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西新工程还大大增强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播出能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开办的第8套节目用5种少数民族语言播出,每天播音时间增加20个小时[2]。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一、西部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信息网络体系、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设施平台等设施建设,是完整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进入21世纪,国家在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中,明确将广播电视列为基础设施,把广播电视网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力,并将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甘肃、广西、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较多的西部省(区)作为实施的重点地区,从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000年开始的西新工程[1],使新疆、西藏等西部七省区的广播电视覆盖能力比过去提高了3倍,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人民广播电台共新开办9套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每天播音时间共增加98小时,每个县都能听到、看到2~3套调频广播和无线电视节目。同时西新工程还大大增强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播出能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开办的第8套节目用5种少数民族语言播出,每天播音时间增加20个小时[2]

这几年的“东风工程”和“雪域东风工程”[3]的实施,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成果,有效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具体任务。其中,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事业,实施精品战略,重点推进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载体建设,尊重、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提高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覆盖率等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4]。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