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独立学院”的发展贡献和现状
1.独立学院雨后春笋般涌现
现在的“独立学院”是在1999年从浙江、江苏开始发展的,当时称作新制二级学院。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扩大招生规模为突破口,掀起新一轮高教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为完成扩招任务,全国各地纷纷采取了适合本地区的措施,浙江省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教育一直不发达,高等本科院校数量少、规模小、容量有限,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难度不小。为了推动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在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与国家一系列政策鼓励的情况下,浙江省也提出了建设与经济强省相适应的教育大省目标。在《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00~2020)》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0%,全日制在校生达到40万人。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25%,全日制在校生达到65万人,研究生占本科生比例达到10%以上。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40%,全日制在校生达到80万人,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要实现高等教育这一宏伟发展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扩展措施增加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新制二级学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浙江省率先进行新制二级学院尝试的是宁波大学。被喻为“全国发展的潮头城市”的宁波市,作为国务院计划单列市,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富裕起来的宁波人民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宁波经济也需要科技与人才的强有力支持。为此,宁波大学领导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提出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发展民办高校事业的设想。该设想的具体方案为:通过对宁波大学西校区(即已并入宁波大学的原宁波师范学院原址)土地及教学设施的置换,按照教育成本收费的原则,兴办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独立财务核算、相对独立办学的民办本科二级学院,使它成为宁波大学改革发展的试验田,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办学声誉和民办机制的优势,走出一条在市场经济下高校发展的新路子,并促进宁波大学与二级学院的协同发展。这一方案于1999年3月提交给浙江省教育厅后,浙江省教育厅领导当机立断,同意宁波大学的请示,并把申报材料上报给了浙江省人民政府。1999年4月2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研究,批复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人民政府,同意宁波大学通过西校区土地、校舍等资产的置换,筹措社会资金,建立以民营机制运作的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省第一所新制二级学院由此建立。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建立大大激发了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的办学热情,要求建立二级学院的申请不断增加。为了切实缓解浙江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压力,保护社会力量的办学热情,浙江省人民政府于8月又批复了“关于浙江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组建民办二级学院”的申请。到2002年,浙江省共有22所普通高校获准进行二级学院的办学试点。新制二级学院对浙江的高教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2001年,浙江省二级学院的招生就超过了2万人,使得浙江省的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15%,基本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3年,浙江全省25.2万本科在校生中民办二级学院就读的达到8.64万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2006年,浙江省独立学院招生规模本科招生数近一半。近年来浙江新增40%多的本科招生计划是由这类新制二级学院完成的。(17)
在浙江省二级学院蓬勃发展的同时,江苏省的二级学院也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江苏是全国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本科高校数量众多,这就为大力发展二级学院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早在1998年12月,苏州大学和苏州市凯达房地产有限公司就已创办了江苏省第一所新制二级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加快教育发展,江苏省在2002年的教育与工作中还推出了八项新举措,其中包括鼓励部属高校创建民办二级学院,鼓励省属本科院校通过多种筹资方式举办民办二级学院,甚至提出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举办若干所二级学院。截至2003年7月,江苏省共组建了36所二级学院。
江浙一带的办学实践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对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态度。在江浙一带高校成功创办二级学院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新制二级学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2003年4月,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冷静观察,并在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即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办学机构。并提出了“积极发展,突出一个‘优’字;规范管理,突出一个‘独’字;改革创新,突出一个‘民’字的政策”。从此,新制二级学院走上了转型和发展之路,“独立学院”开始蓬勃发展。
从江苏、浙江等省开始试办“独立学院”后,其他各省纷纷效仿,独立学院得到迅猛的发展,从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到全国半数以上省份。湖南省从2001年试办独立学院开始,几年间发展到15所,在校学生3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7月,全国共有25个省市举办的独立学院共300多所,在校本科生40多万人,占普通高校本科规模的4%左右。初步建成了占地约7万亩、校舍约87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约12亿元、图书约2000万册的高等教育资源。
2.“独立学院”发展迅速
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东风,独立学院迅速发展,数量猛增,区域不断扩大,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截至2008年教育部确认的全国各地举办独立学院的省份有29个,举办独立学院318所,其中包括北京(4所)、天津市(10所)、河北省(17所)、山西省(8所)、辽宁省(23所)、吉林省(11所)、黑龙江省(9所)、上海市(5所)、江苏省(26所)、浙江省(20所)、安徽省(10所)、福建省(9所)、江西省(13所)、山东省(12所)、河南省(10所)、湖北省(31所)、湖南省(15所)、广东省(17所)、广西壮族自治区(9所)、海南省(1所)、重庆市(7所)、四川省(12所)、贵州省(8所)、云南省(7所)、陕西省(12所)、甘肃省(5所)、宁夏回族自治区(1所)、青海省(1所)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所)。独立学院在校生186.6万人,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本科在校生的近30%,独立学院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独立学院从总体上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数量上的需求,从质量上,独立学院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自身条件,创建自身品牌优势。有的独立学院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全国独立学院的范本,他们的办学经验成为全国独立学院学习的楷模。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03年首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3.6%,其中英语、土木工程等专业达100%;毕业生就业地域广、层次高、质量好。招生情况也一年胜过一年,许多上了二本线的考生填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良好的生源为保证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东北大学软件信息学院,作为一所培养紧缺型IT人才的专业性学院,显示出了强大的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活力,给现代IT 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给传统IT人才培养带来了冲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突出了“三个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是IT及应用的能力;二是外语及交流的能力;三是与社会融合的能力。学院坚持“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观念,在加强和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从专业理论、动手技能、沟通表达、从业经验、科技事业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目的。这些教学理念显然是结合了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距离缩短,培养出了产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值得一提的还有独立学院中中外合作模式的独立学院,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相比还相去甚远,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最新推出的2004年世界大学学术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内地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前200名,排名最高的北京大学也仅列于第223位。该排行榜虽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即便是国内最顶尖的高校,目前距离真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代世界正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人力、资金、知识、信息、技术等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如果没有全球教育观,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固守区域封闭的阵地,将永远无法改变自身落后局面。加快教育的全面开放,推进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特别是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引进部分国际名校到我国办学,零距离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管理模式与经验,构筑起中国与世界的教育之桥,这是顺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时代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高教发展、加快国内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的有效途径。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是上海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于1993年经过双方会谈、考察,签订协议,并于1994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大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院。它实现了东、西方教育与文明的相互吸收与融合,适应了教育全球化趋势。它是由我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举办的二级学院,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管理工作,通过引进国外大学的优秀教师、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在素质、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外向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所学校的创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开始从单一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形式,跨入到了直接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阶段。
这种“全盘引进”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既有利于推进教育开放,促进国际文化和教育的交融,又能够使许多学子不出国门就能接受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教育,同时还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3.独立学院的发展贡献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一开始受到国家法规政策的支持,起点高,也“生逢盛世”。一路走来,虽多有争议,但独立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1)人才培养的新领域
独立学院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依托知名的母体公办高校办学,借鉴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感受名校浓厚的学术气息、文化氛围,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学会将母体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所蕴涵的能量加以吸收、内化,丰富其自身的办学功底。它按民办机制运作,在教育管理等方面有着优于母体公办高校的灵活性、自主性。这些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主要的基础,使其能拓展人才培养的新领域。
独立学院大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实用型人才,而其所依托的母体公办高校多将人才培养定位于研究型人才。这一方面体现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特征,另一方面说明独立学院与所依托的母体公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扩大了择业的层面,成就了社会人才的多样化。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独立学院在培养人才中以丰厚的教育资源为依托,自主地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专业课程,在开设大量实用型专业,增加实践理论课环节的同时,要注意加强理论的系统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将其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其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重,使其成为新型的实用型人才。
与此同时,独立学院不以“实用型”束缚住自己的视野,把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权,不但看其人才培养战略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程度,更重要的也是看其人才培养战略对时代发展而言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科研、教育和管理,是否兼顾到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一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并不局限于培养的人才满足一时的市场需要,而是着眼于培养的人才所释放出的才能能够指导市场良性、长足地发展。
独立学院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自由的发展平台,充足的发展资源,在发展中比较注重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积累办学经验,建构起稳定的学术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管理质量,拓展了人才培养类型,为社会发展输送了优质人力资源。(18)
(2)民办高校新的生长点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力量比较薄弱,要形成与公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还需要扶持和提升,为其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国家允许独立学院采取依托母体公办高校优质资源的办学策略,就是希望借助母体公办高校的办学品牌尽快树立起这类民办高校的良好形象,增加其办学吸引力,帮助其快速成长起来,从而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实力。这一发展策略有效地弥补了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独立学院成为了民办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支充满朝气的生力军。
我国民办高校“自我摸索发展”的道路走得并不顺利,体现在缺乏对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认知,缺少教育教学经验,长期投入不足,社会认同度不高。这都使得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而独立学院选择性地学习母体公办高校的教育管理经验,在母体公办高校的指导下能够迅速适应高等教育办学的模式、遵循高等教育办学的规律,这有助于提升其办学实力。在资金来源上,独立学院从企业、政府及其他投资方获得资金投入,解决了创办时所需要的硬件。同时,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关注市场的发展需求,引入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具有民办特色的办学模式。因此,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赢得了先机,其办学实力的提高将推动整体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2008年,独立学院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这一数据无疑说明了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一支生力军起到了强有力的效果。
(3)高教改革的试验田
独立学院不仅是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新型探索,同时担负着转变大众对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传统观念的任务。我国传统观念认为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远不如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往往成为受教育者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但是,在评判美国大学时,中国人择校的标准不再是私立或公立,而是大学的师资、学科专业水平、课程及其办学历史等。往往一轮选择下来,入选的均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等私立大学。以上两种现象形成强烈反差。独立学院尝试开发人才培养特色,以良好的就业市场为契机,提高了社会知名度,独立学院的出现开始改变人们的观念。出现某些考生在一般“二本”高校和知名独立学院的选择之间选择了独立学院。说明这也改变了人们的对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传统观念。
同时,独立学院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如人员的聘任制、完全学分制、按劳取酬、机构精简、管理高效等,为我国公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国际合作的新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国际化的视野引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增强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立学院在这方面也迈出了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独立学院中的东华理工学院、长江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等一些独立学院已将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的视角拓展到了国外,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正逐步走向国际化,根据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以及适应能力的人才。同时,一些独立学院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寻求雄厚的国外资金支持办学,这些努力和探索将开拓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一个新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