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学及其应用

创造学及其应用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学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创造学以人的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创造力潜能开发的规律为研究目的。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过程的核心与灵魂。创造学研究创造力的各种属性和开发机理与方法,目的是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使之外化、显现为创造能力,以做出创造性成果。创造文化是人们对创新、创造和创造力开发实践的客观反映。

第二节 创造学及其应用

伴随着创新与创造实践的历史发展,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究创造活动的现象及其本质。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著的《数学汇编》第7卷中,首次提出“创造学”术语。但创造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却是20世纪30~40年代的事情。这是因为科学创造学的诞生需要一系列相关学科为此提供探索创造活动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完备条件与基础。

一、创造学的含义

创造学是研究人的创造活动和潜能开发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门学科的创立,源于创造实践和创造力开发的需要。人类的创造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真正认识它,从提出创建创造学到初步形成一门学科,并将创造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各个领域,才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创造学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创造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创造学并不研究创造成果本身及其应用,而是研究这些成果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规律和方法可循。例如对相对论的研究,创造学并不研究相对论本身,而是研究爱因斯坦是如何发现相对论的;研究爱迪生,并不研究爱迪生的1 320项发明专利本身,而是探索爱迪生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其中有哪些规律和方法。通过创造学研究,把这些规律和方法揭示、总结出来,使人们原来误认为十分神秘,似乎只有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才独有的创造能力,最终成为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学习、掌握和使用的一种能力,使人类创造文明成果的步伐得到加速发展。

众所周知,国际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是国际社会的一件盛事,对承办国来说,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投入。以往承办国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上都是亏本的。但是,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却出现了扭亏为盈的奇迹。这届奥运会的组织者是彼得·尤伯罗斯。根据预算,美国要亏损5亿美元,但结果却是倒赚了2个亿。尤伯罗斯的方法是:第一,向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出售奥运会实况转播权,结果很快回收一笔资金;第二,将火炬接力权卖给有钱的厂商;第三,把主会场地砖的刻画权当成商品对外销售等。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尤伯罗斯成为新闻人物。为此,《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尤伯罗斯,请他介绍经验。尤伯罗斯回答说,这是由于1975年在佛罗里达州,他听了世界著名创造学家迪·博诺一个小时的创造学课,学会了“水平思考法”(一种创造性思维技巧),激发了创意,使他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发挥创造力,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二、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创造学以人的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创造力潜能开发的规律为研究目的。围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创造活动过程、原理与方法

这部分内容在创造学中统称创造工程。创造活动是指生产具有新颖性成果的各种实践活动,如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作和企业创新与创业等。

创造活动过程是指生产创造性成果的全部经过。包括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的具体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如选题定位、方案构思、运用技法解题的实施过程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过程的核心与灵魂。

创造原理是指通过对创造活动过程的研究所揭示的、对指导人们从事创造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与原则。

创造方法是对创造原理的运用和具体化。在漫长的人类创新与创造实践中,人们总结出许多生产创造性成果的方法。其中一些方法,经过加工、提炼和规范化处理,成为富有启迪意义和可操作的创造技法。

2.创造者的人格、心理品质及创造性人才培养

创造者是创造活动的主体,也是创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创造学研究创造者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与心理品质,目的是为研究创造教育,研究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条件、原则和方法等。

3.创造力及其开发

创造力包括创造潜能和创造能力两层含义。创造学研究创造力的各种属性和开发机理与方法,目的是为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使之外化、显现为创造能力,以做出创造性成果。

4.创造文化与创造环境

创造文化是人们对创新、创造和创造力开发实践的客观反映。它具有四种互相关联的形态,即意识(精神)形态的创造文化、物质形态的创造文化、实践形态的创造文化和环境形态的创造文化。创造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然、社会和思维学科文化的创立与演进,无不包含着创造文化的“基因”。

创造环境作为创造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是指影响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成果生产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物质条件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因素。“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创造需要有利于其开发的自由、宽松和充满机会的环境。

5.创造测评

创造测评包括创造力测评、创造成果鉴定和开发评估等内容。

(二)创造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即通过观察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剖析创造性思维过程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发现创造原理和方法。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Terman)曾历时半个多世纪,运用追踪观察的方法,研究1 500多名智力超常儿童的才华发展情况,获取大量富有科学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2.实验法

借助仪器进行测定或观察,研究人的创造心理或激励人们进行创造力开发的方法。

3.传记法

通过对人物传记的研究,揭示创造者的具体思维过程、创造方法和创造人格等。

4.科学史法

通过研究科技发展史来揭示人们的创造活动规律。如通过考察科技史,研究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促进科技进步的各个因素,进而寻找推动创造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5.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不同创造活动过程和不同创造者在人格、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比较,深入研究有关创造问题的方法。如通过比较爱迪生和斯旺发明碳丝电灯的过程,揭示他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6.调查询征法

即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分解为详要的纲目,并制成询征表,分发给询征对象征求答复,然后回收询征表,用数理方法进行统计,最后得出结论。对调查询征法的典型运用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对28位学部委员和127名科技人员进行询征研究,撰写了专著《科学创造心理学》。

7.测验统计法

在创造学研究中,经常需要进行创造力测试,运用测验统计法对创造力作出直观、定量的评价。

三、国内外创造学研究概况

(一)国外创造学研究热潮的兴起

进入现代以来,美国最早将创造问题作为科学进行研究。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面向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程,使职工的创造发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经理奥斯本出版《思考的方法》一书,首创“智力激励法”;1953年又出版《创造性想象》一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探索研究,成为科学创造学的创始人。在《创造性想象》一书中,奥斯本明确写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与其人民的发明创造力和把这些发明转化为有用产品的能力紧密相关。”1943年9月,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的《创造性思维》一书在美国出版,这是世界上首部专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经典著作。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开设“创造力开发”课程,此后哈佛大学、布法罗大学等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相关课程。为促进创造教育的开展,1954年美国成立“创造教育基金会”。梅多与帕内斯等人在布法罗大学通过对330名大学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受过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学生,在产生有效创见方面比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平均高94%。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有创造学研究所10多个,五十多所大学设立相关研究机构。1979年,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在一次演讲中强调说:“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极需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目前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关于创造问题的课程。IBM公司、道氏化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等许多世界著名公司,也都设立自己的创造力培训部门。大量创造问题研究机构的产生,从学校到企业创造教育的广泛开展,以及各种有关创造问题的咨询公司的出现与竞争,标志着美国创造问题的研究与普及到20世纪80年代已掀起热潮。

在日本,虽然早在20世纪40年代市川龟久就发表了《创造性研究的方法论》一书,但创造学真正受到重视、得到发展,是在1955年从美国引进创造工程以后。日本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在一份文献中明确指出:“我国技术的进步,过去经常是依赖于引进外国技术。今后,决不能只停留在这种消化、吸收外国技术的地步”。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创造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超过美国。不仅大学开设有创造课程,企业普遍开展创造教育,而且大量建立创造工程研究所和创造学会等组织。例如,在丰田汽车公司的总部设有“创造发明委员会”,下设创造发明小组,广泛开展“创想运动”,取得巨额经济效益。1975年该公司收到创造发明设想和建议381 438件,采用率高达83%,支付奖金3.3亿日元。1981年日本东京电视台从10月起开设《发明设想》专题节目。他们还把每年4月18日定为“发明节”,在全国各地举行表彰和纪念成绩卓著的发明家活动。日本由此成为发明大国,专利申请量雄居世界第一。如日立公司7万名员工,仅1983年申请的专利和小发明就多达25 000件。在这种社会环境里造就了发明大王中松义郎,他在近50年的时间里共获得2 360项专利,远远超过美国爱迪生1 320项的专利纪录。在1982年世界发明比赛中,中松义郎荣获“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第一发明家”称号。有人认为,这也正是战后日本经济快速腾飞的奥秘所在。

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对创造问题的研究与普及。1958年,苏联人首先在拉托维亚人民技术学院讲授创造理论与技法,60年代逐步普及,建立各种形式的创造发明学校,成立全国与地方性的学术组织,制定《发明解题程序大纲》。其中,《发明解题大纲——68》在分析25 000个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40条发明创造的基本措施。1971年在阿塞拜疆创办世界第一所发明创造大学。到1978年已有80多个城市建立100多所发明创造学校,一些大学开设“科学研究原理”、“技术创造原理”等课程,1985年建立“大学生设计局”等科技组织的大学多达437所,参加学生10万多人。在创造学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陆续出版《创造学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发明家用创造学原理》和《发明创造心理学》等一批学术专著。

其他如英国、加拿大、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委内瑞拉等40个国家,也都先后开展创造问题的研究与普及,在各类学校和企业开展创造教育。创造问题研究的领袖人物之一卡尔文·泰勒(C.W.Toylor)说:“在1950年前的65~70年间,科学文献中只出现过屈指可数的几篇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论文。然而,1955年后,不断增加的兴趣和活动开辟了这方面的许多研究途径”。J.P.吉尔福特也说:“没有哪一种现象或一门科学像创造问题那样,被如此长久地忽视,又如此突然地复苏”。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30年代到1981年,全世界发表有关创造问题研究的文献62 000余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更是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各种有关创造问题研究的著作大量涌现,正在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热潮,由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创造学研究概况

在我国,将创造发明问题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科学画报》等媒体开始介绍创造发明方法和创造学基础知识,引起强烈反响。1983年,我国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第一次创造学学术讨论会。为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技发展,国家先后制定、颁布《发明奖励条例》和《自然科学奖励条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倡导建立思维科学,使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创造学的研究、普及正在我国掀起高潮。

1.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的论著越来越多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及其以前只是偶有论及创造性思维的论文,1985年以后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9篇、1986年的13篇增加到1987年的30篇。自1988年以来,每年至少有20~30篇研究论文,而且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自1985年以后,直觉与灵感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创造性思维研究中的热点课题。学术专著方面,20世纪80年代除一些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著作不同程度地探讨创造性思维外,重点是探讨科学发现的模式,如章士嵘的《科学发现的逻辑》(1986年)、邱仁宗主编的《成功之路——科学发现的模式》(1987年)和钱时惕主编的《重大科学发现个案研究》(1987年)。王极盛的《科学创造心理学》(1986年)从心理学角度,以大量心理实验材料和对我国部分学部委员的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心理、社会环境问题,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周义澄的《科学创造与直觉》(1986年)、陶伯华与朱亚燕的《灵感学引论》(1987年)、岳海等著的《灵感奥秘试探》(1989年),是对直觉、灵感及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普及性、通俗性和实用性著作明显增多。特别是近两年来,各种创意学和成功学著作令人应接不暇。

2.关于创造学研究与普及的各种学会组织陆续成立

中国发明协会于1985年成立,并举办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到1995年共展出发明1万多项,现场鉴定的技术转让合同总金额达16.4亿元。1988年和1992年还先后两次举办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同时,多次组织参加国际发明展览会。在1985~1995年的10年间,先后参加国际发明展览会25届,参展发明679项,405项获奖,其中获金奖86项。中国发明协会组织召开各种研讨和经验交流会,创办《发明与革新》杂志。中国创造学会于1994年在上海成立,创办会刊《创造天地》,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研讨会文集《智慧之光》。目前已有10多个省市和一些高校及企业单位相继成立创造学会。

3.创造学在高校的发展

在我国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最先引进创造学,以后在其他高校也陆续得到发展。当时,主要是以选修课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出现。20世纪80年代东北大学的谢燮正等学者,与国外建立广泛联系,陆续翻译几百万字的创造学研究资料,为我国创造学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初,开设创造学选修课的约有20所高校,近年来更是呈现成倍增长趋势。全国高校创造教育与创造学研讨会,自1993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召开首届会议后,每两年召开一次。10多年来,高校创造学的研究、教育取得一系列成果,承担国家级课题多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数十项,出版创造学著作数百种,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中国矿业大学将“普通创造学”作为各个本科专业的共同基础必修课,并创办创造学本科直至硕士、博士专业,对创造学的研究、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4.厂矿企业在普及、推广创造学方面初见成效

这些年来,全国总工会始终把在厂矿企业普及、推广创造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85年,中国机械冶金工会首先作出推广运用创造学的决议,以后在上海、大连正式开办创造学培训班。1987~1990年间,先后在14个省、24个大中城市开办创造学培训班50多个,创造学讲座70多场次,培训骨干5 000多人,并于1988年成立全国机械工业系统创造学研究推广协会。全国总工会职工技术协会为普及、推广创造学做了大量工作,组织编写《创造学基本知识》教材,拍摄创造学电视录像。1994年颁发《关于继续加强推广普及创造学的通知》,进一步动员其400万会员深入开展创造学普及活动,涌现湖北宜昌和东风汽车公司等推广、普及创造学的先进地方和企业。广东省人事厅自1995年以来,先后组织编写《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和《创新:民族的灵魂——创造力开发与应用》教材,并拍摄相应的录像,将创造学列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

以上事实充分表明,虽然创造学的研究、普及在我国比西方晚了许多年,但发展的速度却是惊人的。这显示出我国人民远不满足于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的先进科技,而是结合本国实际创造科技,符合我国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及已有的先进科技和有关创造发明的知识、经验,全面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意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创造发明活动;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扎实加强创造学理论研究。只有把创造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创造发明才有持久的后劲,才能在重大科技问题上有所突破,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要正确处理提高与普及的关系,只有不断地提高,才能持续地普及。

四、创造学应用

由于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创造实践,因此在学习、研究创造学过程中必须思考如何结合个人实际和本职工作应用创造学。创造学是横断科学,适用于教育、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于开发创造潜能、生产创造性成果和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指导意义。

(一)开发个体创造力

据现代脑科学研究,人的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是行为指挥中心和思维的物质器官,其记忆容量相当于7亿多册书籍,单项记忆可保持80年。然而,人脑的这种潜能开发和利用率不足10%,大部分还处于有待开发的“地层深处”,开发潜力和前景巨大。人的心身能量和创造潜力经开发训练而得到提高的具体事例见表1-1。

表1-1 创造力开发事例

img1

(二)开发群体创造力

企事业单位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这些资源远没有得到开发,是开发、利用最不充分的资源。有调查资料表明,企事业单位中许多人都希望有展示成果、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宽松的创造环境,有得到尊重、理解、保护和支(资)助的需要。单位员工的这种进取精神和成就愿望,是开发、利用创造力的“精神动力”,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员工是开发、利用创造力的“物质载体”。在以包起帆为代表的创新群体中,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后,创造了几个亿的经济效益,比一个中小型港口几十年创造的价值还多。

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缔造中国未来”的主战场,开发在校学生创造力大有可为。上海和田路小学“全方位开发学生创造力”研究课题,被确认为中国教育改革“五大模式之一”。他们发明的“和田创造技法”,走出校门参加国际会议交流。中国矿业大学创造工程专业毕业生,每人带着一项专利走向社会。许多事例表明,哪里有创造力开发,哪里就会有创造性成果出现;谁先开发,谁就会捷足先登;开发力度越大,开发范围越广,取得的成果越多。开发创造力,发展创造力开发式生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生产创造性成果

通过创造学研究揭示的规律、方法,对于开展创造活动、生产创造性成果,对于发挥创造潜能、促进成果转化,对于提高创造效率、缩短创造周期、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对于创造性解题、获得竞争优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东方电机厂1986年引进、推广和应用创造学,经过若干年的教育实践,取得合理化建议52 105条,实现技术创新1 576项,完成重大科研成果277项,开发新产品47个,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发电设备制造任务,取得三年递增率10.4%的增长效益。这些可喜可贺的成果来自于创造学。通过创造学的学习,企业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想问题的思路开阔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多了……”

运用创造学使电子玩具走向世界又是一例。原上海玩具十六厂助理工程师吴农发在学习创造学原理后,运用创造技法构思、研制新潮玩具“电子音乐不倒翁”,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投放市场后大受外商欢迎,创年利润80余万元。

(四)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等内容。其中,经营创新是先导,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由于企业创新是创造力开发极其重要且极具典型性的应用领域,因此学习和掌握创造力开发在企业创新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其他行业或职业运用创造力进行创新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创造学除应用于教育(开发创造力)、科研(生产创造性成果)和企业领域外,还在商业、农业、再就业和人事、军事、中医、刑事侦查以及编辑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商业应用

市场经营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由生产观念演变为推销观念,更新为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观念、大市场营销观念和创造顾客观念(Customer Create Concept,简称CCC)等。例如,日本手表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发出一种外观美、性能好的名叫西铁城的新产品。为开拓印尼市场,他们用直升机把数千块手表在印尼上空撒落,赠送给当地居民使用,并以此证明手表质量可靠。结果这种手表很快为印尼人接受,也为厂商带来了丰厚利润。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也越来越依赖于创新、创造。原上海第二百货公司永新有限公司陈士嘉为使商品更快、更好地被介绍给用户,他应用创造学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提出赞赏、导引、启发、展示、演讲、劝说、切磋等十大营销技法,持续创造出新的销售业绩。

2.农业应用

创造技法除应用于工业企业,对农业生产也有应用价值。应用创造技法创造、开发新农产品,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例如,哺乳仔猪下痢很难医治,传统方法是直接对病猪打针、喂药,但这种方法手续麻烦、操作不便,且效果不理想。浙江嘉善农牧局张斌荣在畜牧生产实践中遇到这个问题后,他联想到创造学,便应用创造技法对病猪进行医疗实验,结果发明出母猪乳期添加剂——乳克痢。将乳克痢饲喂泌乳母猪,通过母猪奶水来间接防治哺乳仔猪的“大倒病”。临床使用方便,效果显著,攻克了养猪业中的世界性难题,获得“国际发明最高金奖”。

3.在再就业中的应用

下岗、再就业是政府、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应用新小技术和创业知识,组织“创业上岗培训”,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4.在人事工作中的应用

人事工作具有规范性、严密性和继承性等职业特点,要敢于面对市场经济,创造性地研究长远发展目标,就必须学习和应用创造学。

人事工作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加快两个调整,这是人事工作创新的核心。这两个调整分别是:第一,把适应计划经济模式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到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上来;第二,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就包含有开发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二是实现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两个调整的力度,争取到2010年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形成一支具有竞争激励、公正规范、科学高效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培养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实力强大的,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使我国由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逐步成为具有人才资源优势的强国。

三是提高人事干部文化素质。负有人才资源开发重任的人事工作干部,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具体来说,主要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第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知识;第二,人事管理和人才开发的专业知识;第三,与人事人才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第四,与管理、开发对象相关的知识;第五,国际背景知识;第六,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

5.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我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华佗首创“酒服麻混散”麻醉术和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孙思邈创造出治疗多种疾病的《千金方》。千金有“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俞于此”的寓意,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重于千金,方药的作用就在于维护人的重于千金的生命。

长期以来,医学界所关心的只是维护生命安全的药物和治病方法(含医疗器械),但对于这些创造性成果(药物和方法)是怎样创造发明的、对病论治的具体思维和行为过程是什么等问题,则很少问津。而后者,正是创造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其实,治病的每一个配方都凝结着人们的创造智慧,都有一段发明、发现和创新、创造的故事。中医方剂构思的实质,就是创造学中“切割重组”原理的应用。因此有人将创造学思想引入中医药学,创立了“中医创造学”。随着这门学科的建立、传播和应用,人类战胜疾病的本领必将获得进一步提高。

6.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编辑从事信息(知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对已有信息(原稿)“进行创造性加工”的工作。从选题策划、拟订方案、稿件成果确认,到指导、组织写作和审阅、加工、修改直至装帧设计,无不体现编辑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编辑构思过程的主要特征,且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选题策划,要有新意和独创性,成果确认,选择文稿,提出指导性意见,协助作者创新完善,达到出版标准;组织写作,策划写作方案,帮助作者弄清主题意旨、读者对象、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要求,指导创作;审读加工,修改、规范文稿,编中有导、编中有创,为之润色,使之优化;装帧设计,使出版物做到内容与形式完善统一。

上海少年报社张福奎应用创造学原理和技法,剖析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造性设想,归纳、整理出“编辑工作创新思路提示法”,用以提高出版物的质量、速度和社会影响。

7.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

刑事侦查是发现、揭示犯罪事实的一项司法工作,也是应用已有证据和法律、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提出假说并加以证实的创造性活动。

证据包括人证、物证和“逻辑证据”。在侦查、审案过程中,侦查人员针对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进行缜密的逻辑分析,把任何一条线索和任何一个细节都纳入分析过程,将所有已知材料连贯起来,找出前因与结果、背景与过程、动机与目的、方法与手段之间必然的逻辑关系,再进行推理、论证、反驳,排除多元可能性,最后得出“确实犯了某种罪行”的唯一符合逻辑的结论,称为“逻辑证据”。“逻辑证据”的形成即是应用扩散—集中创造思维循环的结果。

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蒋汉伦研究提出“创造性预防犯罪”理论。上海市犯罪改造研究所林明崖探索罪犯创造发明的规律和开发犯人智力的方法,取得可喜成绩。中央民族学院马小琳将创造方法应用于刑事侦查工作,他运用逻辑证据侦查案件,发明T型卡片侦查法,解决了刑事侦查中的一个难题。

8.在军事上的应用

美国三军都建有开发军事人才创造力的训练中心,定期对军官实施“创造性解题训练”,以培养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军官适应未来战争的组织、指挥、协调能力。

天文学家兹维基博士参与美国火箭研制工作,用形态分析法提出576种结构方案,为美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中,有两个创意方案——“F-1型巡航导弹”和“F-2型火箭”,是德国法西斯当时正在研制的秘密武器。

我国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赵金魁教授,率先对“培养军事创造型人才”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指导提纲教学法”,他的论著《军事创造工程学》对提高部队官兵的创造性实战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