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新式教育的繁荣

回族新式教育的繁荣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背景下,回族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救国应从提高回族的素质做起,而提高民族素质的途径在教育之振兴。清末民初,回族的新文化运动为回族新式教育改革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回族中的有识之士倡导兴办回民文化教育与提倡宗教,以达到振兴本民族的目的,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式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师范类学校。这是北京回族新式中等教育最早的尝试。

回族新式教育的繁荣

清末,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改革旧有之教育体系,兴办新式教育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回族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救国应从提高回族的素质做起,而提高民族素质的途径在教育之振兴。清末民初,回族的新文化运动为回族新式教育改革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回族中的有识之士倡导兴办回民文化教育与提倡宗教,以达到振兴本民族的目的,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式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师范类学校。

新式小学的创立

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江苏回族文人童琮在全国回族中率先创办了新式教育“穆原学堂”。紧接着,回族商人郭荩臣在开封创办“私利养正小学”,蒋森书在南京创办“钟英中学”,安铭在北平创办“宛平民立初级小学”,马六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创办“清真两级小学”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王浩然与马邻翼、孙芝山、马少衡、冯余轩、古亮臣、马瑞川等人在牛街礼拜寺创办“京师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为京师学务局所接收,改为官办,改名为京师公立第三十一两等国民小学校。

自王浩然等在牛街礼拜寺创办小学之后,北京其他回回社区之清真寺也纷纷兴办新式小学。崇文门地区的回民早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即在手帕口胡同清真寺内创办清真第三小学(穆德小学);三里河小学于1911年创立;民国十年(1921年),北平羊行公会在东四清真寺内创办育德小学;振育小学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创立于牛街糖房胡同;1928年,由回回青年组成的“追求学会”在牛街麻刀胡同创办中才小学;1929年,西北中学第一附属小学创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薛文波在马甸创立西北中学第四附属小学;1937年,东四牌楼清真寺院内设立东四牌楼简易小学。

1933年,北平发生“《世界日报》辱教事件”,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孙绳武、马松亭等人向市政府建议帮助回民普及教育,得到当时北平特别市政府的支持,经过多次磋商,市政府决定在城郊各回民聚居区设立短期小学,进行扫盲教育,每期六个月。1936年,经与各回民聚居区协商,决定设立22处“短小”,分别为:牛街礼拜寺、丁家胡同、老君地、小寺街、教子胡同,天桥清真寺,崇文门外手帕胡同、雷家胡同,东城禄米仓,齐化门(朝阳门)中街,安定门内二条,德胜门外关庙、马甸和黑寺,西直门外,阜城门外三里河、海甸、清河、安河桥、树村,东直门外二里庄,西红门。1937年日本侵华后“短小”停办。之后,各回回聚居区利用“短小”开创的基础,创办了一批私立小学:穆达小学(大兴西红门)、穆光小学(通县回民胡同)、穆民小学(通县)、穆成小学(天桥)、穆林小学(绒线胡同)、穆明小学(清河)、穆新小学(东直门南小街)、穆化小学(牛街)、穆华小学(锦什仿街)、穆强小学(德胜门外关厢)、穆安小学(王府井大街)、穆英小学(蓝靛厂)、穆辉小学(禄米仓)、穆耀小学(安定门内二条)、穆兴小学(崇文门外铁辘辘杷)、穆慎小学(朝阳门外南中街)、穆荣小学(笤帚胡同)、西直门伊斯兰小学、伊斯兰小学(西城赵登禹路)、伊光小学(昌平)、大华小学(下唐刀胡同)、育生小学(阜城门外关厢)、育文小学(宣武门外菜市口东米市胡同)、正德小学(前门外豆腐巷)等。

民国时期的著名回族教育家马邻翼(1863—1938),字振五,湖南邵阳人。他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初年被任命为教育部首席参事,不久即调到甘肃,后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1913年5月,他与人合办“兰州回教劝学所”,1918年更名为“兰州回民教育促进会”,进而于1927年扩大为一个全省性组织,称为“甘肃省回教教育促进会”,为发展甘肃回民教育起了很大作用。马邻翼本人积极宣传倡导回民教育。他任职期间,在甘肃省建立了200多所各类学校,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回民小学校。后来,马邻翼先后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直隶省教育厅长兼国务院咨议。民国九年,徐世昌任大总统时,马邻翼受任教育部长。民国十年,任段琪瑞执政时政府善后会议委员及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1921年5月任教育部次长,后任教育部代理部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国宪起草委员、蒙藏委员会委员、公民大学校长兼华北学院院长、北平蒙藏学校校长、北平中国大学董事长、北平民国大学常务董事、国医学院董事长,以及西北公学、成建师范、湖湘学校董事长等,为回族教育以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随着王浩然、马邻翼、马福祥等知名回族人士的倡导,办学之风波及到全国各地,一时间涌现出了大批以清真寺为依托的回民(清真)中小学校,标志着回族教育开始由经堂教育的单一型向以普通教育为主兼有宗教教育的多元型转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笔者的故乡山东省临沂市为例,在这样一个至今回民人口只有三万(总人口逾千万)的回族散居地区,1949年前回民自办的就达12所之多。各地的回民自办小学,还有1903年创立的成都清真高初两级小学堂,1905年创办的武汉汉口清真学堂,1906年创办的湖南邵阳偕进小学,同年安徽寿县清真寺的务本学堂,1907年马六舟创建的齐齐哈尔清真两级小学堂,1908年创建的上海清真务本两等小学、吉林扶余的回民学堂、达浦生在江苏六合创办的广益小学、开封的养正小学堂,1910年的山东平邑米氏初等小学堂,1909年创立的天津清真寺小学,1911年的沈阳清真女子学堂、临夏刷达小学、河南淮阳公立广化两等小学堂,1913年的报头清真学堂、兰州清真高等小学,1914年的杭州穆兴小学,1915年的呼和浩特归绥回部学堂、南京景穆小学、贵州平坝清真小学,1918年的甘肃导河县云亭小学、宁夏灵武崇兴小学,1921年的云南沙甸鱼峰小学,1922年甘肃临潭旧城第四高级小学,1927年宁夏固原清真女子小学,1928年上海敦化小学,等等。

新式中等教育的创立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王浩然阿洪朝觐归国后,与王友三、达浦生等阿洪在牛街创办回教师范学堂,于经课之外,加入各项学科,是为中国回教有新式学校之权舆。但因受经费和人才的限制,回教师范学堂创立不久即停。这是北京回族新式中等教育最早的尝试。如前文所述,自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创立之后,众多的小学得以设立,各回族聚居区的小学教育得以开展。囿于经费、人才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北京回族中等教育机构的设立一直迟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北回民定希程在东四清真寺内创办清真中学,只有两个初中班,1928年停办。民国十八年(1929年),马天英等在北平创立北平清真中学,1931年改名为西北公学。同年,创立于山东济南的成达师范学校迁到北平。民国时期,北京回族中等教育学校还有北平新月女子中学、实践女子中学和私立燕山中学。北平新月女子中学由杨新民、陈永祥、马松亭、王梦扬、赵振武等人于1935年创办于北平,历两年,到1937年停办;实践女子中学为伪“中国回教总联合会华北联合总部”于1939年9月在北京创办,1944年改为西北中学女生部;私立燕山中学由薛文波于1948年创立于德胜门外马甸的黑寺喇嘛庙旧址内,延续至1950年。

img95

成都西北中学

民国回族新式中学中,影响和规模较大的当属北京西北中学、昆明明德中学、宁夏蒙回师范学校和贺兰中学、临夏云亭中学等。民国十八年(1929年)创立于北平的西北中学,聘请白崇禧为董事长,马福祥、马邻翼为副董事长,校长孙绳武。课程设置基本同于一般中学,星期五下午放假半日,每周增加两节精神指导课(伊斯兰教义)。1931年改名西北公学,1934年改西北中学。后得到各界支持,发展很快,先后增设6所附属小学,1934年参见北平高中会考获得第八名。校园活动也十分活跃,成立了学生会,创办《西北》校刊、《励进》、《回族青年》等刊物。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校长孙绳武南下重庆,在成都和兰州先后又办起两所西北中学。成都西北中学,金鼎铭任校长,校址在皇城明远西街。1939年因日机轰炸迁往郊外土桥,分设女生部于土桥清真寺。抗战结束后迁回原址,校长由韩怡民接任。1952年政府接管后定名成都市西北中学,沿用至今,为成都市重点中学。兰州西北中学,孙绳武、拜伟、马汝邻先后任校长,为今天兰州西北中学(第二十八中学)的前身。

云南私立明德学校是云南回族第一所包括普通中、小学和阿文专修等三个部分的民族学校,在云南回族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6年中国回教俱进会滇支部和振学社发起创办明德学校。小学部由个清真寺阿文小学和昆明各回民学校合并而成,校址仍在各寺内,课程设置以普通小学教学计划为主。高等中阿并授学校,由各清真寺阿文大学改组而成,以讲授阿文经典为主,加授中文和历史课程。1929年正式成立明德中学,改高等中阿并授学校为阿文专修部。1931年、1934年,该校派遣了两批回族留学生到埃及深造。1933—1940年停办七年,恢复招生后规模日益扩大,1946年增设高中,男女兼收。1952年后由政府接管,改为明德一、二、三小学和昆明第十三中学,1998年后又恢复为昆明明德中学。

img96

明德中学不同时期的校牌

1918年,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出资创办宁夏蒙回师范学校,即今银川中山北街回民中学校址。附设高、初级小学各一所,有房屋60余间。学校设监督、副监督各1人,校长1人,教职员216人。经费由马氏资助。1919年正式开学,招收高小3个班,初小4个班,多为回族子弟。1921年,招收回、汉、蒙、满子弟64人,成立师范班,学者2年。课程有修身、历史、国文、算学、地理、经学、手工、英语等,每周开设两节阿拉伯文和蒙文课。回民学生要集体到清真寺礼拜。从1921年到1930年,师范部先后毕业5届约230人,是宁夏地区最早的师范教育学校。除这所师范学校外,马福祥还在宁夏境内创办高级清真小学60余所,为发展宁夏回族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马鸿宾主政宁夏,将停办之蒙回师范改在银川东大寺举办中阿大学校。1933年子马鸿逵主政宁夏后,继承父志,热心办学,成立“云亭教育文化基金会”,在宁夏各地创办云亭小学13所。1935年,马鸿逵改中阿大学校为宁夏中阿学校,自任校长;1936年又改名宁夏省立回民师范学校,设有师范部和附小部;1937年又改为宁夏省立云亭师范学校。1942年,马鸿逵在永宁县望洪堡创立了私立贺兰中学。次年,贺兰中学迁到银川南门外陈家寨(今宁夏医学院校址)。该校不收任何费用,且教学素质过硬,成为当时宁夏最好的学校。其数理化教师陈青岗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英语教师王亚孚是北京大学毕业生。校长先后由张天吾、王金铙、马秉彝、王丙田等担任。该校诞生宁夏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为1949年宁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img97

民国回族名人马福祥

马福祥作为民国时期的回族上层人士,在仕宦之余特别关心回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先后参与成达师范、上海伊斯兰师范、北京西北中学等几所回族学校的创建,并一直给予支持。除在宁夏地区创办学校外,他还在自己的家乡甘肃临夏创立清真小学5所,在韩家集创办云亭小学。1939年,马鸿逵在韩家集出资修建云亭中学,占地2.6万平方米,建校费银20多万元,附设礼堂1所,董事楼1栋,少云图书楼1栋,其建筑规模与设施在当时的甘肃省位居一流。该校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朱启寰任校长。现为临夏县一中。

新式教育的宗旨与课程设置

民国年间回族新式教育之宗旨,不外乎两个,一曰救国,二曰兴教。教即伊斯兰教,国即中国。回族新式教育的宗旨正在于通过振兴宗教而拯救国家于危亡。

满清末叶,与列强之多次战争皆以中国之失败终,疆土沦丧,主权丧失,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强国富民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关心的主要问题,在救国的诸多途径中,教育是其一,改革旧有之教育体系,兴办新式教育成为时代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回族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救国应从提高回族的素质做起,而提高民族素质的途径在教育之振兴。民国回族学者赵振武在论及北京回族新式教育的兴起时说:“迨辛丑和议既成,国民愤战败之辱,纷起图强,王公浩然乃崛然而起,以为拯救此积弱已深之中国回民,更非改善学制莫由,乃躬往欧、亚、非各回教国家考察。”。马松亭等人兴办成达师范学校之目的在于“造就健全师资,发表回教文化,恢复回族固有精神,增进回民对于国家的效能”。

但与当时一般倡导的新式教育不同,回族之新式教育与宗教相联系,回族拯救国家的途径是振兴宗教,回族新式教育要阐扬伊斯兰教文化,这被看作是国家图强的途径之一,马松亭阿洪在阐释创办成达师范学校的目的时说:

在中国文化失掉重心,而中国人民意识上极散漫,以致沦落到这种地位的今日,回教文化对于现在的中国,也有相当的需要;所以阐扬回教文化,即中国图强之一道。成校之目的,即在教育兴教,宗教救国。

因而,民国时期回族新式教育的另一个宗旨是伊斯兰教的振兴。伊斯兰教的振兴是作为救国的途径之一被提出来的,振兴伊斯兰教教也是回族新式教育的直接目的。

正是居于此种宗旨考虑,民国时期回族新式教育的兴办在课程设置上有特别的要求。以北京为例,民国时期北京回族的新式教育,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师范教育,其课程的设置的内容都试图囊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伊斯兰教知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中国汉文化的知识。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由京师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开创。两等小学是7年一贯制,初小4年,高小3年,初小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格致(自然科学知识)、体育、图画、手工、音乐等,高小增加历史、地理、几何、代数等课程。每周加授阿拉伯文、伊斯兰基本教义与“堵阿”(祈祷词)共5课时。星期五下午不排课,以便师生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民国元年(1912年)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由学务局接办,改为公立第三十一小学,在接办时,官方同意以下三个条件:(1)校长须用洽于舆情之回民;(2)自二年级起,每周加授阿文教义一小时;(3)每逢星期五,为回教聚礼日,下午放假半日。两等小学堂的课程设置作为一个范例为民国时期回回新式教育的各级学校所沿袭,直至20世纪50年代。

在中等教育中,早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王浩然阿洪等人创办回教师范学堂时,在其课程设置中,于经课之外,加入了各项学科。后来的西北公学,其中学部和小学部所授课程,除一般中学、小学所授之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汉文化相关知识外,中学另设“精神指导课”,每周两节,初中讲授伊斯兰教一般知识,高中讲授《天方典礼》、《天方性理》部分内容,由马松亭、马善亭、马自成、庞士谦、定锡三等阿洪,赵振武、金吉堂等先生授课;小学设教义课,主要讲授阿拉伯文字母拼音,及日常生活所用之经文教义。另外,星期五下午放假半天,便于学生参加聚礼,开斋节、古尔邦节放假。精神指导、教义课对回民学生是必修课,汉民学生不参加听课。在新月女子中学的课程设置中,除一般初中课程外,回民学生加授一节阿拉伯文,另有伊斯兰教常识课,回汉学生皆是选修。其他中学,实践女子中学由伪“中国回教联合会华北联合总部”主办,校长、教务等教职员以及部分学生都是原新月女中的,燕山中学由薛文波利用马步芳设立的“子香教育基金”创办,两所学校时间皆较短,规模也小,目前我们找不到有关其课程设置的具体材料,但从其创办者以及其创办的宗旨看,其课程设置应与西北中学和新月女中类似。

新式教育的经费来源

民国时期回族新式教育,其创办之初,房屋主要是利用清真寺的房子,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回族官商个人的捐助,一般群众的乜贴,某些行会的捐助,以及政府补贴。

回族政治家及商人是回族新式教育的主要支持者。王浩然阿洪等创办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主要得到当时在清政府学部任知事的马邻翼的支持。崇外花市穆德小学的创办得到珠宝玉石商人马澍元资助;中才小学淑贤图书馆的建立得益于珠宝商人赵璞华。西北中学创立时所组成的董事会中,董事长为当时任北伐军总指挥的白崇禧;副董事长为时任宁夏护军使的马福祥和教育部次长马邻翼;常务董事和校长为孙绳武,时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其他常务董事,闵信权和常星垣为珠宝玉石商人,侯松泉为京师警察厅督察与侦缉处长,孙曜曾任北洋政府国会秘书,北京晨报副刊主编;经理捐款委员王葆青为北平羊行公会会长,羊栈羊肉业商人;保管基金委员赵璞华、经理捐款委员刘仲泉、王厚斋皆为珠宝玉石商人。西北中学的创办和维持得到马福祥、马鸿逵父子多次资助,马氏父子对于成达师范学校从山东迁到北平以及日后达成师范的维持都有极大的贡献。青海省主席马步芳用100亿元法币(当时约合黄金990多两)建立“子香教育基金”,许多小学得到这一基金的资助,薛文波还利用这一基金创办了燕山中学。成达师范的创办和发展,与曾任济南道尹、蒙藏委员会委员的唐柯三的资助和奔走分不开。

各种回族行会对回族新式教育也有支持。北京振育小学为驼行公会所创办,学校设于驼行公会院内,学生文具书籍皆由驼行公会供给。而育德小学则为北平羊行公会兴办。

另外,国民政府对回族新式教育也多有扶持。京师第一两等小学堂、西北中学、成达师范学校后来皆改为公立,但保留了回族新式教育的特点。21处短期小学的兴办也属国民政府对回族教育的资助。

民国时期,对于回族新式教育的支持又不仅限于知识分子、政治家、商人和政府,北京市整个的回民社会对于新式教育的兴办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1929年下半年至1934年间,西北中学靠广大回民群众微薄的收入,每天捐一两个铜板,积少成多,来维持学校日常的开支,当时称“一文捐”。总之,在这一教育体系中,其主导的力量是民间的。在教育过程中各项制度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学生的招收、资金的来源等各个方面,官方实际上介入很少,办学者有很大的自主性。

西道堂对西北回族新式教育的贡献

甘肃省临潭县的西道堂,是一个非常重视汉文教育的西北回族伊斯兰教派,其发展新式教育的热情和成绩,在民国时期的西北独树一帜。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在临潭旧城西凤山下开设私塾“金星堂”,“以诸儒之薪传,会归真之总义”,既讲儒家四书五经,又讲伊斯兰教义,尤精于刘智的“天人性命之学”。他主张男女上学念书,不强迫儿童念经,大力提倡“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言语虽异而义无不同”。1919年,西道堂第三任教长马明仁组织成立了“临潭普慈小学”,不分民族、教派一律免收学费,教材使用民国初年教育部编修的课本。1925年,西道堂又集银万两,将该校扩建为“临潭旧城第四高级小学”,聘请汉族学者任校长,在校师生达200多人。1935年,该校交由政府接管,改名为“临潭县立旧城第二小学”,仍由马明仁教长任名誉校长。1943年,西道堂创办“私立启西女子小学校”,免费招收全县适龄女童,还专门从河南聘请女教师任教,实行“经书并授”,开西北新式女子教育之先河。1948年,第四任教长敏志道又倡导创立了“启西中学”。西道堂创办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回族新式人才,到1935年,西道堂教民考入大学的就有十几人。除自办教育外,西道堂还曾支持岷县城内小学、兰州西北中学的修建。抗日战争时期,僻处西北一隅的临潭启西女子小学,却唱出了如下这首气势磅礴的校歌:

洮水涌涌,朝日临,回民儿童的大本营。

说的中国话,读的中国书,我们不讲狭隘民族,我们不分任何界限,

过去的畛域完全要把它化除。读书是天职,

扫除边区的文盲,同学们携着手,向前进。

拿我们的血和肉,拼掉敌人的头,

将来献给国家民族!将来献给国家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