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文译著的鼎盛

汉文译著的鼎盛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文译著在明末兴起后,步王岱舆、张中的后尘,清代的汉文译著逐渐趋于鼎盛,主要有两个中心:第一个中心是南京,代表人物有伍遵契、刘智;第二个中心是云南,代表人物为马注、马德新、马联元等。他与王岱舆、马注、刘智一起,被称为汉文译著的四大家。舍蕴善的译著,代表了严谨的经堂传统,但历来在对汉文译著的研究中,对他注意不够、评价不高,这是有失公允的。刘智的著述,首先应该被看做是世界性伊斯兰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文译著的鼎盛

汉文译著在明末兴起后,步王岱舆、张中的后尘,清代的汉文译著逐渐趋于鼎盛,主要有两个中心:第一个中心是南京,代表人物有伍遵契、刘智;第二个中心是云南,代表人物为马注、马德新、马联元等。

伍遵契(约1598—1698),字子先,南京人。幼习儒书,后跟随经学大师常志美学习。清康熙七年(1668年)赴苏州设帐讲经,在苏州掌教周士骐协助下,摘引诸经要旨,译成《修真蒙引》。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他将经堂教育课本、波斯文苏非著作《米尔萨德》译成《归真要道》,阐述性命义理、修道养性和复命归真之道。他与王岱舆、马注、刘智一起,被称为汉文译著的四大家。

img73

伍遵契译《归真要道》

清初著名经师舍蕴善(约1630—1710),自号“真回破衲痴”,也是一位重要的汉文译著学者。他翻译的三种著作:《推原正达》、《昭元秘诀》、《归真必要》都是苏非著作。他还指导自己的学生赵灿(号“裕心贫者”)完成了经堂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献《经学系传谱》。舍蕴善的译著,代表了严谨的经堂传统,但历来在对汉文译著的研究中,对他注意不够、评价不高,这是有失公允的。他所译的《昭元秘诀》,原书《艾什尔吐·来麦尔台》是波斯苏非大师加米(1414—1492)对古奈维的著作《来麦尔台》(意为“火花”)的注释本,而《来麦尔台》又是法赫卢丁·伊布拉欣·哈马丹尼(1217—1289)听著名苏非大师伊本·阿拉比(尊称“穆乎因底尼”)的弟子古乃维讲解伊本·阿拉比的名著《智慧宝石》时的心得体会。该著作开篇就界定哲学基本概念“存在”(阿拉伯语“乌朱德”),将之划分为“必然存在”(即真主)与“可能存在”(即世界),这是正统伊斯兰哲学的典型思路。在讲述真主与世界的关系时,该书特别强调“穆罕默德的先天之光”的中介作用,这在开篇的诗歌里就表达无遗了:

img74

《昭元秘诀》首页

原有真光虽继昭,先由色妙至元翘;

从来自次闻真嗅,归去于斯获正舠。(舍蕴善译文)

也就是说,真主先天造化的第一个被造物乃是穆罕默德之光(元翘),又是真主(原有真光)与世界(色妙)之间的媒介(从来),他的圣行也是穆斯林认主归真的唯一途径(正舠)。这种苏非认主学,显然对王岱舆、刘智的三一说(真一、数一、体一)有明显的影响。仅凭《昭元秘诀》一部译著,舍蕴善的经学大师和译著学者的地位已经奠定了。

马注(1640—1711)字文炳,号仲修,经名优素福,晚年号称“指南老人”。云南省保山市人,幼年笃学,16岁中秀才,钻研儒学和佛学。30岁时至北京,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专攻伊斯兰教经训典籍。回滇后,向门弟子讲授“心性之学”,从者日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撰《清真指南》,“博览诸家,折衷于天方”,内容宏富,内容涉及伊斯兰教的历史、教义、教法、哲学、天文、传说等,是一部有独创性的著作,传抄甚广。

刘智(约1655—1745),字介廉,南京人,生活在清康雍时期。他是明清回族汉文译著学者的集大成者,他同时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伊斯兰哲学两个领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既是两个学术传统的继承人,也是两种文化融会贯通的实施者,更是伊斯兰哲学在中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集中代表。他幼承家教,先读了八年儒书,又学了六年的阿拉伯文经典,后来又广泛阅读佛、道和西方书籍,成长为学贯东西的一代大师。他一生刻苦求学,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为了寻求伊斯兰教典籍,他经常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回族聚居区,投入了自己的全部金钱、时间和精力,他埋头于学问而无暇理财治家的做法遭到亲友们的责难和抱怨。但正是这种废寝忘食的求学精神,造就了这位注定要在中国伊斯兰思想史上、在中国哲学史上名垂千古的大师。他一生著述数百卷,流传下来的只有五十几卷,但所幸他最重要的著作都完整流传下来了,即:《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和《天方至圣实录》。刘智自己解释说:

《典礼》者,明教之书也。《性理》者,明道之书也。今复著《至圣录》,以明教道渊源之自出,而示天下以证道之全体也。该三书者,三而一者也。履阶而登,升堂入室,其庶几矣。

可见这三部著作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是系列性的学术著作。

其中,在思想和哲学领域贡献最大的,当属《天方性理》一书。该书体系完整,结构严谨,论述透彻,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的杰作,也应该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应被忽视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刘智的著述,首先应该被看做是世界性伊斯兰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天方性理》中所列举的采辑书目中,绝大多数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学术名著,而且他引用的都是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原著。《天方性理》的整个哲学体系,是中世纪伊斯兰哲学的继承、综合和发展;他继承了以法拉比、伊本·西拿、苏赫拉瓦底和伊本·阿拉比为最杰出代表的伊斯兰哲学传统,并用典雅的古代汉语构建起了一个严整的哲学体系。《天方性理》一书有经有传,并配有图解。经是全书的纲领,共分五章。前二章论述宇宙发生论,讲大世界理象显著之次序,天地人物各具之功能,与其变化生生之故。三、四章论述人生要义,讲小世界身性显著之次序,以及身心性命所藏之用,与其圣凡善恶之由。最后一章论述大小世界分合浑化之精义,而以真一为最终归宿。除了在上述哲学和思想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以外,刘智还在中国回族民间有着广泛的现实影响。刘智既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也是一位实践着的苏非大师。他的人生也恰恰与历代伊斯兰哲学家的人生理想相吻合:即强调在理论上追求真理,在实践中使自己的人生与真理相符合。作为回报,他在回族民间被长久地记忆:他被回族民间尊称为“介廉巴巴”;他在南京市的墓地被精心加以维护并保存至今;他的神秘主义诗歌《五更月》在西北回族民间广泛流传,被悬挂在目不识丁的农民家的墙壁上,这是对刘智价值的最为质朴和实在的肯定。

img75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刘智墓

清朝同治年间以后,在云南兴起了一个新的汉文译著的学术传统,其代表人物有马德新、马安礼和马联元等。马德新(1794—1872年),字复初。经名优素福,号鲁哈丁(意为“宗教之魂”),云南太和(今大理)人。1841年赴麦加朝觐,游学8年归国。除了是一位著名经学大师以外,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汉文译著学者。他译著《四典要会》、《大化总归》、《纳哈五》、《真诠要录》、《指南要言》、《寰宇述要》、《天方历源》、《朝觐途记》等汉文、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著作共30余部。他的部分作品,在南亚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德新的弟子马安礼,汉文水平很好,是马复初的得力助手。他们合译的《宝命真经直解》五卷、马联元的《孩听译解》,都是最早的《古兰经》节译本。马复初、马安礼翻译的阿拉伯赞圣诗《天方诗经》用词古雅,表义准确,是此一时期汉译作品的典范之作。马联元(1841—1903年)也有一些译著作品传世,他曾陆续编写了《字法学》、《文法学》、《简明教法学》等教材。

img76

《天方诗经》首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