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学到女寺
早期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学世家当中,也诞生了一些杰出的女性宗教学者。目前有可考的,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到山西大同的一位出身经学世家的女性,被称为“苏明大师氏”,她得到“四方老师硕学”的尊敬,并在当地的宗教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封王家胡同女学
经堂教育兴起后,据《经学系传谱》记载,清初山东学派经师常志美的弟子马鸣皋“众因其端悫耿介,请开女学”,可见在当时山东学派中心济宁已有女学开办,但这种女学如何教学、存在多长时间,没有记载。另一位经师马戎吾,则在陕西大荔县为妇女办起了夜校。另据蓝煦《天方正学》所记51位中外穆斯林名人当中,有6位女性。其中清初陕西泾阳的蔡姑太太,“自幼诵西经,好道学”,并是一位著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抄写的袖珍《古兰经》至今留存。
至清代中晚期,在中原一带率先发展出了妇女自我管理、女阿洪主持的清真女寺(或女学)。现在所知最早创办的女寺是河南开封的王家胡同女寺。该寺光绪四年(1878年)碑文记载:
王家胡同旧有女学六十余年,始自李门袁女阿洪。设教其中,承教者经明一己多人,教洽四方多人。不意袁女阿洪鹤驾西归,令徒武门张女阿洪尊先路,步后尘,洵后先辉映矣。
开封西皮渠女寺
根据时间推算,该女学应创建于嘉庆年间。据说袁女阿洪是寡妇,她不愿意再婚,而要学习经文,奉献宗教事业。她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她开始跟随男性经师学习,学成后在家里开办女学。后来在影响渐大,才由穆斯林捐助购置了房屋,修建了女寺。这以后,中原一带的女寺阿洪主要是不原再婚的年轻寡妇,她们使得独立的女寺成为可能,并建立起了女性穆斯林自己的小天地。在光绪初年,女穆斯林学习礼拜的地方已被称为女寺了,同时保留女学的名称。光绪年间,开封至少有四座清真女寺,清末至民国初年又修建数座清真女寺,女寺和宗教素养较高的女阿洪的增多,使开封成为最早开办女子经文大学的地方。
在更多的地方,女寺或女学都是某一清真寺的附属建筑,一般由男阿洪的妻子“师娘”主持。云南的女学开始也较早,据《重修顺城清真寺碑》记载,昆明市顺城街清真寺于光绪年间修复后,先后迎两位掌教和两位女学师母进寺。光绪七年(1881年),广州穆斯林曾聘请云南重洋朝真大师母办女子经学。说明云南地区在光绪年间女子经学已开办相当长时间。云南的女子经学是受中原影响发展起来的,但云南地区一直保持女学的基本形态,没有像中原地区一样演变成女寺。
初级阶段男女经堂教育大致相同,都是从阿拉伯语字母及基本语法学起,继而学习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知识,女阿洪称这些内容为“基础经”,随后学念全本的《亥廷》、《杂学》。但经文大学的学习内容,女学却与男学完全不同,专学波斯文经典。其中主要的有五本波斯文“女人经”:
1.《法斯黎》。据说这即是清张中所译《四篇要道》的原本,是讲述伊斯兰教义学要旨的。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认识伊玛尼(信仰),二是认识真主,三是礼拜,四是沐浴。
2.《穆兴麻忒》。关于教制仪规的著作,汉译即常志美弟子马伯良所译之《教款捷要》。主要涉及信仰、小净、土净、大净、礼拜葬礼等方面的教法问题。
马伯良译《教款捷要》
3.《欧母戴》。一部教法学著作。主要包括:信仰、洁净、拜功条件、礼拜、斋戒、天课、朝觐。尤其是包含针对妇女的卫生、夫妻生活方面的有关教法问题。该书曾由民国山东青州女穆斯林丁蕴辉译为汉文,1936年由北京清真书报社刊印。
4.《否足》。该书序言说此书专为女性编写,可能是清初期专为女学教育而编写的,内容也主要为信仰和教法问题。
5.《哈阁耶格》。主要是通俗的伊斯兰教历史、先知故事、先知时代杰出女性的故事。
这五部是女海里凡必学的经典,学完后就具备穿衣资格。实际上,不少女阿洪所学经典不止此五部,还包括波斯语法《米纳哈只》、圣训集《虎图布》和文学著作《古洛斯坦》等。另外,由于女性认识汉字的机会较之男子更少,迫使女寺在教学和学习中更多地依赖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小经”文字。
清真女寺功能较为单一,主要包括寺务、教育、宗教活动和女寺建筑等方面。女寺实行阿洪聘任制,主要的职责是传授伊斯兰知识,指导本坊妇女的宗教生活,处理女穆斯林丧葬事宜等。清真女寺还负责对本坊妇女的性教育,包括大小净知识、性生活禁忌、寡妇改嫁等。女寺里招收女海里凡,在清代,女海里凡主要由本人家庭供养。从嘉庆至清末,女寺的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山西、河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云南、陕西等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