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

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医药文化,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和时代特征,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调查结果看,经过素质教育,中医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得到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传承中医药文化 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

王立国 何国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在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方面的竞争,将集中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实践证明,要培养一名真正的医德优秀、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中医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医药文化,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和时代特征,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欠缺。当今的大学生自主性增强,但是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有所欠缺。中医药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大学生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不少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集体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够;学生在日常行为、公共道德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2)人文精神培养有待于再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备受青睐,而人文素质教育相对滞后,导致了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3)部分学生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平常不注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欠佳。

(4)心理素质欠佳。医药类专业学生自制能力、自律性、专业能力较强,但是性格内向,感到大学生活比较枯燥无味,这种情况比文科学生要多。

(6)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总体专业素质较强,严谨求实、积极上进的学风浓厚,但掌握利用信息、分析归纳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从调查结果看,经过素质教育,中医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得到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近年来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教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

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思想特征

在对中医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等中医药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还秉承我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医学道德体系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医学技术是“生生之具,活人之术”,而且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医生的道德信念。医学道德观念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社会要求,也是医学自身文化价值的内在要求。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一般大学生具有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未来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必然要结合这个培养目标进行。因此,在对中医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医学文化价值和医学人文科学的教育,不应该把医学作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就难有博爱的胸怀和对生命完美的追求。但是,中医药文化已延续几千年,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医药人才的素质要求必然要有时代的烙印,所以,在对中医药学生的教育中,要继承我国古代中医医德理念,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药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医德的伦理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中医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思想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强调以人为本,“人命至重”

中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因此,儒家伦理思想核心“仁爱”对传统医德影响深远。“仁爱”是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一条主线。唐代孙思邈认为:“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名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的“千金”两字即本之于此。其内涵意味深长。中医将“仁爱”思想融会于医学,中医把医学称为治病救人的“仁术”。中医认为,医生自己首先必须是仁学之士。这些仁爱济世利民的医德思想影响了杏林一代又一代。“医乃仁术也”,无不显示中医“以人为本”,人命为重的“仁爱”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保护、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当前,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无一不显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医德思想完全可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医疗卫生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现状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部分医生收红包、吃回扣、治病救人“嫌贫爱富”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医药从业人员的声誉以及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在为病人治病时,作为医药部门和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能紧盯着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而是更多地为病人考虑,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重新树立医药从业人员在人民心目中“治病救人”的良好形象,医药事业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地发展。

2.中医强调“精诚合一,德术并重”

中医非常重视医德与医术的有机统一。医者既要有仁爱救人之心,又要有济世救人之术。孙思邈认为,“精”与“诚”是合一的。高尚的医德是提高医术的动力和正确运用医术的前提和保证,精湛的医术则是高尚医德的反映和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精诚合一,德术并重”的医德观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医药大学生在校学习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但是有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不能刻苦学习钻研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理论、不重视临床实践,重传承、不重视结合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创新等问题,导致一些中医药毕业生医术不过关。因此,在培养中医药大学生时,一定要将我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精神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生热爱中医药事业,刻苦钻研,锐意创新,让学生树立既有高尚的医德,又有精湛的医术的理念。

3.中医注重修身养性

中医认为人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自身的健康是有机结合的,认为遵循伦理规范能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在对中医药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也要要求学生注意修身养性。这就要求学生为患者服务时做到:“致意深心,一丝不苟;普同一等,全心赴救;举止端庄,礼貌待人;尊重同道,谦和谨慎;廉洁纯良,不唯名利”等。这些传统医德思想重视道德与健康关系的理念,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得到了历史的肯定,是新时期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和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合时代特征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

在对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发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对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要将中医药文化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生素质要求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将中医药文化理念内化到中医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真正使中国古代医德理念的精髓与新时期的医生素质要求在中医药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以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应该建立针对性强的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在原有素质的基础上,通过通识之上的专业教育、实践之上的理论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医史文献教育等,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兴趣内化为精神,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内化为大学生的品质。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潜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新时期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1.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围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了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已经强调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工作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导致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职业道德观念淡化、专业意识淡薄、身心素质不强等现象,所以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对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于再加强。

2.素质教育要齐抓共管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都比较重视素质教育,目前很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多是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长主抓,团委、学生工作处等各部门具体落实,在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素质教育不是哪个部门和一个教师能做到的,要建立以校级领导牵头的素质教育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各部门、各位教师的积极性,切实做好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

3.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更好的教育方法

注意中医学生的学科特点,结合实际展开素质教育,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要不断地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

4.重视传统医德教育

传统医德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医学大家之所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他们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强烈的人文精神不无关系。因此,首先要重视中医大师们高尚医德的示范作用。如三国董奉治病不收钱,病人痊愈后,他则让病人种杏树。“数年之间杏有十万”,杏熟后其将杏果换粮食救济穷人,后来“杏林”二字成医学的代名词。其次要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校训、校歌,名师的道德训诫,中医大家的塑像、手迹等一些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能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将传统医德教育渗透于中医专业教育,传统医德教育网站的建立等形式与方法,均可提高传统医德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伦理思想和人文意识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育我国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国伦理医德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医学专业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