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斯兰教的教育与学术传统

伊斯兰教的教育与学术传统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这是伊斯兰教学术与教育得以开展并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源头的伊斯兰教义的影响下,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校,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伊斯兰教的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这所学校里讲授古兰经、圣训和四大教法学派的原理可见,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尤其是到公元十世纪前后,穆斯林的教育与科学研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伊斯兰教的教育与学术传统

img3

古代手抄本《古兰经》一页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这个词的阿拉伯语含义是“和平”。怎样才能达到伊斯兰教所追求的这个“和平”呢?首要的手段就是教育,因为教育是使人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关键所在。因此,伊斯兰教特别重视“知识”(阿拉伯语“尔林”)和“求知”。在《古兰经》里,特别强调追求知识乃是伊斯兰教信仰的一部分,“在真主的仆人当中,只有学者最敬畏他”(35章28节)。据统计,在《古兰经》中,约有八分之一篇幅的经文都是鼓励、规劝人们研究自然、思考问题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要知道,伊斯兰教义是比较抽象而富有思辩性的,尤其表现在对一个没有形象、超越时空的造物主的崇拜上。伊斯兰教认为,人们要达到对真主的体认,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智(阿拉伯语“阿格力”),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类理智(也就是理性)所思考的对象就是这个物质的宇宙,对穆斯林来说,除了降示给先知的《古兰经》以外,物质宇宙是真主给人类的另一本需用理性加以解读的大“书”。而且,在阿拉伯语里,“知识”与“科学”是同一个词汇(尔林),也就是说,追求知识、探索科学本身就是内在于伊斯兰教信仰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伊斯兰教学术与教育得以开展并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前提。

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其言行当中,也特别强调知识与求知的重要性,他说过:“求知,始于摇篮,止于坟墓”;“求知,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的天职”;“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我们要知道,先知穆罕默德从小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他不会阅读和书写;但这并不等于他没有知识,按照伊斯兰教义,先知从真主的启示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知识。并且,他终其一生都非常重视知识、尊重学者。先知的圣行(逊乃)和圣训(哈迪斯),构成了伊斯兰教仅次于《古兰经》的第二大文化资源。

img4

在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源头的伊斯兰教义的影响下,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校,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

伊斯兰教的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例如,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期,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下令在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建立了两座天文台,并在巴格达建立了著名的“智慧馆”(Bayt al-H.ikmah),在这里聚集了大批的学者,收集大量的东西方文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和大学。著名的数学家花剌子密(al-Khwarizmi),就曾经在这里的图书馆工作,这位出生于中亚的穆斯林学者,是代数学的发明者。在这里担任过校长的撒拉姆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曾经奉哈里发之令注释托勒密的天文学著作。而且,在这里工作的不但有穆斯林学者,也有基督教的学者。如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教徒侯乃尼·本·伊斯哈格就被哈里发马蒙任命为智慧宫总管,他和他的儿子伊斯哈格·本·侯乃尼、外甥兼学生侯拜西·本·哈桑·艾阿姆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翻译了不少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哈里发给他们的报酬,就是奖励给他们与其著作等重量的黄金。正是这种尊重知识、爱好科学的风气,铸就了伊斯兰文明最辉煌的时代。

img5

花剌子密的著作《代数学》

这一时期穆斯林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对宋朝以后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天文学领域,白塔尼(858—929年)修正了太阳和某些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较精确地计算了黄道斜角和回归年,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后来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多次引用他的著作。比鲁尼(973—1050年)则论证了地球自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学说,并对地球经纬度作出精密的测定。在医学领域,宰克瑞亚·拉齐(约864—932年)是外科缝合术的发明者,又是最早有治疗天花临床经验的医生。最伟大的穆斯林科学家兼哲学家伊本·西拿(980—1037年),几乎在当时所有的学科上都有深厚造诣,他的医学著作《医典》被翻译成拉丁文,在欧洲有深远的影响,直到19世纪仍然是欧洲各大医学院学生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在物理学领域,伊本·海塞姆(965—1038年)有“光学之父”的称号。在化学领域,贾比尔·本·哈扬(721—815年)改良了蒸馏、结晶、升华等实验手段,在其著作中介绍了制造硫酸、硝酸和王水的过程,对亚里士多德的金属理论加以修正,并一直流传到18世纪。

img6

化学家贾比尔·本·哈扬

11世纪的时候,伊斯兰世界已经建成了不少大学。有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之称的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是11世纪末修建的,至今仍在使用。11世纪塞尔柱土耳其苏丹的大臣尼采姆(Nizain al-Muli)首创了“学院”(madrasah)制度,使大学成为由国家供给的正式教育机构。他在许多城市都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学,其中最著名的是1065年动工修建的巴格达尼采米亚大学,著名的教义学大师安萨里曾在这里任教,这所大学持续开办了几百年。在12世纪末的时候,一个名叫伊本·朱拜尔的人记录了他在尼采米亚大学听著名教法学家盖兹威尼(al-Qazwini)讲演的经过:“他镇静庄严地引经据典,尽量发挥。然后各方的听众向他质疑问难,……有许多人将问题写在纸上送去,他将那些纸片集合起来,然后分别答复。”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今天大学里的学术讲座,也还是采用着同样的模式。

img7

落成于1233年的巴格达穆斯太绥尔大学,由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斯太绥尔建造。这所学校里讲授古兰经、圣训和四大教法学派的原理

可见,伊斯兰教兴起以后,尤其是到公元十世纪前后,穆斯林的教育与科学研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一雄厚的文明基础,也为移居中国的穆斯林提供了基本的文化背景。虽然我们今天已不能考证中国穆斯林最早的留学生是何时产生的,但元、明时期在回回国子学、回回司天监等官方机构工作的穆斯林学者世家,显然与伊斯兰鼎盛时期发达的科学研究与学校教育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