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四川新都杨氏之科第与事功

明代四川新都杨氏之科第与事功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廷和为正德、嘉靖两朝宰辅,杨慎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著述千卷。四川新都杨氏为明代望族之一。此外,尚有多名举人和生员。四川新都杨氏,其先世为江西庐陵人,民籍。再避红军之乱,徙至四川新都。虽为基层官吏,却是这支杨氏入仕之始。当时,长子廷和已于前科成化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并任职翰林院检讨。据其子杨有仁登科的《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等文献所载,杨惇历官兵部主事。《民国新都县志》载,杨恂,历官云南按察司佥事。

明代四川新都杨氏之科第与事功

陈长文

作者简介:陈长文,男,历史学博士后,山东烟台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内容摘要] 四川新都杨氏为明代望族之一。杨春、杨廷和、杨廷仪、杨慎、杨惇、杨恂、杨有仁,祖孙四代蝉联登科,累世荣光。杨廷和为正德、嘉靖两朝宰辅,杨慎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著述千卷。故时人盛誉为“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父子宰相、状元”。其道德、功业、文章,传诵至今。其家族的经历、性格、教育,以及宰辅杨廷和的荣辱进退等等,都直接关系着这一家族的兴衰。其间,“大礼仪之争”又是新都杨氏家族在明代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其兴衰原因及历程,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明代;新都杨氏;科举;杨廷和;杨慎;大礼仪之争

四川新都杨氏为明代望族之一。杨廷和,十九岁,先于其父杨春,登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历仕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并于正德、嘉靖两朝在阁十余年,居首辅之位十年,累官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明史》赞曰“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82]其父杨春,登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历官湖广按察司提学佥事。其弟廷仪,登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进士,历官兵部左侍郎。其长子杨慎,二十四岁高中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以气节、文章名世。“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83]其次子杨惇,登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二甲进士,历官兵部主事。其侄杨恂,登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云南按察司佥事。其孙杨有仁,登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河南按察司佥事。此外,尚有多名举人和生员。故时人誉为“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父子宰相状元”、“父子翰林”等,其道德、功业、文章,影响深远,传诵至今。本文拟就所掌握的会试录、进士登科录等明代科举档案文献,以及相关年谱、行状、墓志铭、方志等史料,对这一名门望族进行一次梳理,以便我们今天对之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

四川新都杨氏,其先世为江西庐陵人,民籍。元末为避欧祥之乱,徙居湖北麻城。再避红军之乱,徙至四川新都。杨世贤为其始祖,世贤生寿山,两代皆为平民。寿山生玟。玟,力学,宣德年间由新都县学生,应岁贡入国子监,再由监生授职贵州永宁州吏目。虽为基层官吏,却是这支杨氏入仕之始。玟先后娶妻郭氏、杨氏和熊氏。郭氏生远、政二子,杨氏无出,熊氏生春、惠、哲三子。杨春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其父与两兄相继病亡于永宁州,春及两弟随生母熊氏,护三丧归新都老家。杨春,就是首辅杨廷和之父。

杨春(1436—1515),字元之,号留耕。据《杨春墓志铭》[84]和《成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85]等文献记载,杨春,正统元年(1436)十月十一日生。他随母还乡后,勤奋好学,精心研读家藏《周易》。中成化元年乙酉科四川乡试第三十一名。就困于会试,十六年后,在他四十六岁时,始中成化十七年辛丑科会试第十七名。登该科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名进士。当时,长子廷和已于前科成化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并任职翰林院检讨。杨春为侍养年迈老母,弘治元年方赴选,初授行人司司正,弘治五年丁母忧,弘治八年出任湖广按察司提学佥事,弘治十一年致仕。而后又在新都老家度过了十八年的田园生活,卒于正德十年(1515)正月二十二日。享年八十岁,以长子廷和贵,累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杨春德行淳厚,学识渊博。他是新都易学的奠基者,很多士子皆慕名而来,且联袂登科。他重视德行,教子有方,七子之中,除廷简早卒外,皆获科名。长曰廷和,翰林出身,官至宰辅;次廷平,弘治十一年戊午科举人;廷仪,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左侍郎;廷宣,弘治十四年辛酉科举人;廷历,监生;廷中,生员。

杨廷仪(约1467—1540),春子、廷和弟。据《弘治十二年进士登科录》[86]和《天启新修成都府志》[87]等文献记载,廷仪,字正夫,约成化三年(1467)十月三十日生。国子生,治《易经》。娶张氏。中弘治八年乙卯科四川乡试第五十六名,弘治十二年己未科会试第六名,登该科第二甲第四名进士。历官太常寺卿、兵部左侍郎。“忧勤体国,为两朝倚重”。嘉靖十九年(1540)卒。著有《瑞虹文集》、《四书余义》、《五经余义》、《读书笔勤》等。

杨惇(约1489—?),廷和子、慎弟。据《嘉靖二年会试录》[88]和《嘉靖二年进士登科录》[89]载,杨惇,字用叙,约弘治二年(1489)正月十二日生。国子生,治《易经》。中正德五年庚午科四川乡试第二名,嘉靖二年癸未科会试第七十七名,登第二甲第十五名进士。据其子杨有仁登科的《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等文献所载,杨惇历官兵部主事。[90]

杨恂,廷仪子。据《正德十五年会试录》[91]、(明)张朝瑞辑《皇明贡举考》[92]和(清)盛子邺辑《类姓登科考》[93]可知,杨恂曾为新都县学生,治《易经》。正德八年癸酉科举人,正德十五年庚辰科会试中式第六名,告殿,嘉靖五年丙戌科第三甲第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民国新都县志》载,杨恂,历官云南按察司佥事。[94]

杨有仁(约1544—?),惇子。据《万历二年会试录》[95]和《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载,有仁,字以义,约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一月十五日生。曾为新都县学生,治《易经》。万历二年会试中式第二百六十二名,告殿,万历五年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四名进士。《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二一《杨有仁传》载,有仁,初授行人司行人,选监察御史,巡按河西。后升河南按察司佥事。秉承祖、父之风,“抗论不避权势”“论督抚大臣中外肃然”。[96]

新都杨氏除了产生七名进士外,还有多名举人和生员。举人有:杨春之子廷平,中弘治十一年戊午科举人;廷宣,号龙崖,中弘治十四年辛酉科举人,工诗赋。杨春之孙杨恺,中正德八年癸酉科举人;杨忱,中正德十一年丙子科举人,等。生员有:杨春之子廷历,国子生;廷中,生员;杨春之孙杨慥,号未庵,国子生,历官姚安府知府,著有《姚安诗草》;杨悦,国子生,历官楚府长史,等。他们这些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而繁荣的科举家族。而在杨氏家族中,最为增光门楣的则是杨廷和、杨慎父子。

二、“父子宰相、状元”

杨廷和(1459—1529),春长子。据《杨廷和行状》[97]《、杨廷和墓祠碑》[98]、《成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99]及《明史·杨廷和传》等文献记载,廷和,字介夫,别号石斋。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九月十九日生。国子生,治《易经》。年十二,以奇童举成化七年辛卯科四川乡试第十七名。成化八年壬辰,会试下第,入国子监,监丞黄明善以女许之。成化十四年戊戌科会试第三十四名,年十九,先其父举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十六年,授职翰林院检讨,历升侍读、左春坊左中允、左春坊大学士。正德二年,升詹事府詹事,继由南京户部尚书入阁,知诰勑。后改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三年八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五年二月,升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九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七年十月,敕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八年,始任首辅。十年三月,丁忧,十二年十一月,服除,以原官入阁。十三年,继任首辅。十六年,加左柱国。嘉靖三年初,以议大礼,世宗皇帝允其致仕。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六月二十一日傍晚,沐浴之后端坐几上,溘然而逝。享年七十一岁。隆庆初,赠官太保,谥文忠。曾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孝宗实录》和《大明会典》等重要历史典籍。并著有《杨廷和奏议》一卷、《视草余录》二卷、《石斋集》八卷,此外尚有《辞谢录》、《新政日录》等若干卷。

正如《明史·杨廷和传》之后的赞语所云:“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幸盘结左右。廷和为相,虽无能改于其德,然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至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自时厥后,政府日以权势相倾。或脂韦淟涊,持禄自固。求如诸人,岂可多得哉。”[100]

杨慎(1488—1559),廷和长子。字用修,别号升庵。据《杨慎年谱》[101]、《正德六年进士登科录》[102]和《明史·杨慎传》载,杨慎,弘治元年(1488)十一月初六日,生于北京孝顺胡同。幼随父回乡,其祖父杨春授之以《易经》。年幼时便警敏异常,赋诗作文,宿儒惊异。因赋《黄叶诗》,令文坛领袖、当时宰辅李东阳叹赏不已,遂收为门生,呼为“小友”。正德二年丁卯科,中四川乡试第三名。年二十四,中正德六年辛未科会试第二名,连登该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杨慎忠君体国,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多次犯颜直谏。在正德十二年八月,因武宗微行,欲出居庸关,慎疏谏不听,便引疾归里。世宗即位后,起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议大礼”,伏阙哭谏。先后惨遭两次廷杖,几乎毙命,后谪戍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六日,老死戍所,年七十二岁。隆庆初,赠光禄寺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杨慎在历史上留下英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他乃相门之子,又是状元出身,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二、他性格忠耿,敢于直言,不畏君威。在“大礼仪之争”中,敢于向世宗皇帝犯颜直谏,两次廷杖,发配充边,人生境遇凄凉。三、最重要的是,他天质聪颖,勤奋好学,学问博洽,著述等身。《天启新修成都府志》说他“所著书不下千二百余卷行于世”[103],这1200余卷著述,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历法、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众多学术领域。故《明史》评价他“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仅《明史·艺文志》著录的就有以下数十种:

《周官音诂》一卷、《檀弓丛训》二卷、《夏小正解》一卷、《春秋地名考》一卷、《经说》八卷、《转注古音略》五卷、《古音丛目》五卷、《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附录》五卷、《古音余》五卷、《古音略例》一卷、《六书练证》五卷、《六书索隐》五卷、《古文韵语》二卷、《韵林原训》五卷、《奇字韵》五卷、《韵藻》四卷、《滇载记》一卷、《全蜀艺文志》五十四卷、《滇程记》一卷、《希姓录》五卷、《丹铅总录》二十七卷、《续录》十二卷、《余录》十七卷、《新录》七卷、《闰录》九卷、《卮言》四卷、《谈菀醍醐》九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墐户录》一卷、《清暑录》二卷、《墨池琐录》一卷、《书品》一卷、《断碑集》四卷、《素问纠略》三卷、《升庵外集》一百卷(焦竑编次)、《庄子阙误》一卷、《禅藻集》六卷、《禅林钩玄》九卷、《杨慎文集》八十一卷、《古隽》八卷、《尺牍清裁》十一卷、《古今翰苑琼琚》十二卷、《风雅逸编》十卷、《选诗外编》九卷、《五言律祖》六卷、《近体始音》五卷、《诗林振秀》十一卷、《明诗钞》七卷、《经义模范》一卷、《升庵诗话》四卷。

三、启示与借鉴

通观明代新都杨氏家族的科第、事功及其盛衰过程,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这一家族蝉联登科,声名显赫,与他们早期的颠沛流离、频繁迁徙,以及杨春幼时丧父亡兄、幼儿寡母等苦难的家族经历密切相关。因为在科举的战场上也是“哀兵必胜”。

其二,苦难的家族经历形成了杨氏家族自强不息、忠耿直行、求善求真的家族性格。这一性格既是杨氏家族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这一家族由盛转衰的祸因。“大礼仪之争”充分暴露了这一家族性格的另一面——意气用事,缺乏变通。

其三,家族教育和家学渊源,在杨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杨氏家族非常重视德行方面的教育。杨春生母熊氏,“性严有德,以义方教后人,故子孙多显官”。[104]杨春也是严于课子,即便是杨廷和身居首辅后,他还是经常予以教诲。重视德行方面的教育正是这个家族成功的保证。其次,他们还非常重视早期启蒙教育。杨廷和以奇童应乡试,十九岁登进士。杨慎也是幼年便会赋诗作文,有“小座主”之称,二十四岁高中状元。这与杨氏家族重视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再次,杨氏家族家学渊源深厚。杨春以《易经》起家,此后,杨廷和“少领家学”[105]。杨慎也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得到其祖父杨春的《易经》真传。杨氏祖孙七人,皆以《易经》通籍,可谓渊源有自。

其四,历官四朝、身居相位的杨廷和,对这一家族的兴衰所起的作用是至为关键的。明代大臣助子弟登科现象,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已经初露端倪。杨廷和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居官四十余载,身居首辅之位十年,并先后多次充任各级考试的主考官。杨氏家族除其孙杨有仁之外,几乎都是在杨廷和任期内登科的。前述诸位举人和生员,如果不是因为“大礼仪之争”对杨氏家族毁灭性的打击,相信他们当中也会有很多进士登科的,且仕途也不会如此晦暗。无疑,身居相位的杨廷和,其荣辱进退直接关系到整个杨氏家族的兴衰。故明代新都杨氏家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始祖杨世贤,经杨寿山,至杨玟,这三代是其奠基时期。因杨廷和先于其父进士登科,故以成化十四年杨廷和进士登科为标志,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直至嘉靖三年“大礼仪之争”,是其繁荣昌盛时期。此后渐转入衰落时期。虽在五十余年后的万历五年,又有杨廷和之孙杨有仁进士登科,已似秋后寒蝉,怎么也无法恢复昔日的生机了。反思这一家族的兴衰过程,也会给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人才选任,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