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化

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化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新途径,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科学性。要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是对教育理念理解的科学化。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的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具有坚定的法治信仰的一代新人。法制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应当从大学生的公民观、权利义务观、守法及护法观等几方面展开。

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化

欧阳庆芳 赵伟忠

(三峡大学法学院)

大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标是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一定的法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新途径,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科学性。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理念的科学化

要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是对教育理念理解的科学化。一般来说,理念是指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看法。理念具有统管全局的作用,教育理念即是指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看法。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制约着他们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过程。

1.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理念的内涵

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内涵为: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是高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它同科学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大学教育要积极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要积极更新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前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的任务是高等学校德育的一部分。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时期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的任务,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确定的,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归根到底是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的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具有坚定的法治信仰的一代新人。

2.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科学化要求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对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就是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以往的传统教育思想往往“以教为本”,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具体到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教育中则表现为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的灌输,而忽略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教育和更新,即淡化了思想教育的功能。因此,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些理念严重地脱离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实现法制化国家的进程,所以必须加以根除。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思想教育,把法制教育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统一起来,也就是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确立以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和谐而全面地发展。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科学化

大学生法制观教育的目标是要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精神的剖析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培养、树立起大学生的现代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法制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应当从大学生的公民观、权利义务观、守法及护法观等几方面展开。

1.公民观的形成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观作为一种现代社会观念,在法学理论上强调公民是每一个人最基本、最稳定的身份或资格。公民资格以一个人的国籍为转移,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民之间在法律上的平等关系。对大学生开展公民观教育,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确作为中国公民所享有的法律地位与法律责任,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主权、统一与尊严,同各种损害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合法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公民是构成一国居民的主体,大学生公民观的确立,对彻底根除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特权现象,对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行为,推进我国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权利义务观的平等认知

法律的核心内容是由权利和义务组成,它是以规范公民权利义务的方式来调整社会主体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要实现依法治国,就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树立起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一方面,只有能够依法享有和行使权力,社会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社会主义法治更要求权利义务的和谐统一,没有义务的履行,其他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就无法实现。

新时期对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的教育,在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前提下,还应更加深入地对大学生进行权利观念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权利观念的教育并非对法律义务的忽视,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权利始终是目的,而义务是手段。任何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皆为平等的权利主体,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即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当然,对权利的重视,其要义不仅仅是对于自己权利的珍惜,也同时在于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因为,“构成近代守法精神本质的主体性的内容在于:第一对自己权利的主张;第二与此不可分割的对他人权利的承认和尊重。”

3.守法和护法观的深化

在守法问题上,历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邓小平曾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我们在过去的法制宣传教育中虽然存在着重知识、轻素质,重条文、轻精神,重守法、轻用法、护法的缺陷,但不能就此完全抛开守法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法律的遵守是任何国家法律实施都必须注重的一个基础环节。亚里士多德认为,“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美国当代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富勒,则将普遍守法看成是现代法治的八项原则之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社会良好秩序的维系必须依靠所有社会主体主动地遵纪守法,否则,大多数的社会主体都不遵纪守法,国家则难以进行正常的建设发展。大学生作为将来投身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否具有较强的守法和护法观,能否遵纪守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路径的科学化

我国正在逐步走向法制社会,法律将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置身于社会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这就意味着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要传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先进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他们全面的法律素质。法制教育时效性、教育性的实现,需要构筑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的、科学化的路径。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校园法治环境如何,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施法制教育必须要有一个较好的大环境,环境优化是法制教育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就是要求高等学校做到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治校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会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从而大大提高法制教育效果。学校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并全面贯彻实施,使教学、工作、学习、生活有章可循,进入有序状态。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实质上就是小范围的“法律”,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懂得在人群中生活就需要遵从群体规则,走向社会以后自然也就会自觉地去按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结合师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综合治理,保证校园周边有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也可促成法制教育效果的最大发挥。

2.加强大学法律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

课堂是我们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授课教师在大学课堂上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在一起,课时受限,任课教师往往也是由道德基础课老师或辅导员担任,因此,应该加强法律基础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把那些受过专门法学训练的有较深法学素养的教师合理安排到教学中来,或者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有计划地强化其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单纯依靠“课堂说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法律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所以学校应强化实践性体验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

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并结合自己及身边发生的法律实事进行思考,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充分地加以应用,形成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另外,通过每年的法制宣传周(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他们能在自觉参与、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些既有直观实务又有深层理论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渠道,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和兴趣,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4.法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

目前,各高校法制教育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我们加以完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高校给予大学生处分往往用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等评价标准,而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行为。这样,既限制了学生的行为,又引起了很多校园案件,而采用法律评价可以缓解甚至避免这些法律纠纷,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同时,各高校评价法制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方法是阅卷考试,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并未真正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法制教育是否有成效,不能只看学生懂得多少,更要看学生的行为实践和自觉性。法制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去那种背诵记忆的考试方法,实行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行为考察相结合,突出学生的“致知力行”。

5.构建社会、高校、家庭、自我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

公民的法律素养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也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连成一个“教育网”,保证法制教育从不同途径和不同角度去发挥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依法行使和保障学校及每个学生的合法权利,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是高校成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注重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配合学校教育,注重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司法机关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组织司法宣传教育进高校活动。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尽力为大学排忧解难,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的实施,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现代法制观念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四、结语

高校德育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大工程。其目标的实现,不仅要靠道德教育,更要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能够提高德育实效。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法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成科学有效的法制教育体系,发挥法律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