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统载体形态的信息化建设

西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统载体形态的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其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则居主要部分。民族文字图书是中华民族文献宝库的主要组成部分。云南民族出版社用12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其中9种文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和民族团结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事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壮语节目”于1958年在全区各族人民欢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夕开办。

二、西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统载体形态的信息化建设

(一)西部少数民族文字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建立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字报刊逐渐增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不断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1952年,我国已有少数民族文字报纸20种,少数民族文字杂志15种;1957年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已达32种,杂志35种[5]。并逐步形成了各省、自治区以省会、首府为核心的多层次、多文种的党报系统。

进入新时期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原已创刊的报纸外,又创办了《吐鲁番报》(维吾尔、汉文版)、《叶尔羌报》(维吾尔、汉文版)等地方党报、此外,还出现了《新疆法制报》(汉、维吾尔文版)、《新疆科技报》(汉、维吾尔、哈萨克文版)、《哈密科技报》(维吾尔文)、《新疆广播电视报》(汉、维吾尔文版)、《乌鲁木齐晚报》(维吾尔、汉文版)、《新疆商业报》(维吾尔文版)、《人民军队报》(维吾尔文)等报纸,涉及的领域有了较大拓展。

蒙文报纸在这一时期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创刊的地方党报主要有:《阿拉善报》(蒙古、汉文版)、《兴安日报》(蒙古、汉文版)、《牧民报》(蒙古文)、《柴达木蒙文报》等,此外还有《赤峰科技报》(蒙古、汉文版)、《科技信息报》(蒙古、汉文版)、《内蒙古科技报》(蒙古、汉文版)等科技类报纸。

这一时期藏文报纸也创办较多,除《日喀则报》(汉、藏文版)、《拉萨晚报》(藏文报)创刊外,还有《西藏法制报》(藏、汉文版)、《青海藏文法制报》、《西藏青年报》(藏文)、《刚坚少年报》(藏文)、《拉萨卫生报》(藏文)等报纸创刊。

与此同时,云、贵两省也相继创办了苗文、布依文、侗文、纳西文等报纸,苗、侗、布依、纳西族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版自己民族文字的报纸。这些报纸主要有:《怒江报》(新、老傈僳文)、《丽江报》(纳西、傈僳文)、《松桃苗文报》、《布依文报》、《望漠县布依文报》、《苗文侗文报》等。

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杂志已达192种,印数651万册;报纸82种,印数11809万份。而这其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则居主要部分。详见表13-1、表13-2。以2006年统计数据为例,当年出版的192种少数民族文字杂志中,中央17种,地方175种,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4种、内蒙古自治区44种[6]

表13-1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出版占全国比例情况(含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img182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年鉴2008》

表13-2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杂志出版占全国比例情况(不含中央出版)

img183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年鉴2008》

民族文字图书是中华民族文献宝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我国共出版了19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三万多种,印行五亿多册[7]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出版工作,1981年至90年代末期,我国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步入持续发展阶段,1978年~1997年,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种数年均增长10%以上,2006年已达5931种。详见表13-3[8]

表13-3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占全国比例情况(不含中央出版)

img184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年鉴2008》

2006年6月,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书市上,全国36家民族文字出版社用23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第一次亮相参展,其中,新疆展团展出的800多种出版物中,少数民族出版物就占44%[9]

2008年中国民族出版社同步出版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文字“新农村新农民丛书”、“新农村新农民健康问答丛书”、“文学大师启蒙读本”、“先进文化译丛”等公共文化产品500个品种,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西部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10]

云南民族出版社用12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其中9种文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字。50年来,该社共出版各类图书5000余种,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约占该社出书总数的32%[11]

当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出版主要集中在民族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等单位。西部地区地方出版机构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在2006年地方出版的民族文字图书中,西部民族地区占了75.34%,2008年仅内蒙古自治区就出版蒙古文图书1186种,占全国民文图书种类的60%[12]

(二)西部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和民族团结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事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1950年5月22日,中央电台先后开播了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广播,1957年开播了壮语节目,1971年开播了哈萨克语广播。

新中国成立之初成立的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从建台之日起,就实行维吾尔、汉双语广播,现在已发展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五种语言播出。

最初用维吾尔、汉两种语言播出电视节目的新疆电视台,也已发展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三种语言播出。从1984年开始,新疆电视台以及南疆北疆的主要地州市都建立了电视译制部,全疆每年译制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1500部集。在各族广播电视工作者不懈努力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种语言的广播和3种语言的电视节目都已实现了卫星转播,覆盖全新疆和中亚地区。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于1950年11月1日成立时就使用蒙古、汉2种语言广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治区及盟市共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10个、电视台11个,128个微波站。从2005年起,蒙古语电视节目实现了每天18小时以上播放,覆盖全国和53个国家或地区[13]

2000年开始的旨在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的“西新工程”,为藏语频道添置了先进的设备,并提供上千万元译制经费,每年藏语频道租用卫星的资金也由财政负担,西藏电视台是目前中国少数财政全额拨款的电视台之一[14]。自2007年10月起,西藏电视台的藏语频道开始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首次实现全天播出,该频道已成为西藏、青海和四川等省份众多藏语观众的首选。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壮语节目”于1958年在全区各族人民欢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夕开办。目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开设有“壮语新闻”栏目和“壮语广播讲座”等节目,上林、靖西、田阳等县创办县级壮语新闻,当前有壮语、苗语、侗语3个语种在9个县开播[15]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于2007年11月1日联合德宏、西双版纳、红河、文山、迪庆、怒江、澜沧、孟连、西盟、峨山10家州县地方电台,以彝语、傣语、壮语、苗语、傈僳语、景颇语、藏语、佤语、瑶语、拉祜语、哈尼语、载瓦语等13种少数民族语言解读、宣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得到了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16]

截至2007年,青海藏语广播节目通过亚洲6号卫星广播,覆盖面达到西北5省区乃至东南亚各国。全省近30个州、县政府所在地均建成了青海藏语广播差转调频广播[17]

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语言播出的广播机构和电视机构各有137个和135个[18],分别比2000年增加35个和70个。其中,主要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播出时间及覆盖率详见表13-4、表13-5。

表13-4 西部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播出情况(含转中央、省级、市级台、制作节目播出时间)

img185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

表13-5 西部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情况

img186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年鉴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