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分析与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中,为数不少的人对职业缺乏自信心和使命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辅导员的职业态度是指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这种评价与价值观相联系。再次,高校辅导员职业责任意识的强弱,是分配或调整其岗位的依据。高校辅导员起着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分析与对策

叶 卉

(上海政法学院 外语学院 201701)

近年来,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愈来愈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发展中,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教学评估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尤其是现代学校管理中现代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的新要求,给作为教辅人员的高校辅导员增添了更多的工作内容,提出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这无疑使他们增加了心理压力,增添了职业倦怠的可能性。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核心,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发展,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中,为数不少的人对职业缺乏自信心和使命感。有文献表明,来自社会、校内、自身成长等方面的压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状态和精神风貌,造成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许多辅导员工作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而这种心理退缩、缺乏工作热情的现象,一方面降低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挫伤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直接对学生工作的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

(一)态度消极

高校辅导员不同于专业教师,在学校属于教育第二线,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工作人员大多由高校毕业生而来,工作热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加上当今商业经济无孔不入的影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大受挫伤,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滑坡,情绪悲观。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二)低成就感

由于没有基本的职业认同感,许多高校辅导员把所从事的职业,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生存的必需,对于所从事的工作不抱信心、没有兴趣。在工作中必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为了工作而工作,被动地、毫无热情地面对工作、面对学生。这样的态度直接导致工作低成就感。

(三)内动力不足

出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对待自身发展的设计与规划上情绪悲观,因为挫折和困惑,淹没了原来的职业理想,怀疑自身的发展可能性,在思想深处对学习、进修、发展没有追求,只为达标、评估等而不得不应付。有人价值取向混乱,从眼前的功利出发来对待发展,追求近期效应。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这种发展上的短视行为与心态,对于一个辅导员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因素

(一)职业认同缺失

辅导员的职业态度是指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这种评价与价值观相联系。缺失职业认同感的辅导员,必定在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生涯中得不到成就感、幸福感,在工作实践中缺乏热情和动力,不能为学校师生提供满意服务。

(二)情绪枯竭

情绪状态应与工作质量相匹配,过高或过低的情绪状态都不是正确的职业心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具有动力功能、益智功能、信号功能、交际功能,也有消退功能、伤害功能。当辅导员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辅导员的工作得不到领导和师生的认可或赞许,就会影响工作情绪。长久的职业认同缺失,导致工作情绪低下的职业心态。

(三)个人发展

高校辅导员特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求具备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辅导员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要经受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学校的评价,综合评价的结果会影响辅导员的成就感。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辅导员对自我发展的期望与自身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

三、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是缓解职业倦怠的基础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责任,即个体辅导员必须承担的岗位职责。它是学校内部分工、落实的结果,也是学生工作存在、发展、实现功能的必要前提。实践证明,职业责任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模的群体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职业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内在力量。首先,要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责任的内容,即高校辅导员所需要完成的固定工作和临时性工作任务。通过每个个体完成任务,才能协调发挥出辅导员的综合作用。职业责任内容基本有三个方面:一是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它体现岗位性质——是设岗定级的依据,决定其岗位的重要或次要或辅助;二是完成工作的效率,它体现劳动时限——证明个体高校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是决定高校辅导员能否上岗的一个主要条件;三是完成工作的结果,它体现质量——反映个体高校辅导员履行岗位责任的情况和该岗位的局部效应。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构成职业责任。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保证质量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实际上就是没有完全履行责任。因为性质、时限、结果反映出一个集合体的全面内容,不能分割,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完全责任。其次,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增强职业责任意识。所谓职业责任意识就是对职业责任的自觉。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具有服务兼教育职能的群体,与学生及教师之间是相互依赖、互为存在、需要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个体责任使命,也是一种通过主观努力才能实现的集体责任目标。每个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增强职业责任意识,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而淘汰。再次,高校辅导员职业责任意识的强弱,是分配或调整其岗位的依据。可根据高校辅导员的政治、文化、业务、品德、身体等素质,结合本人对职业责任意识的认识程度,对其进行奖励或调整其岗位。因为责任意识和责任内容是相互作用、递进转化的关系。责任意识促进责任内容的完成,责任内容的完成来源于责任意识的强弱;责任内容落实的如何以其责任意识为基础;责任意识通过所完成的责任内容而得出责任结果。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依托

高校辅导员起着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个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如何,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根本保证,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首先,要爱岗敬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尽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带有服务性的工作,它既不是教育教学第一线,也不能直接创造科研成果或经济价值,但这种工作却是学校教学和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这项工作,就需要廓清高校辅导员职业的核心价值,并且向广大高校辅导员进行传递,使高校辅导员能够更为理性地比较高校辅导员职业与其他职业,从而缓解甚至消除某些心理失衡和落差,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有正常的理解和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使高校辅导员深刻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内涵,增强职业操守,增加职业认同,提升职业伦理。只有这样,才能热爱辅导员工作,才能培养自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从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从而降低心理上的倦怠度。其次,发挥职业作用,提高自身地位。在学校管理中,高校辅导员相比一线教师,其受重视和关注的程度较低,这使有的高校辅导员产生无地位感或地位低下感。其实在一个群体中,受重视与否,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作为。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服务职业,而是一个服务与研究相结合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应该是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第三,增强抗压能力,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人的抗压性是后天锻炼出来的,通过锻炼,培养自身意志的果断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心理品质,增强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形成积极心理取向,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提升面对工作压力与困难的勇气,就能有效抵御职业倦怠这一消极心理的影响。第四,与时俱进,提升职业素养。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也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这一变化对辅导员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出现了许多以前从未经历过的新问题。高校辅导员经多年努力才熟悉的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许多新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又得从头学起。只有努力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奋起直追,努力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主动而有效地为学校、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力保障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旨在反对宗教教义,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可见人文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的发展进行关注的思想。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表现为人们言行举止的德性。它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理想,也就是指要通过文学、哲学、历史、体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及其他学科人文知识的吸收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修养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高校辅导员的自身人文素养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力保障。辅导员的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工作中接触到的对象大部分是在校学生,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体现了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并且会直接影响和感化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这种影响和感化最终将会使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得到认同,从而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逐渐消失,而得到桃李满天下的欣慰。因此,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从外部表现看,辅导员着装应朴素大方,美观得体,仪表端庄,谈吐文雅,待人亲切,行为优美,表现出一种气质美。从内在素质看,辅导员应兴趣广泛,富于创造,快乐而自信。要用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感染广大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只有这样,培养出的接班人才会尊重生命并富于创造。

参考文献:

1.张红,陈锦文.浅谈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素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

2.樊春妹.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