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
黄丹丹
(上海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201701)
摘要: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搞好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建立一套有效的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有助于提高党的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本文从学习机制、服务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的具体方法,以使高校党建工作卓有成效。
关键词:学习机制 服务机制 监督机制 考核机制 激励机制
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在高等学校“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四级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搞好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党组织培养、教育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工作抓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发展,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章》第7条规定,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党组织对预备党员应当认真教育和考察。但是,在培养实践中,却往往存在着预备党员发展数量不断增多,而培养力量却相对不足的矛盾,客观上导致了高校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抓得不到位,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预备党员的再教育,由此产生“前紧后松”的现象,致使预备党员产生“自然转正”的错误思想,不利于高校党员队伍的建设。大学生预备党员是广大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效仿的对象,他们的思想觉悟、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党的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加强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是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提高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者亟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学习机制
大学生预备党员虽然在入党前接受过党组织严格的培养和考察,但是他们年纪轻,阅历浅,可塑性大,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思想容易发生变化,在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与正式党员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党的知识的掌握还与党组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党性修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党组织必须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对预备党员加强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确保他们能顺利渡过预备期,成为合格的正式党员。
高校党组织应引导预备党员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没有先进的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拒绝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就没有资格存身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行列。”[1]高校党组织应该组织预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高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高校党组织可以要求预备党员每个季度至少学习一篇马列经典著作、党的重要文献或理论文章,每半年进行一个理论专题学习和研究,写一篇学习心得,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只有具备成熟的理论知识,才能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高校党组织应引导大学生预备党员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拿到了奖学金,当上了学生干部,或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就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我党对党员的要求要远远高出这些。大学生预备党员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锻炼,有了出色的成绩,在某一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党组织对预备党员的考察,是以党章为标准的,不只是看其一时一事的表现,而是从理想、信念、宗旨、作风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预备党员应该全面、正确地认识《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找出自己的差距,克服困难,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把自己锻炼成一名合格的先锋队战士。
高校党组织应引导预备党员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专业知识,又不认真学习,尽管你抱了很大的热心建设社会主义,结果做不出应有的贡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起到相反的作用。”[2]高校党组织应教育预备党员认真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大学生预备党员如果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就难以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难以发挥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大学生预备党员在刻苦学习马克思理论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走得更深更广,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党组织应给大学生预备党员提供实践平台,引导其提高工作技能。可以吸纳一部分大学生预备党员担任一定的党务工作,如在正式党员的指导下承担发展党员的政治审查工作,在工作中熟悉党规党法和党内生活,强化理论根基,提高理论素质和思想水平。应教育大学生预备党员积极为党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党的认识,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
对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涉及政治理论、党性修养、专业学习、工作技能等各个方面,应结合教育实际,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要进行入党宣誓教育。《党章》第6条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入党宣誓是党组织对预备党员入党后进行的第一次庄严、神圣的教育,可以让他们终身牢记自己的誓言,激励自己,并努力付诸实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党课教育。高等学校党校是培养教育预备党员的重要阵地,应定期开设理论教育课,提高预备党员的理论素养;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站,把大量的学习资料传到网上,供大学生预备党员适时适地地进行学习;可以借助校报、校广播台、校园网等多种媒介,举办党员论坛或专题讨论,拓宽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可以请老党员、先进模范人物来校作报告,树立良好的党风党纪形象,供大学生预备党员学习和效仿;可以在大学生党员中挖掘优秀典型,鼓励大学生预备党员向身边的优秀者学习。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这对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党支部、党小组应定期开展活动,汇报思想,学习文件,讨论、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大学生预备党员应自觉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在党组织的教育、监督下,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此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谈心活动是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同志之间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重要形式,有书面谈心和口头谈心之分。书面谈心主要是指预备党员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通过思想汇报,大学生预备党员可以梳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体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收获,遇到的困难,未来的打算,等等。党组织应认真听取汇报,针对预备党员不同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口头谈心主要是指预备党员与入党联系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入党联系人应不定期从辅导员老师、任课老师、同学处了解预备党员各方面的情况,定期和预备党员谈话,对其加强教育、引导和帮助,并把情况及时向所在党支部汇报。
大学生预备党员的学习机制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在教育、培养实践中,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统一,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采取最切合、有效的方法,多种教育形式之间互相补充,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服务机制
《党章》第3条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规定为党员的八大义务之一。高校党组织要教育预备党员,把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到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预备党员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度。根据需要,将党支部的工作按性质和内容分门别类,如分成学习、宣传、文艺、卫生、纪律、精神文明建设等几个责任区。全面了解每个预备党员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派到各个责任区,实行预备党员个人包干,负责具体的工作,解决责任区内的各种新老问题。各责任区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保证党的各项工作能顺利展开,保证党员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各责任区的工作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合作共事,真心诚意地为党、为群众、为同学办实事。
建立党员示范岗制度。预备党员应佩戴党徽,与正式党员一起上岗,为同学服务。在教学区,设立学习咨询室,帮助同学解决学业上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学业指导。建立学校各系、各专业、各部门信息库,搜集学校各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方便同学查询,实现资源共享。必要时帮助同学与教师或行政人员沟通协商,解决同学们遇到的难题。在社区,设立党员之家,在同学中树立起有困难找党员的意识,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难题。在学生活动室,设立党员活动中心,带领广大同学开展各种活动,如时事热点讨论、义务献血、爱心募捐等。在校外,设立党员实践基地,开展贫困帮扶、义务支教、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活动。
建立党员导生制度。在预备党员中成立一支导生队伍,专门为新生服务。大学生预备党员应协助辅导员老师完成新生入学的各项工作,组织召开各种主题的班会,在军事训练中担任副排长,指导新生出色地完成军训任务。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新生提供服务,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顺利开始大学生活。大学生预备党员担任导生,参与班级管理,一方面可以引导和激发新同学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提升服务意识。
《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大学生预备党员应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实际行动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监督机制
《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对党员进行监督、批评和教育,目的是使党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大学生预备党员如果不注意学习、放松要求,又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思想就有可能退步。每一个大学生预备党员都要自觉遵守规定,不断强化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
大学生预备党员要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在党员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要注重质量,不能只流于形式,要能真正触及思想,触及根本问题。大学生预备党员通过民主生活会,接受其他党员的监督、批评和帮助,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改正错误,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大学生预备党员要自觉接受党外监督。刚入党的学生,往往产生一种优越感和特殊化思想,对自己要求不严,将自己凌驾于普通同学之上,脱离普通同学。因此,对于大学生预备党员来说,接受党外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防止和克服特殊化倾向,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保持普通党员的本色。每个预备党员是否能全心全意为身边的人服务,是否在思想觉悟、工作作风、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领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各学生社团、普通同学,都有权监督和批评,鞭策他们正确看待自己,促使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的义务,完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大学生预备党员也有权对党内外的其他同志进行监督。大学生预备党员要勇于揭露和纠正其他同志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斗争,坚决同一切违犯党纪国法的行为进行斗争。大学生预备党员如果只满足于洁身自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性。高校党组织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预备党员同各种不正之风进行斗争,弘扬正气,维护公平。
四、考核机制
高校党组织应该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参考党员自我评议、党小组评议和党外群众评议的情况,建立预备党员考核机制,对每一个大学生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达到激励预备党员、纯洁组织、优化党员队伍的目的。
预备党员记录成长经历,定期进行自我考核。大学生预备党员要在成长日志上记录自己的现实表现,包括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及时总结收获和体会,并对照党员的标准,对自己的现实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既便于预备党员更清楚地明确党员应履行的义务,认清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及时改正,不断成长,又便于入党联系人和党支部更好地了解预备党员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指正和帮助。
入党联系人全面了解预备党员的情况,对其进行考核。入党联系人应经常性地与预备党员取得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个人思想、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组织生活、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对预备党员进行定期考核,并记录在案,作为决定预备党员日后是否能按期转正的重要参考依据。
组织群众座谈和民主评议,对预备党员进行考核。在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半年时,组织预备党员所在班级的非党员代表组成评议小组,对其入党后在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党支部对预备党员加强考察和鉴定,实行定期考核。党支部应每季度对预备党员在政治思想、学习、工作、党性修养、群众关系、党员先进性等方面进行考核,将考核的情况按季度填入《预备党员考察表》,把考核的情况向支部党员汇报,让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帮助其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促使预备党员不断进步。
五、激励机制
《党章》第7条规定,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党的支部应当及时讨论他能否转为正式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一年;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高校党组织应抓住新党员转正的时机,对参加转正大会的其他预备党员进行激励教育。
党支部应严格按照规定,召开转正大会,讨论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预备党员转正,必须经党的支部大会讨论通过,这是一个重要原则。转正大会,既是决定一个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的重要会议,又是对其他预备期未满的党员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在转正大会上,转正申请人要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以及本人的现实表现;介绍人要将转正申请人各方面的表现向党员进行介绍,并对其能否按期转正表明意见;出席转正大会的党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对是否同意申请人转正进行表决。这无疑是对其他预备党员进行的一次最好的教育,可以激励他们学习先进,认清目标,不断向正式党员的要求和标准靠拢。
对个别预备党员出于某些原因被延期转正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高校党组织要慎重对待,确保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并向其他党员和预备党员申明原因,并以此教育广大预备党员引以为戒,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六、小结
所谓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教育的各个层次、不同侧面、不同形式,必须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整合起来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金钊,巨旺民.新编预备党员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2.周鸿刚.大学生入党教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寿芝,周金华.“领先”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预备党员素质的有效途径[J].昌吉学院学报,2005,(2).
4.谢俊平.当前高校大学生预备党员再教育的路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8).
5.谭元敏,李海珍.对大学生预备党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3).
【注释】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