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学教育的发展
回族武术历来有“中华武林昆仑派”之称
穆斯林把习武视为“圣行”。回族的武术教育源远流长,至民国时期,又使得回族武术教育出现了新的特征。民国时期的回族武师们,广泛地活跃在中国武坛,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回族武术教育,也以各种形式流传。
1.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拳场教学
在华北、中原地区,清真寺是回族武术教育的主要场所。一般的回族武林高手都是最先在自家寺坊里学习的武功,在这里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地教授武艺的民间武师们,第一身份多是阿洪、乡老、农民或其他手工业者,他们不以武术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都是免费教学。阿洪的流动性,也带动了武术的传播。以查拳门为例,清末民初时期的一代查拳宗师张其维,第一职业是开油坊,还兼着寺里的大乡老。他弟子众多,省级教练就有七个,徒孙中有两位九段。著名者有张英振、常振芳、张英健、张锡太、李超群等。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制回族民间武术教学,是回族武术传承中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种武术教学方式,至今仍在传承。
2.民间武术社团的教学
在清代成立的武术社团莫过于镖局了。在清末回族开办的镖局中,有大刀王五(王正谊)在北京珠市口开办的源顺镖局、河北沧州李冠铭开办的成兴镖局、沧州孟村回回人马芬在奉天开办的恭盛镖局等。王正谊还把武术和爱国结合在一起,与谭嗣同结为至交,积极配合他的变法运动,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办“文武义学”,免费招有志青年入学,教授武功。
民国时期,回族武学教育又出现了新的社团。著名回族武术家马凤图,清末加入同盟会,1910年受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等创办中华武士会,被公举为副会长兼总教习。1911年,该会在天津召开了筹备大会。1912年秋,曾在天津河北公园举行盛大的武术表演。该会自成立后,不断邀请各派武术家充任教师,传授拳艺,为推动武术运动发展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3.在官方武术组织教授武艺
回族人在官府中教授武艺历史悠久,早在康熙初年,河北孟村回族武师丁发祥,就在北京肃王府和京师大内教授武艺。康雍乾时期,河北孟村的八极门祖师爷吴钟,也成在康熙帝第十四子恂勤郡王爱新觉罗·胤禵王府授艺。有清一代,历代清朝大内高手中随处可见回族武师的身影。民国四年(1915年),时任山东督察使的马良在济南成立了山东武术技击队,面向全国聘请名师,后改名为“山东武术传习所”,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官办武术专科学校,有很多回族武林高手任教于内,著名者有杨洪修、王子平等。1928年6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在其中任教的回族拳师有王子平、张英振、马凤图、马英图、于振声、马金标、常振芳、杨松山、杨法武、张孝才、张登魁、杨春智、周子和、马玉甫等人,其中王子平为少林门门长、副馆长,张英振、于振声、马金标负责查拳教学工作。马英图曾任少林门长,后来任一、二科长。同时国民政府责令在全国建立国术馆系统。到1933年,有25个省设立了省县国术馆,共计约300多所。其中不乏很多回族人任馆长的。
4.在军队中从事武术教学
近代军校、讲武堂及军队中,都设有武术教官,研究和教授军事格斗项目。在这些机构中,有很多回族武师。1938年,查拳名师张英振被聘为中央军校武术教官,从八期一直到二十期。八极门的李文书、霍殿阁等长期在东北军中任武术教官。1924年,马凤图在张家口创办冯玉祥部新武术研究会,并任冯部白刃教术研究室主任,主编《白刃战术教程》。抗战期间,马凤图的弟弟马英图先后在孙连仲、刘汝明等部任武术教官,屡次参加对日作战。1938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战,以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受到孙连仲嘉奖,赠予缴获的日本战刀一柄。
回族武术家王子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