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幽默的艺术

幽默的艺术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幽默艺术,是指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幽默艺术有其较高的审美趣味和显著的教学实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书面言语幽默,是指教师在板书或作业评语中运用幽默手段来“幽而默之”,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整体幽默即幽默成为一个教师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手段,并进而形成自己一贯的以幽默为基调的教学特点,也可称之为整体幽默教学风格。

六、幽默的艺术

所谓幽默艺术,是指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幽默艺术的特点是既要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娱乐性,又要有其特殊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幽默,而“神”则是教育;也是寓庄于谐的——其外部表现是“谐”,给人以娱愉感受,而里面的内核是“庄”,给人以教育收益。

幽默艺术有其较高的审美趣味和显著的教学实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则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

教学幽默艺术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类型,“曲径通幽”的结构特点,“含蓄意会”的引笑机制以及充满魅力的审美因素,这一切就构成了幽默艺术的品格。

(一)幽默艺术的类型

教学幽默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表达方式来分,可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1.言语幽默

培根说:“善言者必善幽默。”可见幽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言语风格。教学言语幽默包括口头言语幽默和书面言语幽默两种。口头言语幽默指教师授课言语,特别是在导语、插语和结语中采用妙语警句、双关语、故错、飞白等修辞手段来制造幽默,以收到愉悦谐趣的艺术效果。如有的学生在作文时往往不加标点或一逗到底,教师评讲时便上气不接下气地站着念到脸红弯腰直到不得不蹲下,学生困惑地说:“老师,停顿一下再念吧!”老师则喘着粗气笑着回答:“可文章没有句号呀!”结果学生在善意的笑声中收到了意外的教育效益。

书面言语幽默,是指教师在板书或作业评语中运用幽默手段来“幽而默之”,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对一个作文爱用“了”字的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批语:“该用‘了’,你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你‘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今后不要滥用‘了’了。”学生看到教师的‘了’字评语和自己的‘了’字作文相映成趣,欣然接受老师的批评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2.体语幽默

体语幽默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幽默的眼神、表情、体态、手势等动作形象来“幽一下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沉思。如在教魏巍的《我的老师》一课时,有位教师用教鞭在孩子们头上晃了一下,但并没有打下去,孩子们笑了,这是课文中魏巍多年还铭刻在心的事情,可见其感染力之大。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一次教学中,发现一位学生想回答问题,胆又不大,手想举又不想举。魏书生便学他的样子,把手举了两举,缩了两缩,同学们见老师滑稽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那位同学也笑了,并且果断地举起手来回答了问题。

3.辅助幽默

辅助幽默是指教学辅助手段中的幽默因素。如教具幽默即指辅助教师教学的直观教具如模型、标本、挂图、表格等“幽之默之”出一种视觉形态,而具有引人发笑的特点。再如电教幽默,像用漫画画制的幻灯片、用相声灌制的录音带、带有喜剧色彩的录像等,都可成为“既幽且默”的好材料。

4.整体幽默

整体幽默即幽默成为一个教师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手段,并进而形成自己一贯的以幽默为基调的教学特点,也可称之为整体幽默教学风格。

(二)幽默艺术的方法

创造幽默的具体技巧与方法是很多的,孙绍振教授曾著《幽默答辩50法》予以总结。其书的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令人深思,他说:“方法变化多端,全在曲尽其妙,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动用之妙存一心。若无临变制机之巧,则百法而无一用,有法而成累赘,不如无法。若有七窍玲珑之智,则无法也能生法,一法能化万法也,即所谓无法之法是至法。”所以,教学幽默艺术的技法,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1.婉曲释义法

根据教学艺术的需要,对某些概念、语词的内涵、外延作巧妙或歪曲的解释,即可形成独特风味的幽默艺术。美国艺术幽默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即利用释义这一手段编纂了一本不同凡响的《幽默词典》,对一些原先枯燥乏味的名词作了新的解释,使人读后对事物的本质有豁然顿悟之感,而且引人入胜,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比如,“政治”:指谋求利益从事的公务;“外交”:指为本国撒谎的活动;“和平”:指两次战争中的一段间隔;“坦克”:指超级大国用来拜访朋友的交通工具等等。国内有一位班主任也很注意在教学中使用婉曲处理的幽默言语,如找早恋学生谈话,用“男女间情感过近了”;说“偷东西”,是“没经主人允许拿东西”;说“骂人”,是“言语不文明”;说“打架”,是“武力解决矛盾”;说“考试作弊”,是“借助别人记忆材料”;说“旷课”,是“失去一堂学习良机”;说“吸烟”,是“慢性自我摧残”;说“随地吐痰”,是“施放微形生物病菌弹”;说“上课随便说话”,是“言语失控”等,婉曲释义法的魅力可见一斑。

2.巧用笑典法

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精心设计或引用幽默谐趣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笑典相映成趣的效果。如有位教师讲《捕蛇者说》,讲至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让学生看课文底下对“人风”的注释:“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民”字改用“人”字。为了加深学生对“忌讳”的理解,教师便着意夹叙了一个笑话:我国古代对于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依礼不得直呼其名,连名字里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念出口,谓之“忌讳”。五代时有个官叫冯道,《籍川笑林》曾记载冯道的门客讲老子《道德经》的故事。《道德经》开卷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因讳冯道之名,不敢读出“道”字来,只得念:“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这一个笑话的使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忌讳”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课堂气氛的活跃起了重要的作用。

3.借题发挥法

教师在教学时就某一问题暂停其本义的顺向推进,而旁逸斜出作横向联系,借此题而发挥彼意,也能构成别有意味的幽默。如鲁迅先生很推崇国外的一些写得出色的文艺理论书,在阐述问题时“往往夹杂着闲话或笑话,使文章增添活力,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鲁迅先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运用这一方法。如他讲《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的时候,讲到《西扭荒经》上说有一种什么“讹兽”,人吃了就说谎话。这时他很自然地插上一段生动的弯路故事。说是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有人走到岔路口向人问路,谁知甲说向东,乙说向南,丙说向西,三个人回答了三个方向,这真个叫你啼笑皆非。在这段活灵活现的讲述之后,鲁迅先生幽默地来了一句:“大约他们都食过讹兽吧!”于是哄堂大笑。看来这是一段闲话,但是闲话不闲,在这里,鲁迅先生借“讹兽”之题对旧中国的一种恶劣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地抨击。学生们在哄然的笑声中,既加深了对“讹兽”的理解,又接受了严肃的思想教育,并且确实“感到格外的兴趣”,精神振奋,要往下听。

4.轻言拨重法

以极轻松平常的言语事例漫不经心地拔倒本来极紧张极重大的难题,而轻易走出困境,亦使人因“历惊无险”而释然畅怀而笑。如特级教师林伟彤针对学生刚开始学写议论文时,几乎都说枯燥、难懂、不会写的情况,进行辅导。他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孙女也会作议论文。有一次小孙女说:“我最喜欢爷爷了。”(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棒冰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乐园去玩。”(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结论,与开头呼应)这个例子一举,整个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消除了议论文的畏难情绪。林老师这种以“一两拨千斤”的幽默艺术,显示了他深厚自信的教学功力。

5.刻意精细法

在教学中教师将通常模糊定性论述的东西,刻意地加以精细定量描述,可产生喜剧性的幽默效果。如有位教师在讲人生价值时这样描述人体的物质价值:“构成人体的水,足以装满一只容量45升的水桶;人体里的脂肪,可以制造7条肥皂;人体中的碳,可以制造9000支铅笔;人体中的磷,可制2200根火柴,人体中的铁,可造2根铁钉;人体中的石灰可足够刷两个鸡棚;还有少量的镁和硫……”教师“严肃认真”的精细论证,使人忍俊不禁。当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时,教师一本正经地引用西方统计专家的数据:“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60岁,那么他总共有21900天。一生时间的用途分别为:睡觉20年(7300天);吃饭6年(2190天);穿衣和梳洗5年(1825天);上下班和旅行5年(1825天);娱乐8年(2910天);生病3年(1095天);等待3年(1095天);打电话1年(365天);照镜子70天;擤鼻涕10天。最后只剩下3205天,即8年零285天用来做有用的事情。”统计数据的“精细”程度,教师引证的良苦细心,不是让同学们听后既享受又得教益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