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教育公平理论的方法论借鉴
分析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关于教育公平研究的方法,对于我们比较准确地把握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效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类追求公平,除了内容,还有方法。世界各国对教育领域的公平都有诸多探讨。教育领域中公平问题的讨论,有两种经常采用的互补的方法:一是教育机会均等法,即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以谁获得教育机会作为关注的焦点;二是教育结果法,即根据一个人接受某一水平之教育的“所得”来分析教育是否公平。
教育机会均等法对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与质量规模效益分析具有参考价值。教育机会均等法是国际教育领域公平问题探讨的重要方法之一。西方教育理论中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最具代表性的是Coleman和Husen的观点。Coleman将家庭经济和社会条件分为家庭的生活近于维持生存的阶段、后农业的工业化社会阶段、发达的工业社会阶段等三个阶段,认为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而言,在不同的阶段,教育机会均等有着不同的含义。根据Coleman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讨论及其他有关学者的进一步引申,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包括如下四个方面:接受教育机会上的平等;参与教育过程上的平等;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效果的平等。Husen则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定。他认为平等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每个人都不受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二是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三是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2]机会则指几组变量: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学习机会。Husen认为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注意人的差异性,从而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均等,平等目标的达到又取决于学校内外部的各种因素。通常考察教育机会均等时,根据入学者的不同特性(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民族和居住地等)并参照这些特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分布来进行。在较深入的层次上,这种方法常探讨不同团体之教育机会存在差别的原因,例如招生、考试、提升的程序是如何影响社会选择的?财政政策、学校课程等又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构成的?谁进了学校,为什么是他们进了学校?还可延伸到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如何影响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就。这种分析不仅试图从学生的个性与社会特征这个角度考察学生的成就,而且试图从他们利用学校资源如课本、教师、图书资料等机会的角度考察学生的成就。我们考察成本回收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时,主要是从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这个角度讨论的。
教育结果法对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与规模质量效益研究具有参考意义。教育结果法是根据一个人接受某一水平之教育的“所得”来分析教育公平的。这些“所得”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方面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或一生中预期的未来收入和更好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用于教育供给的公共资源的分配比例。在第一个方面,所考虑的是用教育作为解释变量的未来收入的分配。对于第二个方面,公平问题主要是通过揭示由谁支付教育费用以及由谁从教育资助中获益来加以讨论的。在这种类型的分析中,研究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层次的教育如高等教育上。他们比较花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身上的公共资源与这些类别学生对整个政府收入的财政贡献。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接受过某一教育水平的个体长期或一生的税收贡献也被用作为“由谁支付”的一个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