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真理性原则

试论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真理性原则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综观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特别是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却很少有人真正触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真理性原则问题。因此,与时代特征相一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首要原则。传统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带来了许多难题。

试论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真理性原则

储德峰

(上海政法学院 科研处 201701)

摘要:真理性原则对于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构建模式在宏观层面上,要遵从与时代特征相一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在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同时,要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合格的市场主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观层面上,要适应学分制培养体制下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充分开发课程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专业教师真正担当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微观层面上,要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原则,帮助大学生解决好“目标失落与确立,自我冲突与认同,理论困惑与选择,学习依赖与主动”这四类矛盾,以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为己任。

关键词:学分制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真理性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这就是人类一切活动都必须遵从的真理性原则。然而,综观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特别是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却很少有人真正触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真理性原则问题。研究的缺失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本身并不存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普遍采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轨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问题”日益突显,迫切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深刻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对其真理性不应有的忽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以往的德育模式研究在观念上已然陈旧,它不关心价值层面的思考,只关心具体做法的技巧。”具体做法的技巧性固然重要,但是无法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真理性依据。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真理性原则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当代学分制下“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宏观上:遵从与时代特征一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必须遵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问题的本身并不构成问题。因为任何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关系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道德关系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大学德育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保证德育对象能够具有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才能保证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得以圆满完成”。因此,与时代特征相一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首要原则。

(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社会发展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点

无论是何种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毫无疑问,都必须以当前的时代特征为其构建的出发点。具体到当前学分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两个局面:一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国际范围内霸权主义和敌对势力依然存在;二是“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旋律。前者要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认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既要坚持“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毫不动摇,又要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的紧密结合,并将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二者的有机结合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上,正视当前各种价值观相互交融激荡的局面,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又尊重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既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又承认思想观念的层次性和多元性,在社会需求和个体需要的统一中,为学生打造真实而又切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教会学生“做正确的事”,而且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做事”,并将后者建立在前者之上。

(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把培养合格市场主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尽管在诸多学者的潜意识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情操高尚的个体,而市场经济是一种求利经济,是凸显个人利益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以追求个体私利最大化为基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市场经济的私利性质似乎是背离的。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确实对社会道德体系产生了冲击,不良道德、不良风气正在侵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合理调配社会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思想品质良好、心性健康发展的市场主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直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要求,继而把如何顺应和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要求,培养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市场主体为己任。

二、中观上:遵从学分制培养体制下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

无论是传统学年制,还是作为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代名词的学分制,其教育教学总呈现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传统学年制以行政班级为其基本教学单元,同班级的学生在时间安排上具有统一性,教学计划也整齐划一。在这种教学管理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要载体,以两课教学为主要途径,以班级辅导员为主要实施者,以灌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历史阶段我国高校所普遍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学分制在我国高校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形式上都已基本完成了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轨。培养体制的改变给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在节律上要与学分制下教育教学规律吻合

传统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带来了许多难题。首先是学生上课时间不一致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遭遇时间选择难题。传统学年制下高校学生统一班级、统一时间上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间的选择上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学分制下绝大部分同学上课时间差异性很大,无法找到一个共同的时间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由传统整齐划一的、集中的、大型的、面对面的正面灌输教育向分散的、小规模的、以体验和引导为主的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转换。

(二)重视网络新阵地,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积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这不仅是学分制下传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退隐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其对象的有效形式之一。由于学分制下选课制的实行,使得同学不同班和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传统行政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相对退隐,使得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构建和寻找新型载体,借助新型的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脱离了继往开来的代际传承,脱离了观念、伦理、责任的相袭相续,他们在网络的交互影响中自我成长。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很多青少年深陷网瘾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是当前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但是我们在深切感受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网络能够提供当代大学生感兴趣并有助于其健康成长的信息,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网络的快捷高效、覆盖面广的特性为学分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毫无疑问,理应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育热点,精心设计主流板块,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思想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重视实践,积极构建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与高校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比较,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则更富有成效。一是因为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与大学生的校内学习很少冲突,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其中;二是因为校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感染力。但是,长期以来高校似乎只是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实习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而对大学生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理解。这显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也显然有悖于“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所以,学分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积极推进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真正发挥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课程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

学分制下传统行政班级名存实亡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逐渐退隐,取而代之的必然是课程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的突显。而能否充分发挥课程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功能的关键,是专业教师能否真正担当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然而,事实上传统专业教师只管教书而无视育人的陋习在学分制下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只管教书无视育人的思维定势,在专业教师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因为学分制下专任教师所面对的授课群体更加复杂化,几乎每位老师都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育人重任似乎也使任课教师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学分制下由于传统班级、团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的淡化,使得传统行政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势必要向教学班级转化,这也必然对学分制下课程班级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课堂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和训练,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精神生命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创造知识和构建意义的过程。换言之,学分制下的课堂教学应由知性教学向德性探究转变,要把问题的解决和意义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通过“意义追寻”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世界相处、学会对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并在心灵深处关心它。

三、微观上: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人类其他的认识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为自己的对象,以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也是事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成败的核心要素之一。

对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性质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前者,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重视学习,对社会问题十分关注,具有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当前大学生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和内部结构层次具有复杂性,而且部分大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动摇,出现信仰、信心、信任危机,等等。但总体上我们应该承认“大学生主流是好的,问题是严重的,责任不在青年”。对于后者,北京师范大学的章志光教授将之归纳为:“需要的高层次性和自我实现的困惑,思维的开放式和认知、信息冲突的增多,情感的深化与情绪的两极波动。”

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正视大学生“需要的高层次性和自我实现的困惑性”这一事实,在尊重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和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有三种:“其一,物质需要。其二,社会需要,包括归属需要、角色认可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等。其三,精神需要,包括审美、生活享受、智力探究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认知自己的需要,解决需要的高层次性与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巨大落差,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中一个必须直面且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人是否定性的存在,这种否定性的存在也就是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但是作为这种否定性存在的产物,人的所需与所欲往往是分离的。人的所需与所欲的不匹配也正是德性难以提升的根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所需和所求,人类就永远都无法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以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立足于学生自己的需要和现实生活之中,将理想性教育和生活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正确认识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的开放式和认知、信息冲突的增多,情感的深化与情绪的两极波动”的特性。在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复杂而不成熟,承续着长辈传来的文化与价值,又在自己的实践中把这个时代新的文化与价值纳入到自己的价值结构中,充满矛盾与烦恼,因而急需正确引导。这必然要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的培养,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那些只重灌输而忽视引导的强制性做法,要把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思维和选择能力作为突破口,要把生活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德性的土壤,给学生提供经验的事实,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甄别是非和合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好“目标失落与确立,自我冲突与认同,理论困惑与选择,学习依赖与主动”这四类矛盾,以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为己任,从而实现德育“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的最高目标。

四、结语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效性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无不始终有意或无意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质的寻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唯一对象,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活的个体,是一个生活在具体历史情境下的个体。没能对时代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体的品德养成和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以及学分制培养体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予以足够重视,总是企图实现对人的本质的一劳永逸的把握。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因此,在当代社会转型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以及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推广和普及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遵从真理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圆满完成的。因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其本质总在不断地生成之中。因此,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想得到切实的提高和增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从对道德本质的知性探寻向德性探究转变,自觉按照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分制培养体制下教育教学规律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将学分制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建立在“以人为本和终极关怀”之上,真正具有真理性,并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岸起.论认识论的嬗变[J].教学与研究,2003,(4).

2.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3.龚海泉主编.当代大学德育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4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4.

5.刘卓红等.开放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

6.储德峰.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之维——论情商培育与德育的融合[J].教育学术月刊,2008,(9).

7.钟沛璋.造就大批继往开来的人才[J].青年研究,1982,(3).

8.陆有铨.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J].当代青年研究,2008,(8).

9.刘献君.大学德育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 74.

10.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央编译局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