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德规范建设的出发点

师德规范建设的出发点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时期以来,部分人习惯于给教师这一职业戴上神圣的光环,使之居于其他职业之上,让师德脱离了一般的职业道德而成为一种“圣德”。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师德规范重视的不是前两个层次,而是具体的师德规则。这些也不失为师德的部分内容,但时代飞速发展,当前师德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师德具体规范的讨论和确认,因为在师德领域里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范”现象。

一、师德规范建设的出发点

(一)重视大众标准

一个时期以来,部分人习惯于给教师这一职业戴上神圣的光环,使之居于其他职业之上,让师德脱离了一般的职业道德而成为一种“圣德”。师德神圣化一方面容易使教师对达到标准丧失信心,反而满足于一般状态,另一方面容易使师德的具体内容泛化,最终失去对教师的指导和规范。这种师德神圣化的传统也许与历史上的圣人多为“人师”有关,孔子就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就是圣和师合二为一的最高代表。“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圣”才是模范和表率,二者可以合二为一,但这种结合并不是必然的。进入21世纪,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已经膨胀为一个社会阶层或集团,而圣人永远都是稀少的,要求教师就是圣人未免不够理性。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德高者都是社会表率,社会表率不应该也不可能为教师这一职业所垄断。

既然教师是一种职业,而不是圣人,则师德的内容就不可能是圣人的行为规范,它就应该是教师这一阶层的职业道德规范。它应该面对教师大众,应该是教师大众能够达到的行为规范。说到底,就是教师的“公德”,每个教师都必须做到,做到了就是合格的教师。

(二)重视大众标准的意义

1.大众标准有利于师德建设

标签理论认为,一个人如果被标定为什么人,他就很可能真正成为什么人。如果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可以达到的师德标准,则大学教师都可以自认为是合格的有师德的教师,那么他们实际上就能够成为合格的有师德的教师,而如果这个师德标准是“圣德”,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容易甚至不能达到,那对广大教师将是一种严重打击。实际上,每一个遵守职业道德的人都是优秀的职业人员,都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也就有动机自我完善。一个明确的大众的师德标准,可以给绝大多数的教师一个可供保持的好名声,给他们职业尊严感,给他们积极工作保持声誉的动机,这样也最有利于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2.大众标准在于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美国的师德规范就大体上分三个层次,一是师德理想,最高要求,要求教师“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二是师德原则,中级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对待学生方面,要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价值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待专业方面,要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水准,争取条件来吸引那些值得信赖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并且防止不合格的人从事教育专业;三是师德规则,是最低要求和具体规范,包括学生方面的8条和专业方面的6条,另外还有《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这些规则具体到诸如“不能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从宽的态度”、“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或过分随便”、“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等。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师德规范重视的不是前两个层次,而是具体的师德规则。这些规则具有鲜明的教师职业特点,使每一个达到标准的教师都能为自己的职业自豪。

(三)从具体规范的确认开始

师德是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可是师德的内容,尤其是具体内容是什么,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有人认为师德的内容分师魂、师爱、师品、师风、师能五个方面,有人认为,师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榜样、道德信仰三部分。更多的人强调师德的高标准和勤修养,认为“为师”就是努力成为学生乃至社会的表率,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等等。这些也不失为师德的部分内容,但时代飞速发展,当前师德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师德具体规范的讨论和确认,因为在师德领域里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范”现象。社会学认为,失范是指旧的规范被打破,新的规范尚未建立,或者出现了新情况还没有与之匹配的规范的一种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规范的状态。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也使教育领域和教育工作者经历这种失范的考验,例如,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算敬业,大学教师校外兼职应遵守哪些标准,对学生的恋爱、社交和经济活动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明确答案,这很容易让教师陷入无所适从或者为所欲为的不适应状态。

1.从批判地继承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开始

传统师德深入人心,但他们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有效的更新才能符合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当代有其深刻的内涵,什么标准是严格,如何严格,严格要求必须配合大量精力的付出,那么大学教师如何处理关心学生与专注自己的科研的矛盾?引导和要求学生还不仅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还需要大学教师具备引导人教育人的高远的目标和高超的技术,这其实需要大学教师在钻研专业之外付出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和技巧,那么新时代的教师伦理要求教师付出多少精力研究教学呢?另外,诸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老教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能接受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播圣人的言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素质高的有用于社会的人才,这种人格地位不平等的箴言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至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应该注入新的内容,传道的伦理、授业的目的、解惑的形式都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新的诠释。

2.要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予以积极解答

时代要求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那么每一个老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如何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才是科学的?在大学,教师还要不要上课前点名?学生缺课,或者不记课堂笔记,而要求拷贝老师的课件,还应允吗?学生想把困扰自己的生活问题倾诉给教师,老师应该付出多大精力?学生不爱学习,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教师从事社会兼职影响学校工作,到底该不该承受道德压力?教师精力外流有一个什么样的限度?让学生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劳动,应不应该?我们不能在这些具体的问题面前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不是一个“严于律己”的总原则就能解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