传统。宗教信仰对于破解人类狭隘的自私自利性,对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西方宗教文化,特别是新教伦理曾经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马克斯·韦伯曾竭力宣扬新教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信仰与诚信相连,人们难免对宗教心生好感。我们这里且不讨论宗教也存在负面影响问题,只是想指出,我们历史中不曾以宗教立国,没有宗教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历史。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路径与西方大异其趣,没有形成尊崇宗教的传统,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崇尚实用理性的文化传统,强调人自身的道德力量、道德修养,所谓“杀身成仁”“神明自得”“日三省吾身”,都在强调自身的修炼。人的自觉性就是一个中心问题,是文化宣传、文明教育的中轴,道德模范的树立,典型人物的宣传都在于通过榜样的力量,启发每个人自身的良知良能,见贤思齐,不甘人后。
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所谓历史问题是指近代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近代知识精英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找到了中国解放的道路,从中也看出了社会主义理想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有暗合之处,这是难能可贵的。中西方文化在人类理想目标上的一致性也内在地决定了中国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从宏观历史来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西方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邪恶资本极端的自私自利性,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视私有制为万恶之源,旨在打倒、推翻资本私有制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私有制社会,本身确实存在问题,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两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争夺殖民地的结果;无数次经济危机,也包括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显示了私人资本会给社会造成深重灾难。社会主义其实是对资本邪恶势力的反动,旨在矫正资本社会,避免西方社会的“卡夫丁峡谷”。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之历史合理性、必然性不容置疑。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其实都是源于对历史的真实判断,源于对历史的必然性、合理性的认识。
历史发展有其内在逻辑。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有统一模式。人类历史共同性的东西需要兼容并包,吸收利用,而历史发展的形式、道路则不尽相同。西方用自身的标准衡量自身以外的世界,就难免削足适履,有强人所难之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经半个多世纪,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这与社会主义道路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这是中国最现实的存在。
当然,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尤其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天下老大的位置不好做,“老二”的位置尤其不好做!历史中,乃至现实中,多少“第二把手”、第二位被卷入政治的漩涡中,成为牺牲品。现实的中国被历史推到了前台,面对着较以前更为复杂的局面、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吸取足够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我们要走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这是可预见的现实!
二、把握时代精神,抓住时代特征
我们时代的精神,概略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精神。改革开放新政策本来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凝聚着探索者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而且这种精神一直保持了下来。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风险很大,没有勇敢精神,没有攻坚克难的勇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闯不出来。这其中包含有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宝贵军人品格,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魄力。这种精神在领导者身上体现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实践者身上也体现着。改革开放历程中创业者的艰辛,亲历者们亲身感受到了。企业从无到有,离不开创业者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精神。其二,创新求异、勇攀高峰精神。企业做强做大,离不开创业者不断迎接新挑战、创新求异的积极进取精神,离不开创业者不断追求完美、勇攀高峰的精神。中国近代工业很是落后,特别是机器制造业更是基础薄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整个工业化的发展。仅仅过了30年,我们在冶金、机器制造、造船(大型油轮、大型舰船)、大飞机、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着实体现了中国当代人不凡的创新求异、勇攀高峰精神。中华民族不缺乏智慧,不缺乏伟大的创造力,一旦给予其历史机遇,其伟大创造力就会凸显出来。其三,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精神。现代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个体经营,需要协作,需要行业内部、外部的紧密联系,需要集体智慧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培育了商业合作、互惠互利的双赢理念,形成了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市场经济本质上讲是合作经济,原料、资金、场地、加工、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需要多要素的合作,需要产业链的配合,任何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协作精神发展的30年,其精神价值不可低估。人类需要协作,需要互助互利,需要同舟共济,历史证明其积极意义,现代市场经济其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理念。这种精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更显得尤其重要。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狭隘的爱国主义,乃至强盗般的掠夺行径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大势相违背,不利于共建和谐的地球村。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市场化构建的过程,也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关,这就使得我们能够融入这种“高级”的商业共赢的理念中,并努力弘扬这种精神。其四,乐于助人、志愿奉献精神。中华文化中本来有扶贫济困的传统,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涌现出无数郭明义式的时代先锋人物、道德模范,以及大批默默无名的志愿者,从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本禹志愿服务队”成员多达上千人,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这种自愿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在社会急剧发展的时代,各个地区的发展会出现不平衡,群体之间的差距会很大,这就需要协调与救助,需要社会力量弥补差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批志愿者充满激情,胸怀天下,情系他人,乐于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温暖、关爱需要帮助的人,显现出质朴的心地、本能的大爱、高尚的情怀。志愿者之奉献精神表现得很直接,仅仅是这个社会奉献精神的一个缩影,无偿献血者、无名捐献者、各种公益活动、公益广告,等等,其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奉献精神的体现。至于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苦创业者,以及各行各业吃苦耐劳、透支身体、献身各项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保卫者、科技工作者等都表现出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奉献者共同构建的光辉伟业。讴歌这个时代的奉献者,这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记录奉献者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则是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经济、文化、技术、思想领域,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需要认真书写。其中,时代精神更需要好好总结,需要用历史的形式将其载入史册。作为历史工作者,需要感受到现时代的伟大历史性,感知其必然成为伟大历史的组成部分。盛世修史,这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我们同时需要将时代之精神提炼出来,以不辜负历史。
从宏观上,我们还需要理解和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又如何呢?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可谓日新月异。微电子技术以其难以想象的魔力深入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完全被电子技术所包围,手机、电脑、电话、微波炉、电磁炉、空调等等无处不在,微博、微信、电子游戏、电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子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也将人们“束缚”在电子网络中,数字电影、电视、音乐左右着人们的视听,人已然成为微电子的“奴隶”。电子网络也将人们和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获得域外信息轻松而容易,人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真是今非昔比!古代通过驿站,六百里加急已是最快速度了,快马整整跑一天的时间,即24(小时)﹡60(分钟)﹡60(秒),现在一个电子邮件连6秒都不需要。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密切。从根本上讲,我们这个时代基于微电子技术的一体化特征日渐明显。电子技术大大提升了通信、交通的速度,密切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世界区域联系加强,国家和地区日益以整体性存在于世人面前。我们不妨说,整体性存在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欧盟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贸易区、东盟、阿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以及各种论坛,诸如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等都从不同层面加强了区域、群体的联系,孤立的“单体”、孤立的国家难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潜力。特别是,人类今天必须面对许许多多共同性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国际社会要通力合作才有可能解决这些共同性问题。人类共同体生存在资源有限的地球村,这是当今时代人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至少是必须逐渐接受的一个现实,必须整体地关注地球村。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存在,需要生活在地球村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爱惜地球,珍惜地球资源,尤其是避免可以毁灭地球的核战争——反对核扩散倡议本身就有保护地球村的用意在里边。人类共同体意识应该要加强,共存意识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这是由这个时代的特征决定的。
三、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一直绵延不断地保存了下来。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得益于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文明自身有顽强的生命力,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再生性。儒道思想根植于中华大地,是农耕文明所结出的出色果实。中华先祖较早定居在宜于耕作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依赖两条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文明。在近代工业文明以前,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渔猎文明,要先进得多。农耕文明有利于文明的累积,有利于对天文地理人文的认识。农耕技术需要不断提高,同时需要天文历法知识,如此才能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较早定居的安稳生活,需要人文礼仪予以规范、引导。中华作为礼仪之邦享誉全世界与我们先祖较早定居有关,礼仪文化相应发达。农耕文明之领先性表现在各个方面,诸如较早发明陶器制造,较早发明和使用文字,较早发明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的制造,因而器物制度、竹简书册、典籍图录等也相应较早出现。与此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容易形成非宗教的实用理性精神,容易模糊地意识到人力胜过神力、鬼神不可靠的信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反映出农耕民族对于自然力的深刻洞察,较早意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性,四季分明、周而复始的现象,天然地排斥宗教神秘性。这在今天看来都是实用理性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都得益于农耕传统。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看,中华文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其海纳百川的极大包容性,与人为善、与邻为善的平和性,克勤克俭、自力更生的坚韧性以及笃实守信、诚恳自持的自律性。农耕民族所固有的勤劳禀赋滋养了其诸多优点,造就了农耕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儒家、道家思想事实上反映了这种农耕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思想总结。温厚仁慈、和为贵、礼仪道德、道法自然都能集中体现中国人的人生追求。
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我们更需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民族复兴的先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也是复兴中华优秀文化,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再现中华文化伟大生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最光荣的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必将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崇尚和谐、珍爱和平、尚文不尚武,这根基于农耕文化传统。在当今世界,别有用心的某些政客、野心家对于中国和平崛起说三道四,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敌视、怀疑中国和平崛起之路,罔顾历史与现实。历史是中华文化有崇尚和平的传统;现实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近30年来一直奉行的理念。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在于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尽责,礼者守约,智者遵道,信者无违,这是人间正道。中华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干,绵延悠长,内在地决定了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的大方向。中华文化是独特的,自然不会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老路,不会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中华民族本身认识到和平的价值,不会丢弃“和为贵”的理念,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被殖民所受的屈辱。史学工作者一定要从历史中汲取足够的养料,服务于当代,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伟业。
四、总结历史经验,探寻时代发展
21世纪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世纪,这应该是今日世界之共识了。多极化发展之可预期目标是世界政治的平衡发展,国家不分大小,种族不分优劣,都有平等参与国际活动的权利,享受均等的发展机会,国家领土不受侵犯,主权获得尊重,民族获得尊严。
21世纪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世纪。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感受到原子武器的致命威胁;同时,也在各个领域证明了人类自身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乃至毁灭自然的能力,人类确实需要反思了。这种反思其实也有利于对多极化世界的理解,有利于多极化世界的构建。首先,人类必须视和平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世界人民应该睁开雪亮的眼睛,看清战争贩子、邪恶势力、极端势力之真面目,勿忘他们对人类所造成的灾难,确保人类在和平的秩序中发展。波兰伟大的作家显克维支说:战争不是亲爹娘,只意味着死亡。让21世纪远离战争,让人类获得持久和平与繁荣,这应该是人类的目标与方向。其次,21世纪要努力培养地球村意识,树立地球一家人的观念。尽管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可能还存在包括领土、领海在内的诸多分歧、争议,但这不应该成为战争的借口,一切都应以谈判协商解决为唯一手段。一切都是历史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可以暂时地留给后人解决,一代人的智慧解决不了,则留待再下一代人解决,总会有办法解决。在古代或许还有以邻为壑的狭隘做法,在今天就要有地球一家人的信念。地球真的很小,日本福岛核泄漏就有可能影响周围国家的环境,影响海洋环境,影响世界鱼产品的供应。再次,树立互利双赢、同舟共济的理念。世纪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互利双赢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人类最好的选择,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所得出的共识。人类其实也是在21世纪才最终接受这种理念。双赢本是商业交往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但是在殖民侵略成为一种时尚的时代,殖民贸易、不平等贸易、强取豪夺就成为一种常态了。违反人性的奴隶贸易、鸦片贸易、殖民开发,都不是双赢贸易,都是以一方的巨大牺牲为代价。如今,互利双赢成为共识,国家之间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而也就需要有同舟共济的理念。美国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之发展,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今非昔比,难以想象。一国之事,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
21世纪是反思的时代,是一个全面反思的时代,也可以理解为综合的时代。人类要全面、综合地反思自己,对以往之历史进行全面之反思、总结。人类到底干了哪些好事,哪些糗事,如此才能决定以后的行动该如何。反思的结果其实只有一条:共存意识。人类大家庭必须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利双赢,同舟共济,守望地球,视地球为人类之方舟!人类之行动应建立在这样的共识上!
人类历史发展进入到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也到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攻坚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多极化世界正在形成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思考当代史学工作者之使命问题,也就显得很有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为当代史学工作者提出了同样问题。
我们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处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理解现实,总结历史,需要把握住这个时代发展方向。我们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轫之际,需要挖掘民族文化之精华,总结历史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助力鼓劲!史学要为现实服务,史学需要发挥其博古通今、视野广阔的优长,开拓人们的视野,拓宽人们的心胸,为政治家提供殷鉴!为世界发展指明正确方向。中国之和平崛起有历史文化根基,未来历史也将证明中国之发展必将走和平崛起之路!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也向世人宣告:人类必须走和平发展之路,也只能走和平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