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教育课堂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与艺术相比,教学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有其特殊性。
(一)教学活动的师生互动性
这是由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决定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生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师生的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那种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而学生只能做观众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因此,现代教学论和新课改都将双边互动性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来描述。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教学看作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法国教育家加里则将教学视为教师的创造性地教和学生的创造性地学的统一。
(二)教学过程的目的定向性
这是由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一般说来,艺术创作的自由度较大,且忌讳“主题先行”,往往创作的结果与创作的初始动机有一定的距离。而教学则不然,教师在备课时就设计好了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在课堂中实施时主要是按照制订的计划定向发展,并以有效的控制调节,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顺利达成。因为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实行教学定向控制的根据,教师在教学控制中便如同“舵手”,掌握着教学进程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学生也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意图,以利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目的性要求。可以这样说:艺术之美,美在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而教学之美,却美在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可靠性。这正是教学艺术的特殊性表现之一。
(三)教学内容的变通再造性
教学不能像艺术那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东西,教学的所谓创造,实质上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创造。教学创造的东西,如语言的运用、板书的设计、概念和原理的阐释、例证的分析、实验的演示、问题的启发等,无不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都是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它不能彻底离开教学内容而另搞一套。教学内容对教师教学创造活动的制约,如同轨道之于列车运行的规定。这种“带着镣铐的跳舞”,非但没有限制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对教师的创造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使教师的教学艺术具备了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使教学成为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教学手段的高度综合性
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段熔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于一炉,既有音乐、舞蹈等表现手段的音响、形体与节奏,又有绘画、书法等表现手段的色彩、线条与符号,还有文学、建筑、雕塑等表现手段的语言、造型与形象等,它们都为教学艺术所用。因而,教学艺术以多通道的立体表达,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成为一种可听、可视、可触的表现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它的高度综合性是任何一种艺术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艺术手段的高度综合性,为教学艺术赢得了高超的表现力。同时,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都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然后通过形象反映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而教学使用综合性手段,既可通过形象,又可超越形象,通过理性思维来完成表达教学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目的。
(五)教学审美的实用功利性
审美是艺术的主要功能,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纯艺术的审美甚至可以超越功利,而将其美发挥到极致。教学艺术当然也具有审美性,但对它来说,审美仅仅是手段,是从属于教学效益,并以教学效益为取舍标准的。也就是说,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受其功利性制约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绝不是只为了审美观赏,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必然与功利目的直接相关、不可割裂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益的“美”,只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是毫无生命力的“表演”秀。
(六)教学影响的直接实效性
艺术家往往站在自己的作品后面,通过艺术形象影响欣赏者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感。也就是说,这种影响方式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实现的,因而具有一定的间接性。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面对面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可以直接发生认知、情感和审美等的交流。同时艺术的影响主要诉诸欣赏者的感觉,是潜移默化的;而教学的影响则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而理智是驾驭人的情感、人的行为的最有力的手段和力量。此外,艺术的影响往往是不确定的、富有张力的,所谓“诗无达诂”,甚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教学的影响则是确定的,富于启发的,它让学生获得准确无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馈的快速即时性
艺术创作的社会效果一般是在作品完成并发表后才能陆续反馈回来,艺术家不能在同一创作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又由于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和多媒介的,因而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几乎是同步的。教师可随时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加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一方面是加强其灵活性,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优化状态。教学效果反馈的即时性,为教师进行教学创造活动提供了许多有益信息,增强了教学创造的价值度;同时也说明学生既是教学艺术的欣赏者,又参与了教学艺术的创造。反馈的即时性,赋予教学艺术比一般艺术更复杂、更高超之处。
(八)教学主体的榜样示范性
教师与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德、才、学、识的修养和言谈举止的仪表等不仅具有个人意义,更是一种当然的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对学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进行着做人的示范。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伦理的榜样,甚至是审美的对象。所以,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不仅要致力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完美的教学过程,而且要塑造好自己的“师表”形象。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深刻指出,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给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是既塑造别人又塑造自己的双料的艺术家。
由上可见,教学艺术确有它区别于一般艺术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就构成了教学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使教学艺术成为艺术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枝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