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人文教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开始实施开卷考试,并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有些地区还尝试开展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的评价探索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评价内容方面,评价知识多而情意少。评价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第二,在评价标准方面,评价共性多而个性少。评价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第三,在评价方法方面,评价量化多而质性少。评价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第四,在评价主体方面,被评价者消极被动多而共同参与少。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第五,在评价重心方面,评价学习结果多,而评价发展过程少。评价仍过于关注学习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另外,在评价功能方面,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多,而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少。这些问题与当前教学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合,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极大阻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