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叩问创新教育的聚生能量

叩问创新教育的聚生能量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1月11日,在成都市科技教育综合考评中,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再次力拔头筹,第九次问鼎全市科创教育的“奥斯卡奖”。事实上,成都高新实验小学正是从“大科创”教育探索入手,开启了风生水起的素质教育办学新路。伴随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大科创”教育的纵深推进,高新区出台了《创新教育发展规划》这份分量很重的文件。

叩问创新教育的聚生能量——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大科创”教育模式的路径创新

【题记】这是一次颇具破冰意义的学校教育创新之旅。

2013年1月11日,在成都市科技教育综合考评中,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再次力拔头筹,第九次问鼎全市科创教育的“奥斯卡奖”。

“大科创”一词首见报端是在2009年5月8日的《中国教育报》,而其“创新声音”的发端之地,就是在以素质教育创新而持续崛起的成都高新实验小学。

从“大科创”教育问世,到蝉联全市“九连冠”,成都高新实验小学科创教育完成了从“拓疆者”到“引领者”的精彩转身。肇始于该校的“高新创新”正渐次波动为“成都创新”,并由此掀起了科创教育撬动开来的教育创新活力。

探寻这所学校年轻却活力与魅力联动绽放的创新之魂,便构成了本文的探访冲动与立意视角。

破冰:孕育创新基因的适宜土壤

【核心导读】成都高新实验小学风生水起的“大科创”教育模式,将科创教育生成的开放、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品质,渗透到各类课程和实施过程中,构建起“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隐性课程”有机整合的自主性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价值诉求常态化、全域化、长效化。

2012年1月13日,“2011年度成都科技创新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揭幕,历经数月全城海选,从数百名创新人物中脱颖而出的两个“创新小天才”奖项,均被成都高新实验小学的学生摘取,他们是正在该校六年级就读的黄枭冉同学和已毕业的唐旺同学。

代表成都市科技创新最高奖项的“创新小天才”,竟被同一所学校包揽,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出现这一奇特现象,绝非偶然!

截至目前,该校已有2名学生获得“全国科技创新人才”奖,14人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仅2012年,该校就有4名学生跻身“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获奖人数占全省近一半。

不难发现,人们推崇备至的创新英才“未来之星”,已在这所学校静悄悄地拔节生长。

寻觅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孕育、茁壮创新英才的文化土壤,蓄势引发出“为生命而教育”理想而生态行走的“大科创”教育的鲜活轨迹。

在成都高新实验小学校长陈伟看来,“大科创”教育就是把科创教育生成的开放、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品质,渗透到各类课程和实施过程之中,以打破传统科技教育的时空限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现在各类课程之中,实现科创教育与学校课程的相互融合,使科创教育常态化、全域化、长效化。

相较于常规的学校科技活动与科普教育简单“嫁接”的科技教育,这无疑是一次突围科创教育价值瓶颈、先行先试的“顶层设计”。

事实上,成都高新实验小学正是从“大科创”教育探索入手,开启了风生水起的素质教育办学新路。其关键在于:对学校课程进行再造重组,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隐性课程”有机整合的自主性课程体系,夯实适宜学生发展的“大科创”教育之基。

在“基础性课程”中,在强化学科教学渗透科创教育因素,培育提升学生科创素养的基础上,着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这恰好是学生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强化这样的品质和能力培养,“疑”是前提、“思”是核心,学校由此展开“疑思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在各门学科、各种课型的“疑思导学”过程中,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现在课堂上,实现“教”与“学”行为方式的真正转变。

在“拓展性课程”中,实施科创选修课程与开展科创社团活动两路并进:科幻画、科技制作、小发明,到创新思维、机器人、创新习作……琳琅满目的课程超市,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想平台;电脑机器人、科创发明、科技制作、科幻画、科学探究等“少年科学院”俱乐部,涵盖20多个学生社团,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激活创新潜能开辟了宽广通道。

在“探究性课程”中,学校率先全面启动学生“小课题研究”:根据学生学段、年龄差异,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隐性课程”中,将作为学校文化内核的科创元素,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环境和科创活动,从“科技小能手”“科技之星”“科学小院士”评选到校园科技节、科创活动、梦想课堂,校园处处迸发出科创的思想火花与创造活力。

魅力闪烁的科创文化,播下的既是学生的创新种子,又是学校创新的文化基因。

问道:大科创教育的力量源泉

【核心导读】怎样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模式,开辟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新路?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十五年探索:从少数学生参与的科技竞赛活动,走入全员性科技教育,迈向全面培育科创文化、系统构建与整体推进的课程改革,叩入“大科创”教育实践的深水区和攻坚期。

整体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开辟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新路,作为科创教育本质突破的先行者,2011年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将“大科创”教育模式立项为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着力培育提升学校课程文化、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改革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系统构建与整体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叩入“大科创”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

“科创教育的核心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不在于辅导几名学生捧回几块奖牌,也不在于鼓励少部分孩子参加几次科创活动。它是一个彰显生命成长本质力量的育人模式,这也是我校探索科创教育的根本动因。”陈伟校长说。

撬动师生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敢于燃烧创新的激情。2008年,陈伟接过学校一路优质发展的科创教育接力棒,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科创教育”第一品牌,掀起了学校科创教育的新一轮冲击波。

2003年以前,成都高新实验小学的科创教育,还主要是少数学生参与的科技竞赛活动。随后6年,学校展开全员性科技教育,关注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开发科创校本课程,跻身全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2009年以来,学校走入建构科创文化、系统开发科创教育对人的成长价值和意义的新阶段。这年5月18日,当是成都高新实验小学科创教育的“拐点”:学校在自己承办的成都市科技教育现场会上,首度提出了“大科创”教育模式,并展开了建构这一模式的实践探索。

科创文化的创新基因,既是生命生态成长的基因,也是学校文化创新的基因。回望来路,富于理性、洋溢激情、充满活力的成都高新实验小学,一路挺进到“大科创”教育引动学校文化创新的新时代。

伴随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大科创”教育的纵深推进,高新区出台了《创新教育发展规划》这份分量很重的文件。之所以言其“重”,是因为它是我市首个基于科创教育制定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涵盖了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课程及教学体系、创新评价模式等区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区不少学校都把科创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展开了校本化探索。全区走出了一条差异开发、特色办学、个性竟放,以科创教育撬动素质教育的区域教育集群式发展新路。

“生长于高新区这个科技母体,开放开明、锐意创新的环境,以创新教育统揽教育创新的高新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广阔厚实的智力和精神背景。”陈伟校长说,“我校科创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突破,但区域教育的创新力量不是一枝独秀,需要我们以‘大科创’的眼界和胸怀,与兄弟学校联动开发、聚力成势,形成科创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

践行:创新潜能的释放路径

【核心导读】以科创教育撬开生命潜能的激发力,构筑创新实践平台,打通科创活动与实践创造的路径,多元连接科创教育的实践环境、资源、力量……广阔开放的科创教育,在增强学生科创兴趣、激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同时,释放的是生命创新的无尽能量。

“妈妈打扫屋顶清洁,总会有粉尘掉落,容易掉入眼睛,有没有一种方式,能扫尘挡尘两不误?”

基于生活现象的启迪,黄枭冉同学探究起身边的科创小课题,发明了“滴灰不漏清扫器”,并因此亮相江苏卫视,摘得《谁是创意王》节目“创意王”桂冠。

“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很常见,出行车辆如何合理‘错峰填谷’?”源于对生活的疑问,朱婉诗等同学走上街头,当起数据采集员和交通观察员,一起完成了《成都交通环境的调查与建议》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践行“大科创”教育模式,成都高新实验小学的一个重要动作是植入“探究性课程”,以黄枭冉、朱婉诗为代表,同学们的创意金点子遍地开花。针对不同年龄、学段的孩子的发展需要,学校在落实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同学们带着课堂所学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在发现和探究问题中拿出“解决方案”。“大科创”教育教会孩子们的是:如何“用昨天的知识改变明天的生活”。

然而,推进“大科创”教育,其创新之意不仅于此。在成都高新实验小学,有一个“独立”的学生机构“少年科学院”,一个学生在“头脑风暴”中思想碰撞最活跃的地方。学校按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组建了机器人、创新思维等学生俱乐部,搭建了科学论文、科幻画、数棋、电子制作、航模、船模、车模社团等创新平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时空。每年5月、11月的“科创活动月”,都要由同学们自主评选“科创小能手”“科创之星”“小院士”……在浓郁的创新氛围中同学们表现踊跃,每年两届的“科创活动月”在激扬孩子们科创潜能的过程中,大写起科创教育的精彩之笔。

与此同时,学校整合聚生校外资源,创建“博士工作站”和“专家指导中心”,邀请博士、专家类家长加盟。不少创新企业的高管、科技精英走进孩子们的“梦想课堂”,担当创新导师。学校以打造、延伸“科创教育共享圈”为核心,整合园区、社区、学校资源,让科创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放大了“大科创”教育的辐射半径和聚生之源。

【时评】

聚生释放直面未来的创新基因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创新和驱动创新的新一轮引擎,已然在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大科创”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得到方向、路径、力量的思想性与效果性实证。

科创教育从校本破题到深水试航,成都高新实验小学“大科创”教育正大行其道,并抵进教育创新与生命创新潜能开发的深水区,并不断迸发出教育思想、智慧、力量的校本创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陈伟校长近年来持续思考的教育命题:立命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奠基的“大科创”教育实践,意义不啻学校教育的一次创新性模式建构和持续不断的能量释放。而它的终极目标指向,则是为奠基创新型人才成长,激发聚生直面未来的创新基因,同样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突破藩篱无畏智慧的路径和力量开掘。

(本文发表在《成都日报》2013年1月14日,记者:缪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