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中心说
教师中心说属于单主体说,它又称作教师中心论或教师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物。这种理论源远流长,从古代到19世纪,一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一)理论基础
教师中心说在长期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过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辛勤耕耘,建立起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职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从教育的产生来看,它有其特殊的职能上的起源。为了胜任成人后的工作,儿童都得接受特定的教育和训练。未来的工匠要拜师学艺,未来的军人要学习作战技术,未来的教师要学习从教知识和技能,甚至未来的国王或皇帝也要事先储备从政礼仪和本领。职能主义就是从教育所具有的根本作用出发的,这种作用就是促使儿童顺利成长为成人,即以“成人”作为教育培养的目标。教师是社会从成人中选取出来的代表,实际上是“标准”的成人,社会便把教育教学的主宰权交给了他们。他们就会按照“过去”或“现在”的成人标准和社会要求对儿童进行教育,很少有“未来性”的要求和设计。
2.教育工具价值取向
教育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价值和满足儿童需要的本体价值,而这两种价值往往是相矛盾的。教师中心说坚持认为,教育应该首先满足社会的需要,应着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儿童品德、思想、信仰和能力。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都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出发来设定教育目的的。
3.小大人的儿童观
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正在发育过程中的儿童,“儿童是什么”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中心说认为,儿童无论有多少和什么样不同于成人的特点,他们总是要成长为成人的,所以儿童实质上并不是纯粹的小人,而是必然要长大的“小大人”。儿童要在社会上立住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人,就必须学习和养成成人普遍具有的为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知识经验。就社会文化层面而言,社会要求儿童在行为举止方面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在穿衣服饰方面要着“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现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和幼儿园课堂教学中,让儿童背手、挺胸、目不斜视等,就是这种“小大人”观念地集中反映。
4.联想主义心理学
这是一种用心理、观念和精神要素的联想来说明人的心理的学说。联想一词是英国哲学家洛克首先使用的,以后在心理学中广泛地应用。所谓联想,是指在意识中两件或更多事物形成的联系。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现象,如感觉、记忆、思维等,都是一系列经验、观念的联结或联系。在教学中表现为各种知识的积累、联系和系统化。这样,教师就是渊博知识的掌握者,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志就是掌握这些渊博知识,课程教材就是系统化的知识库。在它们三者之间,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教师。(7)
(二)基本观点
教师中心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是社会的代表
在传统社会中,教师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例如,在古代官学中,教师是一种官职,是受统治阶级的委托来教化儿童的;在私学中,教师是饱学之士,是社会正统文化的载体,是代表社会来教化人民的。所以从古至今,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就是社会的代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渗透的是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象征的是特有的社会文化。而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教师本身就是儿童社会化的“榜样”或模型。这种“榜样”或模型不是一个人的特有个性,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的共同性格。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等必须由教师决定。教师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学生是很少参与这些任务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学生掌握书本上和教师头脑中的知识,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师的独白式的口头讲解。
3.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
教师中心说坚持认为,在教学要素中,教师是中心;在教学内容中,课本是中心;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课堂是中心。
首先,在教学要素中,教师处于决定和支配其他要素的中心地位。行为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为环境所塑造的有机体”,课程是“被塑造的行为的顺序”,而教师则是“行为的塑造着”。社会适应论者提出,学生不过是“徒弟”,课程是“适应于被控学习任务的角色的顺序”,教师就是“师傅”。在中国,普遍的观念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的关系犹如父子的关系,教师决定一切。
其次,在教学内容中,课本是教学赖以开展的教育内容的中心。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和积累了自己浩如烟海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不仅广博深厚,而且良莠杂糅。对于这些文化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传授给在校儿童,而是应该进行少而精的选择,并把已经选择好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科学的组织。“课本”就是这种科学组织的成果和产品,很自然,教学就应该以课本为中心一步步展开和推进。再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班级上课是最有效、最便捷的传授知识的途径。课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其表现形式是高度浓缩的书面言语。因此,完成间接经验的传授,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同时向众多的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演示。
4.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正如培根在《随笔录.论求知》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教师中心说也认为,学习和掌握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全部,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我国曾广泛流行的“双基论”——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就深深地打着这一主张的烙印。所以,围绕知识的传授,人们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视知识掌握结果的衡量,即重视对教学评价的研究。但是,往往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