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创新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推动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大学“自治”理念的贯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创新研究——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

谢根华

(上海政法学院 201701)

摘要: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学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是当今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决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本研究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对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由此提出,通过对高校建章立制及对教师、学生和机构设置等要素进行有机构建,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开创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新局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学生 自我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对此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和推动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整合自我资源(包括价值观、时间、心理、身体、行为和信息等),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计划、自我发展的活动。

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自我的效率。目前,高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对学生事务的管理过于依赖教师这个主体。虽然在学生自治当中教师也作为主要主体之一,但是这种主体的职能是居于第二性的,而非第一性的。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中,教师的管理职能是第一性的,在大多数事务中,是教师、辅导员老师自上而下地推动,无论是在具体事务的操作环节还是在思想理念层面上,均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活动主体,不能够将管理学生当成引导学生,而是切实地去管理学生。如此管理活动的好处是能够在教师的“他治”模式之下保持学生活动以及学生事务的统一性和单一性,但是问题在于,这种管理模式牺牲了管理效率。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让辅导员老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脱身出来,更好地研究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治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己利益的最佳关切者,学生势必会事必躬亲,对自己事务的关注度也会达到最高程度,管理效率必然会有大幅度提升。

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自我管理形象地说是对自己进行“统治”的行为。凡事都要自己动手,自己会面对一系列问题,因此要不断地修正计划,确定前进的方向,进行行为的探索与求实,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修正前期计划等。这一切行为都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面对当今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合作氛围低下的境况,自我管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在自我管理的组织中,学生不再是个体,而是一个整体,每个人是这个整体系统的一部分。学生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要求考虑到他人的基本利益和基本情况,并且考虑到一个有效的方案,这个有效的方案,不仅要对个体有利,还要对整体有利,这就体现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实现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大学“自治”理念的贯彻。大学自治,不仅仅包括高校行政事项和教师的自治,更包括学生管理和学生自身的自治,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大学的自由精神。大学自治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学自治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追根溯源发端于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正是根植于中世纪欧洲城市这种得天独厚的土壤,而大学自治传统的历史渊源更直接脱胎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自治和行会自治,拥有特许状就是中世纪大学自治的一个标志。”大学自治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英、美等国以立法、经济手段逐步控制高等教育的职能,使得高等教育自中世纪以来的象牙塔式的自治传统发生了巨大变革。可以说,缺乏学生自治的高等教育就失去了自我。

二、当前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本研究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包括组织计划、研究思考能力、思想交流能力、资源利用、学习管理、自我控制、观念意识、工作管理、人际交往、趋势需要、自我效能、自我表现和身体管理等13个方面。共发放问卷560份,收回问卷545份,回收率为97.3%。其中无效问卷15份,实际有效问卷530份,有效率97.2%。

抽样调查选用了由湖南师范大学贺小格编制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在组织计划的短期计划方面,有67.9%的学生每天醒来就能想到当天要做的事,有32.1%的学生较少想到。有73.4%的学生办事喜欢“速战速决”,有26.6%的学生不太喜欢“速战速决”。有40.3%的学生给自己有计划地安排了每周、每日的目标任务,有59.7%的学生较少给自己有计划地安排。

在长期计划方面,调查表明,有70.6%的学生等考试来临了才会绷紧神经学习,只有29.4%的学生会提前准备。有47.5%的学生习惯于有计划地完成中长期(每月的、每星期的)目标任务,有41%的学生很少有计划,还有11.5%的学生从没计划过。

在思考能力方面,有29.7%的学生常常受他人影响而改变,有70.3%的学生较少受他人影响而改变。每次外出,有39.1%的学生会忘记什么东西没带或什么事没做,有70.9%的学生不会忘记。对他人的思想观点,有87.3%的学生会在考察其依据的可靠性和推理的逻辑性后才决定取舍。

在优点和缺点方面,有56%的学生较多寻找自我优点,有44%的学生较少寻找。有70.9%的学生较多寻找自我缺点,有29.1%的学生较少寻找。

在组织领导锻炼机会方面,当问到“寝室决定在下周双休日去某公园旅游,大伙推举你全权负责”时,有7.9%的学生“一再推辞”,有48.5%的学生“不好推托,才会接受”,有42.1%的学生“欣然接受”,有1.5%的学生“正中下怀,接受”。

在人际资源方面,除了上课外,仅有33.9%的学生平时会和老师交往,66.1%的学生较少和老师交往。

在外语学习方面,仅有40%的学生会为将来从事与老外打交道的工作进行准备,有60%的学生不会准备。在计算机方面,除了课堂学习外,有77.2%的学生较多地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如辅助学习、上网查资料),有22.8%的学生较少是。

在情绪控制方面,当问到“睡觉之前听说你寝室的同学购福利彩票中了大奖,你很晚才能入睡的可能性”时,有27.6%的学生选择“较大可能”,有72.4%的学生选择“较小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有37.3%的学生心情常常很不好且很难摆脱。

在经济方面,有25.5%的学生经常透支,有74.5%的学生较少透支。

在行为方面,当问到“明天要交的作业你刚有思路,这时同学告诉你隔壁寝室正要播放你很想看的影碟,你去看碟的可能性”时,有28.5%的学生回答“可能性较大”,有71.5%的学生回答“可能性较小”。

在自我约束方面,为了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完成任务,有38.5%的学生会采取奖惩措施,有71.5%的学生较少采取。

在人际交往方面,有46.5%的学生较容易和陌生人攀谈上,有53.5%的学生不能攀谈。与人交谈时,有75.4%的学生通常对对方的眼神很注意,有24.6%的学生较少这样做。在公关关系(集体关系)方面,有49.4%的学生积极参加寝室联谊活动,有50.6%的学生很少参加。当问到“你们寝室和隔壁寝室在闹垃圾问题,关系紧张,你的态度是什么”时,有6.7%的学生选择“主张为寝室利益和隔壁斗”,有35.2%的学生选择“支持和隔壁寝室协商处理”,有29.4%的学生选择“主张和隔壁寝室协商处理”,有28.8%的学生选择“带动同寝室同学与隔壁寝室协商处理”。

在社会发展需要方面,有74.9%的学生较多关注将来自己能否找个好工作,有25.1%的学生较少关注。有55.2%的学生学习时较多受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如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的影响,有44.8%的学生受影响较小。

在自我激励方面,有56.1%的学生通常是做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有43.9%的学生较少这样。

在自身兴趣与发展方面,有65.5%的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将来发展的关系比较了解,有34.5%的学生不太了解。

在社会活动建议方面,有36.7%的学生经常会对班级或社团活动提出比较有效的建议,有73.3%的学生不会提出建议。

在口头表达方面,课堂讨论时,仅有34.1%的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有多达65.9%的学生较少发言。

在服务或领导行为方面,对班级、寝室或社团活动,有42.8%的学生主动地负起组织领导责任,有57.2%的学生不会主动负责。

从以上调查可以得知,目前上海政法学院学生学业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行动不足,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略显混乱;学生自我管理的独立性不够,绝大多数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受环境中的他人影响;学生在情绪的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些情况说明,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还非常不够,急需从各个方面加以引导和强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机构建

在构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规章制度、管理者因素、学生个体和社团组织、高校机构设置等作为关键因素,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规章制度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高校学生事务是否适用于法治化的理论依据。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高等学校的行政主体地位没有明确规定,但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有颁发学位证、毕业证,对在校学生进行纪律处分等权力,这些权力是通过法律授权给高校的,因此高校这种事实上的行政主体地位使高校与其行政行为的客体(即大学生)之间产生了行政法律关系。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同时,在大学生年满18周岁,具备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下,高校的非义务教育性质使其通过学费这一媒介与其教育的消费主体(即大学生)之间又产生了民事法律关系。“尽管由于公办学校的性质和我国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限制,现在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学校的收费还不能全部满足培养学生的支出,‘合同’双方‘对价’不完全相等,但双方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是存在的。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属于私法性质,主要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

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中,构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生自治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权利形式的重要凭证。一个学生自我管理系统的运行,其实就是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以规则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这种规则在学生的实践中逐步落实,使这种规则和其反映的教育理念“活”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营养,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调节。因此,规章制度的构建可谓学生自治体系中的基本因素和重要因素。[1]规章制度的制定,涵盖了学校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它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反映了学校的理念。虽然穿上了“规章”外衣的教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呈现出刻板和僵化的外表,但是其“内心”是活生生的,是充满自主意识、权利意识、自由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只有此方法,才能跳出现代大学的精美舞蹈。规章制度的执行,是将直面的“理念”变成活生生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规定的好处,让学生内化地自主地按章办事,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让学生在规章之外,开辟自己的创造天地。

其次,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作为管理者因素,是构建整个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推动力。管理者是指对高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监控、引导和必要的管理主体。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主要是指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等。学生的自我管理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时候容易受到社会上不安定因素的困扰和影响,因此,在必要时,必须由教师作为管理者来管控学生的自我管理。如学生自我管理各项规章的出台,都需要教师的认可和批准;学生社团的各种活动,原则上也需要教师的指导等。管理者要素是整个学生自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旦缺少了教师管理者要素,就会使整个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控的状态。教师作为体系的监管者,一方面承担着监管体系的整体运行,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指引学生的方向,因为在以规范为核心的体系中,也会充满不能探知的荆棘,学生可能会在轨道上迷路,这就需要指路人指引道路和前进方向。因此,教师虽然在体系中应当是“被动”的,但是实质上却应当承担指引职责和监控职责,当有人误入歧途,即对规范有着错误的理解或者违反规范的时候,应当成为监控者和规范缺位的执行者。

第三,学生主体(包括学生个体和自治组织)是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原动力。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学生的权利,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创自己的大学生活,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整个体系的运转动力来源于学生对自己权利的重视,自我发展的认可,自我教育的发展以及自我管理的健全。一句话,体系的动力就是学生本人,是他们让整个体系处于活动的状态,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或者被学校束之高阁。因此,在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原动力作用,在体系的设计上,也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第四,高校的机构设置是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的枢纽。在学生自我管理体系中,连接学生、教师和自治团体的枢纽就是各个机构。机构的建立使学生和学校之间、管理者之间直接发生了关系。将二者联系到一起的正是机构的存在。因此,机构的建构尤为重要。机构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枢纽和连接者,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可以将学生作为机构的勤工俭学对象,参与到机构的日常管理运营中,这样能够缩小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距离。学校建立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就是类似于这样的机构,在学生自治管理过程中,很多行政类的事项和事务性事项,都需要提出一定的申请和行政流程。学生根据有关规章制度,向管理中心提出各种诉求,既整合了资源,又提高了效率。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大学生归根到底也是自己教育自己,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的决定他们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战”。[2]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途径加强和推动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

首先,建章立制,从根本上积极营造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人文环境。学校应积极制订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施办法,吸纳学生参与学校和学生事务相关的民主管理。同时,将有关学生德育的各种规章制度、各种奖先评优的结果等在校园内的宣传版面、校报、校园网络上进行公开,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建立健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评价、导向和激励机制,将学生综合表现与学生奖惩、评优结合起来,确立学校优秀学生的榜样,通过奖惩来激励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体系,促使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向现代主体性班级教育管理模式转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营造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互帮互助的氛围。定期对学生自我管理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管理和定量管理制度,并与资助措施、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相关措施结合,为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提供既严格又宽松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各级学生会、团总支等基层学生组织,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知、适应、进取、创造”的品质,营造一种积极的自我管理氛围。[3]

其次,通过教育管理者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的民主参与,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切实加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组织学生干部培训班,运用素质拓展训练、讲座、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大力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通过定期举办学校和院系两级业余党校,重点加强党员发展培训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指导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难题。与此同时,高校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与自我管理相关的各种培训教育,组织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在学校举办自我管理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对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对自我管理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自我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校要扎扎实实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从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到提拔,制定相应的规定并严格执行。认真做好学生工作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好学生工作队伍的年度考核工作,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表彰先进,促进发展;注重内涵建设,通过学生工作队伍自身的人格与智慧魅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工作队伍在集教育、管理和服务等高校职能为一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行为规范者、心理辅导者、校园文化主导者和德育工作创新理论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再次,参照和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重视发挥学生在学校建立的各种自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功能,切实构建服务型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正是为了有效地协调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内外要素,充分利用大学所提供的实践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效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尤其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品格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理性地面对现实,学会取舍,冷静地分析问题。因此,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平台,高度重视学生组织的建设,鼓励大学生能够在组织中独立地完成各种工作,独立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工作中不断强化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4]与此同时,要改变学校主导一切学生事务的弊端,建立学校和学生之间新的对话机制,建立网络型运作模式,即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模式。特别要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过程中忽视学生权利、依赖规章制度实施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建立以学生认同、共识、认可等为基础的管理新模式。

【注释】

[1]董保城.德国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A].董保城.教育法与学术自由[C].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 105~175.

[2]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

[3]柯采茶.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冯锦敏.新时期高校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2012,(6)(上旬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