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又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身在其中的高校教师也势必受到不利影响。尽管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中,提倡“德才兼备”的标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了对人才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的偏差。目前,虽然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充实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内容,有的高校还细化了师德行为规范。四是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二、高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既有整个“大气候”的影响,又有“小环境”的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2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对教师道德观念的影响

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扩大,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价值观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冲突越来越凸现出来,价值观的多样化,挑战着一元道德权威,形成道德观、价值观的多元化,客观上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是非标准模糊提供了“土壤”和“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弱化了现有的道德观念。高校又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身在其中的高校教师也势必受到不利影响。具体来说,一是整个社会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平等主体”观念的认可以及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统观念认同的淡薄,使得教师的主体自我认可程度下降,作为一种高层要求群体地位消失,导致了教师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职业群体中的一员,而只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传授,放弃了所担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把教师这个本是神圣职责的岗位仅当作“谋生”的手段。另外,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来看,虽有尊师重教的习惯,但这种道德观念只局限于亲授师生之间,即学生只是比较尊敬亲自教授过自己的老师,对其他老师并不尊敬。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带着浓厚的感恩报德的色彩,而不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二是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处在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如果高校教师对开放环境中出现的新形势、新观念、新事物、新手段把握不准、掌握不够,那么,教师在知识占有上的优势地位必将受到极大的挑战。这样也影响了教师原有的、已形成的自尊心和思想道德观念。三是年轻一代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用个人价值取代社会价值,忽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义务。

(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大学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但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也不可避免地会伴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的出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价格信号的负面影响,过去在教师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在一些教师中出现了“个人中心”意识增强、等价交换原则滥用和牺牲精神滑坡等现象。有的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坐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取向,奉行实用主义,刻意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三)人才培养和使用中重才轻德的结果

尽管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中,提倡“德才兼备”的标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了对人才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的偏差。表现为:在人才培养中,“重业务,轻政治”、“重智育,轻德育”、“重学历,轻素质”的倾向日益明显:对教师唯学术是举,以偏概全,用专业知识代替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在人才使用中,只重学历和文凭、仅看业务能力和水平,而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放弃了对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考核。长此以往,势必会引导教师只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四)高校师德建设的运行监督评价机制乏力

目前,虽然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充实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内容,有的高校还细化了师德行为规范。但是多数还是停留在书面和文字上,很少落实或取得实际效果。这是因为,一是领导精力投入不足。虽然成立了学校师德建设领导小组,但作用不大。学校领导小组成员多是学校或部门领导兼任,他们的精力多半投入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学位建设等所谓的“硬”指标建设上,而很少注意师德等这些“软”指标建设。二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大。高校师德及师德建设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师德建设只讲教育引导,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教育与管理、监督脱节;另一方面,社会多数人认为校园是块“净土”,自然对在“净土”中工作的教师投入了较少的审视目光。三是评价体系不实。目前,高校尚未完全建立和健全对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从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一些网站(如网大)对高校的评比和排名来看,往往看重的是学术声誉、学术地位、科研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和其他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而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水平如何没有得到反映。四是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是没有去落实贯彻,没落实也无人追究;另一方面,有的规章制度不切合实际,内容空泛,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些情况客观上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师德建设。

(五)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引导不够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社会经历简单,缺乏社会磨炼和思想磨炼,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加之西方文化和传统不良观念的影响,离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事实,而放松了对他们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客观上,现在高校扩招,学生规模越来越大,有的高校出现教师缺编现象,学校面临高素质教师“引进难”、“稳住难”的新问题,在教师的选择和任职资格的把握上,教学能力指标硬、道德合格标准软,有的甚至“饥不择食”,没能完成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培训,就让他们走向教学第一线。因此,现有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整体上不及中老年教师,这也成为客观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