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威认为,人们需要的是一种以经验哲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即“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杜威对哲学的研究立场是经验主义的,他把自己的经验主义称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经验的自然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以区别于以往的经验论。杜威所倡导的经验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在杜威看来,“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

(三)杜威对“经验”的理解

杜威认为,人们需要的是一种以经验哲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即“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55)。在论及教育的定义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56)“教育应该是经验的解放和扩充。”

1.“经验”的含义

杜威对哲学的研究立场是经验主义的,他把自己的经验主义称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经验的自然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57),以区别于以往的经验论。这一主张强调经验与自然的统一,并着眼于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以此来克服近代的二元论对立。在杜威看来,在传统哲学中,把人与经验同自然界截然分开的思想深入人心。一方面,古希腊哲学家和近代理性论者认为:“经验对于具有经验的人们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发生太偶然、太零散了,以至在涉及自然界的本质时它就没有任何重要的意义了。他们还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完全和经验分开的。按照某些思想家的看法,经验不仅是从外面偶然附加在自然身上的不相干的东西,而且它是把自然界从我们眼前遮蔽起来的一个帐幕,除非人能通过某种途径来‘超越’这个帐幕。因此,某种非自然的东西,某种超验的东西,用理性或直觉的方式就被介绍进来了。”(58)另一方面,近代经验论者则“把自然视为完全是物质的和机械的,他们要依据自然主义建成一个关于经验的理论,因而也就贬低和否认了经验所特有的高贵而理想的价值”(59)。因此,改造哲学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改造传统的经验概念。杜威在《哲学复兴的需要》一文中,概括了近代经验概念的五个特征:一是经验首先是一种认识事件;二是经验主要是一种通过“主体性”发生的精神性的东西;三是经验是对已发生事件的记录,它面向过去;四是经验把关联与连续性排除在外;五是经验是与思维相对立的。(60)与此相对,经验概念在杜威那里得到了新的诠释。第一,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它是“一个詹姆斯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经验’指开垦过的土地,种下的种子,收获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湿、冷热等等变化,这些为人们所观察、畏惧、渴望的东西;它也指这个种植和收获、工作和欣快、希望、畏惧、计划、求助于魔术或化学、垂头丧气或欢欣鼓舞的人。它之所以是具有‘两套意义’的,这是由于它在其基本的统一之中不承认在动作与材料,主观与客观之间有何区别,但认为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包括它们两个方面。”(61)显而易见,经验在杜威这里不仅仅是认识事件,也不是纯粹主观的东西,杜威的经验概念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它不仅包括经验的主体、经验的过程,还包括经验的对象。由此可见,经验概念在杜威这里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消解了传统经验概念的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第二,经验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杜威说:“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到经验的性质。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经受结果。”(62)但需要注意的是,杜威在此所说的被动并不是近代经验论者所说的受纳,杜威更强调经验的实践性、主动性。杜威说:“经验首先是实践的,不是认知的——是行动和对行动结果的承受。”(63)“经验本身首先包括存在于人和他的自然和社会之间的主动关系。”(64)杜威举例说:“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进火焰意味着灼伤。一个人被灼伤,如果没有觉察到是另一行动的结果,就只是物质的变化,像一根木头的燃烧一样。”(65)在杜威看来,经验就是一种主动而又被动的事情,如果把经验的主动行动的一面和被动经受结果的一面割裂开来,就会破坏了经验的重要意义。第三,经验是理智的,“经验即实验”。“我们不再认为在经验和某种高级的东西(理性思维)之间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差别;我们只认为在两种不同的经验之间是有差别的:一种经验所涉及的是一些未加控制的变化而另一种经验所涉及的则是一种在指导和控制之下的变化。”(66)经验即原初经验与反省经验,而在后一种经验中涉及的指导和控制,实际上就是理智因素(intelligence)在起作用。杜威指出,传统的“‘经验’中缺乏科学或理性,所以难以使它保持最好的状态”(67)。而只要经验与知识、理性的对立以科学实验与反省思维的方法介入其间,问题就得到了解决。由此可见,杜威发展了近代经验论者经验概念“理智”的含义,摒弃了古希腊时期经验是“偶然性”、“习俗性”知识的含义。第四,经验不是偶然、孤立、分散的各种感觉,而是具有连续性。杜威把经验分为原初经验和反省经验,二者不是对立和分离的,而是连续的。第五,经验是面向未来的。在传统的经验论中,经验被认为是纯粹主观的事件、认识的事件,也被设定为是过去式的概念,并不具有面向未来的可能性、开放性。而在杜威的经验概念中,则强调未来,“经验应该是隐含在现在中的将来”(68)。“适当地分析和指导时,过去经验是我们在未来经验中的唯一向导。”总之,经验不是关于过去事情的记录,不是主体如何认识外部环境的问题,而是关于怎样处理和应付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的问题。

2.经验的方法:“做中学”

杜威认为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因此倡导“做中学”,但是,杜威并不排斥学生的内部思维活动,“做中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杜威倡导的“做中学”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经验的形成要求“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进行联结”,而这种“联结”通过“思维”或者“反思”完成。杜威所倡导的经验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在杜威看来,“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69),“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70)

所谓思维,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71)。思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思维其实是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是实际经验的情境的性质,引起探究和反思。思维的最好方式是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72)。经验价值的高低决定于反思性思维,没有反思性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反思性思维的功能在于“把经验到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某种失调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安定的以及和谐的情境”(73)

杜威详细探讨了思维的具体形态和方法。他说:“我们看到每个思维的两个极限,即,思维开始于困惑的或混乱的情境;思维的结尾是清晰的、一致的、确定的情境。第一种情境可称为反省前的情境,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后一种情境中,怀疑消除了。这就是反省后的情境,它的结果是控制直接经验,获得满足与愉快。反省思维就是在这两种情境之中进行的。”(74)若作具体分析,在这两端之间,思维实际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形态:其一是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其二是清楚地界定这个问题;其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其四是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其五是对假设进行检验。思维的作用就是依据上述步骤,将经验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景,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与和谐的情境。

总之,杜威所倡导的经验学习方法就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有反思,经验才可能有意义,因此,着眼于经验的学习,必定要重视“反省思维”的培养。

3.经验的标准:连续性与交互性

杜威十分强调教育与学生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但是他认为不是所有经验对学生的发展都有价值,他虽然“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经验的,这并不表明一切经验都具有真正的或同样的教育的性质。不能把经验和教育直接地彼此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有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75)。为了鉴别哪种经验有教育价值,杜威提出了衡量经验价值的两个标准,即经验的连续性和经验的交互作用。

“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76)在判断经验的教育价值时,要注意经验的形式和方向。每种经验都是一种推动力,判断一种经验的价值,要依据它的推动的方向和结果。经验的连续性可能把人导向坏的方面,也可能导向好的方面。“连续性原则应用到教育上,它的意思是指要在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顾及未来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提供某些东西,使人做好准备去获得未来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经验。这正是经验的生长、经验的连续性和经验的改造的含义。”(77)杜威的经验连续性原则,是他对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注解,即教育要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中心,教育始于学生经验,并指导学生朝着有累积价值的经验方向发展,在经验的累积中获得经验的改造,促进学生经验的发展。

交互作用是客观的和内在的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合在一起,或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看,它们便形成我们所说的情境。”(78)“只有当客观条件从属于具有这种经验的个人内心情境时,这时的环境才称得上杜威所说的情境,只有情境而不是环境才能跟人之间形成互动,因而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经验。”(79)杜威用交互作用的原则来解释教材与学习者之间的效果关系,“交互作用的原则清楚地表明:教材若不适应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可以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同样,个人若不适用教材,也会使经验丧失教育作用”(80)。因此,当教材和学习者相互适应的时候,经验的交互作用才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杜威把经验的连续性和经验的交互作用比喻为“经”和“纬”,二者相互制约,相互联合,密不可分,成为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标准。他说:“连续性和交互作用这两个原则彼此不是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又互相联系。可以这样说,它们是经验的经和纬两个方面。各种不同的情境一个跟着一个相继发生。但是,因为有了连续性原则,可以使先前情境中的某些东西传递到以后的情境中去……另一方面,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全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81)可见,经验的连续性标准说明经验的方向性,不是所有经验都是真正教育意义上的经验,真正意义上的经验是那种朝着学生成长方向累积的经验;经验的交互作用说明经验的条件性,有意义的经验不是纯粹自发的,也不是纯粹外压的,而是内外交互作用的结果。总之,杜威认为“连续性和交互作用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