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突破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突破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重要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加强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这项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发展,就必须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出路,开拓新的视野,做到与时俱进。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突破

周 彬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数百年来,大学的存在方式和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然而其培育并赋予人以独特精神品质的使命却始终不曾改变过。大学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文化的传承正是体现在文化育人的实践上,而对精神和人格的培育则是一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倘若没有健全良好的精神和人格,没有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那么所谓的创新就会出现扭曲和欺诈,误入歧途,甚至被功利和偏见所利用,因此,我们的大学必须把道德培育和价值观培育放在首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辉映下前行,才能于教泽绵绵、薪火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重要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加强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在制定下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新世纪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纲领性的指导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建党90周年讲话及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更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这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及讲话中,都蕴含着一个同样的精神,即“文化育人,德育为先”。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体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也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然而怎样认识人文关怀理念的本质,切实地将其贯彻落实,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深思和探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深化思想,真正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关键在人。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键在人。拥有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合格接班人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而高校是知识集中、文化先进之地,集中着我们国家下一代最有思想的一群人,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他们肩负着先进思想的探讨、传播、创新的重任,也是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导向的前沿阵地。尽管方式不同、形态不同,但世界各国都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我们的高校,除了传承和创新文化,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主渠道,抢占先机,集中力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行军,为祖国培育出健康合格的下一代。

2.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青年学生们处在风华正茂、充满激情的时代,也是他们由依附家庭到自立于社会的转变阶段。他们思想开放,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正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辨力。他们开始独立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开始认知自己的性格和对待人生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境遇时所持的态度,并开始思考自我存在的目的和价值,选择和接受自己所认同的观念及价值。因此,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的时期,很容易将所接触和认同的思想内化到自身价值观中去,但同时他们也欠缺相应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容易受到社会转型期泥沙俱下的多元化思潮影响,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解构和再构的历史变迁期中产生各种迷茫和困惑,此时没有科学的指导和支撑,思想幼稚、意志薄弱者就无法形成健全向上的人格,从而无法直面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因此,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给予当前大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助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不可推卸也不能忽视的重任。

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应对多元化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的需要

远古的惊雷赐予人间文明的圣火,科学的进步铸就人类发展的史诗。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以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相应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当今的中国文化,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与大众文化并存交融的多元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这种良莠并存、泥沙俱下的状况,势必会对正处在价值观成型重要时期、充满猎奇心理、追求刺激张扬的青年大学生们产生重要影响和冲击。当今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这种利弊兼有的双刃机遇背后的危险。对金钱和享乐的向往,正侵蚀着部分青年的良知,扭曲着他们的价值观,诱导他们走向危险的边缘。这种多元化现状,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们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抵御不良文化和思潮的冲击,是我们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4.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打破自身局限、与时俱进的需要

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这项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否定,甚至成了被调侃讽刺的对象,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现象,也是必须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口号式的理论灌输和接受,教学内容空洞的、形式的、说教的多,具体的、实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少。学校和社会都过多地强调社会、国家和集体对学生的要求、贡献和责任,而忽略了学生对自身生命和生存的关注,以及对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而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怀疑批判精神,他们拒绝说教和简单的“洗脑”,注重个体意识和个性精神,因而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对待甚至厌学和逆反的现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发展,就必须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出路,开拓新的视野,做到与时俱进。人文关怀,就是一个我们可以试图突破的新着力点。

二、深化思想认识,以人文关怀为新的着力点,打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局限性

1.人文关怀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

“人文”二字,始出《易经》,与“天文”二字相对。“天文”谓之天道自然,人文则指社会人伦。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意;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意;区别于武略,则有文治教化之意。可见,“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密切相关。简单来说,我们所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尊重个体意识。具体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更多地关注和肯定其个人的价值,多给大学生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选择的余地、一个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获得参与和发展的体验。这才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功效的根本所在。

2.隐性化的教育模式

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淡化口号式的形式教育,而要将教育目的和内容融入日常环境和生活中去。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就坚信:真理已经潜藏于人的内心,教学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来传授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讨论和谈话,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去发现真理。教师的角色就像助产士一样,知识和结论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而得出来的。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法”,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的时代背景和多元化社会观念,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法具有独特的特点,他们喜欢独立思考、盲目服从和接受意识减弱,自我判断和取舍的意识大大增强,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不满足于处在客体地位,被动机械地接受教育者宗旨,简单地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理论,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去构建世界观、人生观。这正是传统的灌输教育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淡化强制教育痕迹,要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之一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并不像显性教育那样直接和外显,教育者并非滔滔不绝地灌输道理,也并非引经据典地直率劝导、教师讲来众学生听,而是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自然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中,使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是一种隐蔽的、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

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还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它不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或者大学生党课等形式,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以严肃刻板、居高临下的政治理论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施加直接的理论灌输,而是打破了传统的规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集中统一教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存于教室、宿舍、校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所有时空范围内时时处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课堂、跨时空的教育。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弥散于高校大学生生活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教育的预定意向、目的巧妙地隐藏其中,使这些方方面面的隐性教育资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层次对大学生施加全面的、综合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

许多大学生认为美欧等国的高校没有他们所厌弃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事实上,美国的高校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但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无所不在,其内容隐含在大学里的所有课程尤其是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课程中,譬如美国大学中的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尝试借鉴西方国家的这种隐形教育法,除了将课程设置的隐性化,还可以通过生活化教育的推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育过程,帮助受教育者学会思考、学会怎样选择,通过对选择方式及过程的引导和推动,达到把教育对象引导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上的目的。也就是以受教育者的“无意识”作为教育过程的开端,使之转化为“有意识”。通过这些“隐蔽课程”、社会实践等各种间接方式,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种空间,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却又不会有太重的强制教育痕迹。

3.学生主体性的凸显

在人文关怀视野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另一个要点就是要注重凸显学生主体性,淡化大学生被教育者的角色,提倡主动参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教师主动的传授,学生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被动地、全盘地接受,很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基本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一旦学生有所异动,各大高校都采取的是以压制为主的解决方法,防学生之口,甚于防川。当课堂和校园不允许表达时,学生就会转而寻找其他的场合表达,当今这个网络时代,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课堂和思想汇报上激昂陈词的学生,课后可能就是叛逆角色的代表,各大高校的论坛贴吧开了关,关了又开,学校官方网站之外由学生自发建立的贴吧和网页如雨后春笋,时有过激的言论出现,酿造成这个“门”那个“门”……这种表面服从、偷偷反抗的非正常现象,几乎逐渐被师生当作习以为常的正常现象了。事实证明,只堵不疏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叛逆之心,对所要求接受的观点更为抗拒,无益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言语表达,才会有兴趣对各种社会问题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也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而不是从百度和谷歌上复制粘贴而来千篇一律地应付老师和学校。教师也只有凭借学生的真实表达才能洞悉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才能有机会和他们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而教师也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之后,利用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带领学生从各方面、深层次地看待问题,进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相应的理念。事实上,表达和讨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辨别理念正误、剔除思想杂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求一步做到“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王在消遣”,也务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人说,解放思想先要解放表达,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引入表达机制,给大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赋予他们充分表达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满足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能惧怕和蛮横地打压学生的表达。

4.积极有效的心理关怀

人文关怀还包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疏导。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其心理问题相关,他们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的能力,但毕竟处于未成型时期,具有动荡多变的不稳定性。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适当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洞悉学生内心,进而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从而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保持心理平衡。在有效的心理疏导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部分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然而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试图建构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一套由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家庭、社会组成五位一体的心理问题防范和干预机构。首先是要及时捕捉学生动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和上报,加强对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和心理需求,避免各种不良心态积累并恶变;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倾诉和沟通的平台,促进交流渠道畅通,可以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由具有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排忧纾解,针对大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心理咨询服务。而教师亦要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鞭策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和人际和谐。

正如李长春所强调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全社会的期盼,也是高校广大教师、学生的呼唤。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者,我们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迈出现实的困境,走向科学发展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