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内信息化评估方法及评析
我国学者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主要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
(一)信息化评估方法的理论层面研究
在理论层面,我国学者及有关宏观管理部门大都是在国外研究方法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指标体系及相关数学模型。主要是按照信息化指数法的思路,融合波拉特法的优点,结合我国实际,对事关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加以系统化的整合,形成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分设数个有代表性的微观指标,从而构成系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的则算与评估模型。对于此类模型,我们不妨称之为“综合测评法”。
“综合测评法”强调的是克服“波拉特法”侧重于经济信息化,“信息化指数法”侧重于社会信息化的弊病,致力于综合反映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并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导向性的特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综合测评模型有:(1)国家统计信息中心提出的“中国信息化综合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15];(2)南京大学郑建明教授在《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测算与分析报告》中提出的综合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3)山东三联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修文群博士提出的“区域信息化综合指数”[16]测评体系;(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质监局、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务院新闻办七部委联合提出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方案”[17]等。其中,“国家信息化指标方案”的研究制定历时8年,凝聚了6000多篇文献的研究成果,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新的现代化标准”[18],是全球第一个由国家制定的信息化综合测评模型。
国家信息化指标方案的构成,是在国家信息化的六个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中,选择反映信息化体系各个要素水平的具体指标,通过国家、部门和地区已有和新增的统计报表,以及有关单位抽样统计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信息化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
在应用研究层面,我国研究者主要是在以下领域进行了信息化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1)从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角度,主要采用波拉特的理论与方法来测评我国的区域信息化水平。如一些研究机构运用波拉特法对上海、北京、江苏、吉林、天津等省区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算与评估[19],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2)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视角,采用信息化指数法对我国的国家信息化水平和区域信息化水平进行测评。如一些学者应用改进后的信息化指数法测评模型,对我国某一阶段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予以了动态的评估[20];有的学者则运用信息化指数法测评模型,对中国与美国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量化、实证的比较研究[21];亦有一些学者应用改进或变通后的信息化指数法测评模型,对西北地区[22]、陕西省[23]、广西壮族自治区[24]、宁夏回族自治区[25]等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算与评估。(3)从产业经济的角度,通过对波拉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的改进与完善,结合我国实际,测评三大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对三大产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及信息化与就业结构等现状。如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情报所、北京市科技情报所、吉林大学、武汉市科委等研究机构,运用波拉特法对当地的工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计量研究[26]。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对我国各省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与比较分析等[27]。(4)对信息产业自身的水平进行了测评与研究。如吉林大学靖继鹏教授设计了“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通过对信息产业发展潜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信息产业平衡力的量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信息产业力度测评提供了重要方法[28]。(5)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及其带来的效益进行测度和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2004年推出了第一个中国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实到企业[29]。这对于我国信息化评估理论与方法向“以绩效为主导”转变,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6)对电子政务水平及绩效的评估研究。如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在对196个政府网站的内容、功能及问题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机关的基本信息、政府网站的信息内容和用户服务项目、网上政务的主要功能以及电子政务的推广应用四个方面的绩效进行了评估[30]。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于2002年8月发布《2002年中国城市电子政务网站评估研究报告》(简要本),通过设计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对3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政府网站进行质量测评和比较[31]。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于2003年6月发布了《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该研究对中国所有地级市政府网站进行了4次数据采集,从信息上网、网上信息使用指南、网上办公、对外经济服务、互动性、链接情况、时效性、国际化程度、网络安全、隐私性10个方面进行评分[32]。
(三)对我国信息化评估理论及方法的评析
就我国目前的信息化评估理论及方法而言,大体上有波拉特法(或改进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法、就业结构比重法)、改进型的信息化指数法、综合测评法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在我国信息化测评实践中体现出了各自的特色和不足。
波拉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从宏观视角测评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及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进而从经济结构的层面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但这一评估方法在测评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不足:其一,现有的统计数据难以准确地反映信息活动的贡献率。其二,信息部门的界定不够严谨,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与研究。其三,社会信息化的计量指标过少,难以全面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其四,“混合型”职业者的信息职能难以科学界定与量化,使信息就业者比重的统计差异过大。
改进型的信息化指数法的特点是,从能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代表性、微观化的测评指标出发,通过对这些具体数据的指数化,向人们提供一系列可供比较分析的计量数据,使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指数法在我国测评实践中显现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一,过于注重社会信息化内容,忽视了对经济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其二,模型的构建及指标体系的确立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通用性。
综合测评法克服了以上两种测评体系的不足之处,相对而言,更能全面、系统、真实、科学地反映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综合水平,因而也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诸多课题研究之中,并形成了我国“官方”所确定的信息化指标构成体系。这对于我国信息化评估统一标准、统一测评项目、统一计量方法,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综合测评法是否就可以替代波拉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呢?对此,我们持否定的认识。理由是[33]:其一,综合测评法无法包容国内生产总值法和就业结构比重法。即国内生产总值法和就业结构比重法的核心内涵是综合测评法无法替代的。综合测评法中虽然也选定了“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比重”、“信息就业者比率”等指标项目,但其仅仅是“第一信息部门”的测评内容,而“第二信息部门”的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比重、信息就业者比率的测算则由于其复杂性而无法纳入综合测评法中,这便使综合测评法孜孜追求的全面、系统、真实、科学的评估效果大打折扣。其二,综合测评法无法完全包容信息化指数法。综合测评法的主旨在于体现国家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化指数法的主旨则在于体现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水平,为此,诸如“信息系数”(信息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率)、“通信主体水平”(广义的、社会大众化的信息主体能力)等测评指标在信息化指数法中居于一级类目,而在综合测评法中则只能居于末级。故此,用综合测评法取代信息化指数法是不妥的。其三,综合测评法及特定的“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只是在我国确立了其“官方”测评体系的地位,尚未具备国际通用性,世界上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大都仍采用波拉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的方法体系来测评信息化水平,我国要有效开展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仍不能放弃这些测评方法。可见,至少在现阶段,综合测评法是不应该完全取代其他信息化测评方法的。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的信息化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在大的方向上则存在者严重缺憾——几乎所有测评体系均是以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或水平为主导内容,而不是以信息化的绩效测评为核心。这明显有悖于信息化的主旨,不利于消除和防止“信息化生产率悖论”现象,是信息化“粗放式”发展在信息化测评方面的体现。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亟待以信息化绩效为导向的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创建与完善。而信息化绩效评估的应用与普及,则是信息化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重要前提之一。
【注释】
[1]陈云等.论国家信息化的组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2]王明,杨书源.对我国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的思考.情报杂志,2005(1):96-98
[3]转引自陈云等.论国家信息化的组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4]雷义川.如何认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状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
[5]吕斌,李国秋.信息化的理论反思.情报科学,2005(12)
[6]周达.信息化——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动力.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3)
[7]姜爱林.信息化的作用及协调发展,.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11)
[8]张大朋等.国内外信息化评估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4(3)
[9]参见邱惠君等.国外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分析.数字化工,2003(8)
[10]张大朋等.国内外信息化评估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4(3)
[11]参见邱惠君等.国外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分析.数字化工,2003(8)
[12]张大朋等.国内外信息化评估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4(3)
[13]参见邱惠君等.国外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分析.数字化工,2003(8)
[14]张大朋等.国内外信息化评估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4(3)
[15]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1(2)
[16]修文群.区域信息化的测度与评价.情报学报,2002(2)
[17]信息产业部.关于印发《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通知.信部信字[2001]434号文件
[18]我国信息化指数数年增逾20%.光明日报,2002-03-20
[19]宋玲,姜奇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0]贾怀京,许飞月.信息化指数模型及1985~1994年我国信息化的测度.情报学报,1997(6)
[21]陈凯等.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比较.人民邮电,1999(6)
[22]梁春阳.西北地区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3]周荣莲等.陕西省信息化指数的测算与分析及对该模型的改进.情报学报,1999(2)
[24]李声明.广西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与分析.改革与战略,2002(7~8)
[25]梁春阳.对宁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数法测评.宁夏社会科学,1999(5)
[26]靖继鹏等.信息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7]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8]靖继鹏等.信息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9]靖继鹏等.信息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0]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http://www.fnhd.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30,2002.
[31]北京时代计世资讯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网站评估研究报告,2002.
[32]张维迎,刘鹤.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3]梁春阳.经济社会信息化测评理论与方法述评.图书与情报,200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