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方式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方式初探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在此形势下,如何通过网络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探索已成为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但是,通过网络,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网络拓宽了教育的渠道,使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原有的团队协作的考核项目也可以通过网上班级的形式来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方式初探

丁 灏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至今,一个真实的网络社会已经形成。网络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两次就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对高校网络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各项教育的新手段,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各项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在此形势下,如何通过网络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探索已成为新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形势和挑战

(一)现代科技推动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动向

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逐步进入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一批新兴的媒体形态和传播手段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媒体的认识。各种技术手段交叉融合,衍生出各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新兴网络应用和服务模式,使今天网络的面貌与以新闻门户、论坛、聊天室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有了根本性的区别,造成了全方位、多层面、意义深远的社会影响。

网络服务的价值导向从以技术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出现平民化、去中心化特征;网络行为规则表现出的自组织特性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必“面对面”;网络社区可使人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BLOG使人们以“链接”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网络”。

(二)互联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新领域

青年大学生群体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他们是网络最主要的也是受影响最深的使用群体,其思想观念和行为特点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他们在接受网络信息时表现出好奇心强、感觉敏锐、鉴别力不强、可塑性大等特点(如沉溺网络游戏、聊天、网上恋爱、网上一夜情;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严重的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新时期,如何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是我们面对的新课题、新机遇和新挑战。

1.机遇

(1)信息海量。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用“不可枯竭”来形容,几乎可以从中找到想要的任何信息。互联网不仅容量巨大,而且可以同时覆盖遍布全球的用户。到目前为止,我国所有高等院校都已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大学生在图书馆、开放实验室、宿舍里都能够上网学习、交流和娱乐。网络信息的海量和内容的丰富,使大学生获得更多接受信息、获取知识、交流沟通的机会。

(2)主体平等。在网络空间,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和交流自由,充分调动了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在思想碰撞中接受引导,实现自我教育。

(3)交流便捷。网络没有地理上的界限,高校“围墙”的概念消失,不同地点的学生既可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又可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问题,与其他同学开展交流与讨论。目前我校新校区的建设,在客观上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机会。但是,通过网络,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网络拓宽了教育的渠道,使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

2.挑战

(1)信息混乱。由于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相对来说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各种政治的、社会的谣言甚至于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到处流传,造成更消极的影响。各种信息垃圾包括色情、暴力、迷信等充斥网络,这些对社会的稳定以及良好社会风气的树立,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2)理性缺乏。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空间上无边界、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使得一些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一方面,排斥现实生活依赖网络世界;另一方面,在网络中发表意见、接受意见,完全跟着感觉走,存在着虚情假意、肆意谩骂、片面追求点击率等问题。

二、新时期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创新模式初探

(一)网上即时通讯

1.网上即时通讯——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

即时通讯(IM)能让使用者迅速地在网上找到朋友或工作伙伴,可以实时交谈和互传信息。不少IM软件还集成了数据交换、语音聊天、网络会议、电子邮件的功能。随着技术发展和功能的创新,即时通讯工具已从最初的点对点交流软件演变为具有群组交流和网络可视化语音交流功能的工具。

2.网上即时通讯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影响

以QQ、MSN为代表的网络即时通讯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表现成一个综合型的“通讯平台”,融合各种相互独立的互联网资源,无声无息地渗入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即时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追求平等交往的愿望,而网络的匿名性使他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活跃。一些由于外在因素欠缺(如相貌平平、拙于言辞、害羞内向等)而在交往中相形见绌的大学生也重新获得了交往的自信心。网上交互,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网络。通过网上交际构建社会网络的成本较其他社会网络的建构更为低廉,因此也更加适合大学校园里的学子们。

3.利用即时通讯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

(1)实时交流和引导,实现网络环境下人性化关怀教育。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为教师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灵距离提供了便利,即使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也可以利用多样的文字、丰富的表情、隐蔽的模式拉近双方的距离,在网上进行实时的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实时的交流,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信息,动态解决存在的问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真诚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也可以为学生所了解,从而可以互相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

(2)建立网上班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行学分制,班级概念淡化,班级同学的活动呈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性,“同班不同课”、“同课不同班”的情况较为普遍,因而传统的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大学生容易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部分同学由于个人自制力等原因容易陷入网络的困境。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帮助教育者把教学班搬到网上去,让网络体现出人性化的关怀,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行为误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原有的团队协作的考核项目也可以通过网上班级的形式来实现。

(3)组织网上“面对面”交流,推动学校社会交流互动。物理空间限制了大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网上即时通讯技术打破了这种限制,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主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运用网上即时通讯技术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专家学者传授经验知识,为大学生解开困惑;社会楷模启迪人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政府官员向大学生解读国家的方针、政策。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信号的即时传播,使大学生不仅能听到教育者的声音,还能看到表情动作,感受氛围;同时还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佳。

(二)博客技术

1.博客——个人信息的网络发布平台

博客(BLOG)是指一种特别的个人网络内容发布形式,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由所有者不断更新。博客是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同以往的各种网络应用形式相比,博客具有极低的进入和使用成本;具有个性化的内容组织形式;可以成为个人言论出版平台;具有时序化的内容积累能力;可用以进行深度的思想沟通与共享。

2.博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影响

(1)网络新时代的青春畅想。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成长迅速的网络技术应用形态,具有简便、灵活、时序记录、自由交流等特点,吸引了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青睐。大学生广泛利用“博客”学习交流、展示自我、记录人生,从被动的信息受众、读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生产者,博客文化正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博客网(www.bokee.com)的博客公社热门标签“大学”下有多达116 212条记录,而在校园网内博客的普及速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高校博客正以雨后春笋之势,迅速遍及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大学生自我表达和学习交流的新平台。博客所具备的“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条件使其成为“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日常所见、所闻、所感在这个平台上与人分享。博客为大学生们学习知识带来了极大便利,成为一个让大学生及时记录学习进展、发布学习成果的工具,一个能支持学习过程中知识、信息的管理和共享的工具。博客的交互特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完全平等,双方思想的交流更加真实和直接。博客影响的不仅是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他们主动探寻学习规律,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3)博客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博客上一些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网络色情的精神垃圾、反动负面的思想言论,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一些“博客名人”自我标榜和张扬无度的“个性”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容易给校园里的大学生造成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大学生将其作为模仿的对象,以寻求成名的“捷径”,存在着一味猎奇和标新立异的危险。而隐藏在成千上万博客后面的一些有害信息、消极思想、颓废堕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大学生。

3.利用博客平台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

博客提供了一个网民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拓宽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从“面对面”到“键对键”,拓宽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渠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教师随时可以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思想和知识通过博客与大学生分享,给他们提供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推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建立博客,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一,可以作为教师个人收集资料、学习备课、表达思想的平台;第二,可以作为和其他教师网上探讨教学和研究、合作编写教材的平台;第三,可以作为和学生课后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平台;最后,还可以作为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互动协作的平台。

综上所述,新时期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只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不对技术有畏难情绪,主动学习、积极尝试;同时,高校相关部门推出相应政策普及网络手段的运用,促使教师养成习惯,用新技术、新手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协调互动,形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知识库、思想库,就一定能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