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大学生社团德育价值实现条件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社团德育价值实现条件的思考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管理部门的重视、德育新思维的指导、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为大学生社团德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大学生社团的数量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其教育价值也日益凸显。《意见》明确指出了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各级领导部门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工作,为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

关于大学生社团德育价值实现条件的思考

荆德亭

(上海政法学院 刑事司法系 201701)

摘要:以大学生社团为组织载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可能?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管理部门的重视、德育新思维的指导、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为大学生社团德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 德育价值 实现条件

大学生社团的数量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其教育价值也日益凸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理应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梳理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于1980年以后,是生长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新一代。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知识经济社会的初露端倪、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都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展现出了许多新的时代特点。

一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大学生的自尊、自强精神。因此,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往意识。大学生一般都会在大学校园里度过自己的18岁,度过他们的成人礼,成为成年人世界中的一分子。因此,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自己身心的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结交朋友、融入集体、寻求归属感。

三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在许多方面变得日益多元化,生活于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大学生视野开阔,敢于尝试,乐于接受新事物,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愿与创新意识。

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于自己兴趣结合而成的群众组织,与班级集体等正式组织相比较,是一种更加贴近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形式,可以在多方面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自我需求:

首先,大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独立性的要求。与高校校园中的班级集体等正式组织相比,大学生社团在组织上具有自主性的特征。大学生社团的这一特征,使得大学生可以不必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那样去履行义务,而是赋予大学生社团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自由、主动地参与、组织社团活动的权利。这显然与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普遍希望依靠自己、展示自己的独立性要求相符合。

其次,大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广泛兴趣与爱好。生活于日益多样化社会中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组织的活动内容丰富,这显然与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因此大学生社团以及其组织的活动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再次,大学生社团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由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了解别人,渴望被别人了解,渴望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这是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大学生社团加入上的开放性、成员上的同辈性、交往上的平等性,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寻求心理归属感、要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综上可见,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是与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相一致的,这是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进一步开发大学生社团育人价值的最基本条件。

二、管理部门的重视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的出台,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现。《意见》明确指出了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意见》明确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意见》对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

2005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性、总体要求与主要任务,并要求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健全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其中,《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不仅中央部门日益意识到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各级地方管理部门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2008年11月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及上海市学生联合会联合举办了“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这已经是以上三部门连续五次举办这一活动。《关于举办“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当前上海市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凝聚青年学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和机制化建设”。

综上可见,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团数量的日益增多,各级管理部门都越来越意识到大学生社团中所蕴涵的育人价值,并积极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团的领导、管理与建设工作。各级领导部门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工作,为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德育新思维的指导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教育客体。因此,往往过于注重道德知识的一味灌输,忽视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其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的自我辨别、自我选择的能力与意愿更加强烈。因此,我国传统的道德理论与道德教育实践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近年来,一些着眼于解决这一现实矛盾的新的德育理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理论是主体性德育理论和生活德育理论。

主体性德育作为体现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当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师生互动中,通过学生的内化将德育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理论相比较,主体性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而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其重要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理论灌输,而是强调师生之间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良性互动;不是一味地强调教育者的教,而是强调引导、激励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

生活德育是在对传统的以科学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知性德育的反思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它相信德育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使德育与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强调要引导受教育者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自我教育来养成美好的品德、建构理想的道德人格。与传统德育理论相比较,生活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生活德育的立足点是生活世界,它强调道德是教育者从生活中习得的,并最终依靠自己习得的道德去回归生活;生活德育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主动选择、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活德育不是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说教功能,而是强调教育者应该去有意识地设计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道德的生活环境,从而为受教育者养成美德创造条件。

根据以上两种德育理论的内涵和特点,可以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有意识地对大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引导与管理,并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可以使大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在自己组织的活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提升道德品质。因此,可以说,主体性德育理论和生活德育理论,为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开发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四、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

我国大学生社团这种学生组织形式出现的时间与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大学这种组织形式出现的时间相差无几。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社团在其组织形式上已逐渐成熟、稳定。下面本文就从大学生社团的党团支部建设情况、大学生社团的内外管理情况等这两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是大学生社团党团支部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大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在大学生社团中建立党团支部的必要性,并且已经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生社团尝试性地建立了党团支部。根据笔者的实际调查,大学生社团中的党团支部实际上是一种“矩阵式”组织。大学生社团党团支部成员的组织关系依然在各自班级党团支部。例如,他们要提出入党申请、转正申请也只能向各自班级党团支部提出,只是他们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具有两种身份。其一是班级党团支部成员的身份,其二是大学生社团党团支部成员的身份。大学生社团中的党团支部在大学生社团中起的作用主要是组织社团活动、团结社团成员、对大学生社团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具体工作。这种在实践中创造的大学生社团党团支部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解决了支部成员的身份冲突问题,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二是大学生社团在内外管理上逐步的规范化、制度化。经过多年的变迁、发展,大学生社团内部管理上逐步科学化、制度化。多数大学生社团都建立了自己的《章程》,对成员的加入与退出、社团领导人的选拔、经费的筹集、活动的组织等诸多事务都依照《章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就使大学生社团的运转变得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对大学生社团的外部管理方面,各高校一般都是委托学校团委直接领导、负责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团委往往又成立由大学生社团成员自己组成的专门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组织(即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来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各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基本上为大学生社团配备了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指定的大学生社团运转及其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咨询、指导、监督、管理,以保证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综上可见,我国大学生社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比较成熟、稳定的组织形式,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进而依托大学生社团这种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性,奠定了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仁伟.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3.韩玫,姜雅净.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党建工作探析[J].理论建设,200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