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古罗马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古罗马人不仅在广大地域中传播了古希腊的文化和教育理念,而且结合本民族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并把这些思想传播到世界广大地区,进而影响了西方教育思想的演化历程。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马库斯·图里乌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见图4-2)是古罗马共和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者,共和时期的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才干超群的政治活动家。他在《论共和国》、《论神性》、《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等著作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关于教育的主张。
图4-2 西塞罗在元老院演说
(一)西塞罗对教育的理解
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治家,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所以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
他认为这种教育目的反映了社会需要对人才的要求,是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他主张教育的价值在于实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智力,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为社会和个人服务。注重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是西塞罗的教育思想中具有独创性的一点。
西塞罗提出理论知识应当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他还认为教育应当适应人的天性,不赞成将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纳入统一的教育体系之中。
(二)西塞罗论雄辩家教育
关于雄辩家的定义,西塞罗说:“在我看来,有资格享有这种神圣称号的雄辩家是这样的人,不论在讲话中突然出现什么论题,他都能就这个论题以渊博的知识、巧妙的方法、诱人的魅力和很强的记忆力以及落落大方的文雅举止发表演说。”[2]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运用语言艺术进行阐述和演说,这是西塞罗所认为的雄辩家的本质特点。雄辩家与各种专门人才相比,在雄辩这一方面应比任何领域的专家都要出色。一个演说家在某一专业领域不是专家,但一旦他向这位专家请教有关该专业的某些基本知识之后,演讲起来比专家还要精彩、生动。有些著名的专家曾发表过动人心弦的演说,其原因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雄辩知识。因此,各专业的人才,要想就他的专业发表有说服力的演说,必须要有雄辩的知识和技能。
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应具备以下的条件。第一,要具备良好的自然天赋,然后才能顺其自然,加以专门的培养。这些天赋均不是后天训练得到的,比如反应迅速、记忆力强、口才敏捷、声音清脆、体态匀称等。第二,必须掌握广博的学识。没有广博的学识,雄辩术就是空洞、夸夸其谈的胡言乱语。这里的学识及文法、修辞以及柏拉图所主张学习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还包括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还有一门与雄辩家关系密切的学科,即伦理学。他认为,有关人生和人的行为的哲学就是伦理学。学习伦理学可以洞悉人性及其情感,以便使自己的演说扣人心弦、打动人心。第三,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遣词造句是否恰当,内容构思是否精到,语言是否华丽优美,是否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这些决定了演说水平的高低。他认为,语言修养的标准是表达准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和紧扣主题。第四,要具有优雅的举止和风度。演说时的身体姿态、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都会增强演说或雄辩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第五,雄辩家必须是一个好人。领导者对社会负有责任,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好人,一个具备良好道德的人。因为那些具有一流雄辩才能但品德败坏的人会使国家遭难。雄辩家应该忠诚地、公正地为公民服务,没有私心杂念,他注重的不应是如何提高个人尊严,而是如何加强全国无数公民的安全性。
关于雄辩家的教育,西塞罗认为,练习在雄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雄辩家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使各种雄辩知识转化为演说效果的最重要的方法。最常用的练习是模拟演说,以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方式进行辩论。如先确定一个与在讲坛上讲演类似的论题,然后尽可能逼被训练者发表演说。最主要的练习方法是写作,经过长期写作锻炼的人,可以得到敏锐的判断力和机智的表达能力。演说辞要求结构合理,布局匀称得体,并富有韵律,只有通过写作的练习才能达到。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昆体良继承并发展了他的雄辩家教育理念,以及关于天性与教育的思想。12世纪至14世纪,一直有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传承下去,在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过,在当时的教育界乃至文学界出现了所谓的“西塞罗主义”,把他的文体神圣化,阻滞了教育和文学的发展。但他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所起的作用中,积极的方面仍是主要的。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95),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演说家和教育家,古罗马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出生于西班牙,少年时代来到古罗马,在文法学校学习雄辩术和修辞学,30岁时做过律师。他主持了古罗马第一所公立的拉丁修辞学校,成为古罗马教育史上第一位公职教师,从事教学20余年。90年左右,昆体良开始撰写《雄辩术原理》,他只用了2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部12卷的传世之作,但这本书到他去世后才出版(96年)。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学理论的著作,书中全面总结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一)昆体良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古代罗马帝国初期,依然重视演说家的培养。作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昆体良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品德高尚的雄辩家。他认为,一名优秀的雄辩家首先应具有崇高的品德,否则能言善辩就会变成罪恶的帮凶、真理与善良的敌人。其次,雄辩家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演讲或雄辩才能更加具有哲理性、权威性和正确性。知识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真正懂得什么是公正、荣誉、节制、勇敢,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又指出,雄辩家还应该思维敏捷,仪态大方,通晓人情世故,善于运用言语辞令,发表演说能紧紧抓住人们的注意力,感动人们的心灵,博取人们的同情,并使人们能听其言而信其行。
昆体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个性和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受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好的演说家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者应当遵循教育对象的自然天性来施行教育,选择适合每个人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使每个人的独特天赋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深信儿童具有广泛发展的可能性,认为儿童一般生而具备智力活动的理解能力,天生愚笨而不可教的人肯定很少。他不否认家庭教育,但特别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种种优点:可使儿童获得友谊;便于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可广泛进行游戏、竞赛,借以培养群体共有的品格。
(二)昆体良论教育过程
关于雄辩家的培养,昆体良提出一整套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培养方案,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家庭教育。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当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家庭幼儿教育主要是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作为父母,首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知识,身体力行,给儿童以良好的影响。同时要慎重选择行为端庄和说话清晰的妇女为教仆。教仆伴随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负责监督防范儿童周围不良影响的侵入。同伴要言行端正,避免不良行为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昆体良在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同时,也反复强调应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育中养成儿童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兴趣,为以后在学校教育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初级学校教育。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高度评价学校教育的价值。他将初级学校看做是基础教育,主要传授读、写、算、音乐和诗歌。他认为,初级学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教育只有适应天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三阶段是文法学校教育。学生在初级学校学会阅读和书写之后,就应该接受文法学校的教育。学习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希腊语、拉丁语、伦理学、物理学等学科。他特别强调文法的学习,认为学习文法“不仅有助于使孩子的智力变得敏锐,而且也为运用最渊博的知识和学问开辟了前景”[3]。
第四阶段是修辞学校教育。修辞学校是培养雄辩家最后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专业教育阶段。初级学校教育和文法学校教育都是为未来成为雄辩家打基础的阶段,而修辞学校则是最后造就雄辩家的阶段。修辞学校的学生主要学习逻辑学、伦理学、物理学(自然哲学)等,还必须学习诗歌、历史、散文等课程以及演讲的各种技巧。逻辑是争辩艺术的理论,对下定义、进行推理、解释疑难都有用处。伦理学对培养道德品质极为重要,物理学则是在辩论中引证材料时所必需的。昆体良重视物理学的学习,认为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任何真正的雄辩。
(三)昆体良的教学理论
昆体良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家,他对于教学工作有深切的研究,并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
昆体良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班级教学的概念。他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级,教师同时对全班教学,而不是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他认为实行这种教学制度,不但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模仿和竞赛,从教师对别人的批评或表扬中得到警示和鼓励,公共活动也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昆体良提倡因材施教。每一个儿童在才能上是有差别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识别学生在能力上的这种差别。“教学要能培植各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4]在了解学生之后,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因材施教:一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二是善于使每个人在其最有才能的方面得到进步,扬长避短。
他反对体罚学生。在古代各民族的儿童教育中,体罚是普遍现象。昆体良在1世纪就明确反对体罚,认为体罚有百害而无一利,它会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体罚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如果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学校和教师应采用竞赛、奖励和赞扬的方法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兴趣。
昆体良提出教学适度的原则。教师要节制自己的力量,俯就学生的能力。既要避免要求学生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可让学生放弃力所能及的课业。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东西学生是无法接受的,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并据此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
昆体良提倡运用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当善于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经常向学生提问的益处是可以借此测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防止学生漫不经心,防止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充耳不闻,最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四)昆体良论教师
昆体良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必须在道德上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能防止学生的行为流于放荡,而且,教师的行为失检,就会对学生产生有害的影响。第二,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有学识的教师,才能真正履行教师的职责,培养出完美的雄辩家。第三,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教师对待学生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要求。但关心不等于放纵,严格并不意味着冷酷。教师应耐心工作,既不对学生发脾气,也不纵容学生。第四,教师应既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又能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昆体良将教学理解为一门艺术,教师要懂得教学艺术,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巧妙地运用表扬和批评。
昆体良继承和发展了西塞罗的雄辩家教育理想,更加深刻地论述了人的天性与教育的关系。他的《雄辩术原理》系统论述了年青一代的教育问题,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高等教育各个阶段,而整个古罗马时代的其他著作中的教育言论都是零星的。他是夸美纽斯以前西方最杰出的教学法学者,他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经验,提出了系统的教学法思想,这是他对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充满真知灼见,且至今仍不过时。
【注释】
[1](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2]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附录二:西塞罗《论雄辩家》选译),任钟印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页。
[3]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4]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