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的发育情况,卢梭把受教育者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身心特征和教育任务。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卢梭提出至今看来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要理解卢梭的“归于自然”的教育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就要理解他的天性哲学。

一、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性善论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禀赋着自由、理性和良心,自由、理性和良心便构成善良的天性。他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在他看来,儿童“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2]。因此,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教育的不良导致的。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因此,人的自然本性是善的,只是社会把人变坏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彻底推翻专制制度,建立理性王国,同时还要“在社会秩序中把自然的情感保持在第一位”,要培养社会条件中的自然人,这便是教育的责任。

(二)感觉论

卢梭是一个唯物主义感觉论者。他认为感性比理性可靠,感觉经验是认识真理之路,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获得对于周围世界的正确概念。同时,卢梭与其他启蒙学者一样,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他说,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所有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性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感觉是人的知识的原料。[3]

该理论反映在其教育学说上就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他在教育史上首次详细论述了如何训练儿童感官的问题,主张儿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在日常活动中来获得直接经验。

二、自然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教育的核心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卢梭认为,爱弥儿“不是人培养出来的人,他是大自然培养出来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4]。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的统一,这三种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5]因此,人的教育与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教育的指导。卢梭要求教育内容、方法及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必须适合儿童自然发展的进程,教师应当成为自然的有理性的助手,为儿童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二)自然教育的目的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卢梭反对封建主义教育把天真善良的儿童培养成为高踞于人民头上的帝王、朝臣、豪绅等封建权贵,和依附于封建权贵、效忠封建政权的法官、律师、教士、骑士等专业人员。因此,卢梭大声疾呼要培养自然人,即一个真正的人。

卢梭所说的自然人,并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他完全可以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不必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他绝不是寄生坐食而行为邪恶的暴君和歹徒,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而自食其力的人。他劳作时像个农民,而思考时则如思想家。总之,他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新士绅。

(三)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育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他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6]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成人的教育强加于儿童。根据儿童的发育情况,卢梭把受教育者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身心特征和教育任务。

1.第一个阶段(婴儿期,出生至2岁)

卢梭认为,这个时期婴儿身体方面的特点是软弱无能,但柔韧性好,善于活动,能够接受锻炼。在心理方面,“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本身的存在”[7]。这就是说,既无感情,又无思考,甚至感觉也极微弱。根据这些特点,卢梭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使身体健康发展。卢梭接受洛克“健全精神寓于健康身体”的思想,高度评价健康身体的重大意义。对这一阶段的婴儿主要进行家庭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体质。

2.第二个阶段(儿童期,2~12岁)

卢梭认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他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即他们只能接受关于事物的声音、形状和感觉,而不能接受关于事物的观念。因此,本时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另外,还要继续进行体育锻炼,使提供感官的身体健康强壮。

卢梭极为重视感觉教育,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是理性发展的工具。要学习思考,必须首先训练感觉和身体器官,以便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卢梭反对儿童在12岁以前学习书本知识,强调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儿童在观察、接触周围事物的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知识。

3.第三个阶段(少年期,12~15岁)

爱弥儿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教育,身体已变得强壮有力,感官也发展良好,并且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卢梭认为,好奇心是儿童求知的动力,因此从这时开始,应该学习知识。但是时间太短,不可能也不需要教给爱弥儿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所以,对所学知识必须进行严格选择。卢梭关于知识教育的观点,主要归结为两方面:反对古典主义,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教条主义,主张行以求知。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卢梭提出至今看来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方法。第一,卢梭重视直观,把直观当做教学的基础。卢梭从感觉经验是理性发展的凭借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强调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他认为,直观性教学对于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所说的直观主要是实物观察、实验和实践。他指出,除非把实物指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在的事物。第二,卢梭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儿童时期有儿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图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强调按儿童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三,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问。

4.第四个阶段(青年期,15~20岁)

卢梭认为,这个时期的青年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情欲发动的时期,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第二,它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的时期。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青春期应施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人的自爱、自利开始,进而培养人的善良的情感、道德判断能力及坚强的道德意志。同时,卢梭还提出了这个时期进行爱情教育和性教育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在世界教育史上,卢梭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他对封建专制的极端憎恨,对传统教育的猛烈批判,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要求深入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遵循自然而施教,成为近代儿童研究的先行者及内发论的宗师。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之后的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杜威等一批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影响了各国初等教育的实践。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转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儿童正式成为教育的中心。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亦是当前儿童本位教育理念的思想渊源。当然,卢梭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价值;强调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要求离群索居,脱离社会的影响来培养自然人,12岁以前不让儿童接触书本等。这些反映了他的思想偏激的一面,或者说是反社会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