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验学习的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是在当代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L.S.Vygotsky)的心理学理论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影响社会建构主义的当代哲学思潮较多,催生并推动社会建构主义发展的哲学思潮主要有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以及解构主义。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库恩(T.S.Kuhn)提出范式论,该理论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在科学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科学的增长是非理性的,认为“科学只是解释世界的一种范式”,而“知识是个人的理解”。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反对客观主义,认为人不是用语言表征对外在世界的反映,现实与人一道成为语言的构成物。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Derrida)为代表的话语解构主义为社会建构主义所吸收。解构主义强调结构意义的不确定性,进而指出“文本”在更广阔范围内和更大程度上的意义的不确定,认为现代文化对于理性的信赖是没有基础的。这三股哲学思想汇聚起来形成的核心观点就是:否定中心和等级,消除本质和必然;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推崇创造。这正是当前时兴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为社会建构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其心理发展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 “活动说”、“中介说”和“内化说”。 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人之不同于动物正在于人独具高级心理机能,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是在外部活动中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维果茨基把心理发展理论应用于个体学习时,特别强调个体的最近发展区。
当代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促成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社会建构主义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虽然这些理论派别对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共同的,他们许多观点也有共同之处,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反对客观主义、本质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决定论的方法论,强调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社会协商,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也就是说,社会建构主义把学习看做是个体自己建构的过程,知识的理解与获得是个体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个人心理的潜在隐喻,这样一来,心理学中传统的以个人为单位来把握的知识与能力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建构主义批判了传统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论,个人主义、决定论的方法论,呈现了其社会建构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